特朗普政府發起的貿易戰已經持續了 3 個多月。
短短幾個月,這場被譽為"95年來最大政策失誤"的關稅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全球貿易格局和美國經濟。
今年2月,特朗普重返白宮后雄心勃勃地簽署了所謂的"對等關稅"行政令,揚言要讓美國重回制造業強國,消除貿易逆差。
兩個月后,關稅稅率一路推升至歷史性的145%。美國各大網站和超市的中國商品被搶購一空,美股在4月的短短兩天內蒸發47萬億美元,美國GDP在一季度意外萎縮0.3%。
不滿的聲音從華爾街到華盛頓四處蔓延,近期民調顯示,超過80%的美國民眾反對這場關稅戰。
4月17日,特朗普首次松口暗示"可能降低對華關稅",隨后美方高層更是四處放風說"正在與中國展開談判"。
在美國沒有任何實質性讓步的情況下,中方一直保持著克制態度,然而,這種態度卻被美論壇上的一些“吃瓜群眾”解讀為“我國認輸”的信號。
事實真是如此嗎?這場關稅戰到底誰輸誰贏?美方為何迫切地要把關稅戰降溫?
美國的關稅陷阱:誰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美國政客嘴上振振有詞,說中國是出口依賴型經濟,關稅就是中國的"死穴"。
但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反而暴露了美國對貿易本質的無知。
貿易從來不是單行道,而是雙向互利的關系。
2024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達到3824億美元。表面看,中國賣給美國的比買的多,似乎中國更怕關稅戰。
但深入分析就會發現,這種順差恰恰反映了美國市場對中國商品的剛性需求。
美國真能輕易找到替代中國的供應商嗎?不太現實,因為美國進口的中國商品中,大部分都是短期內無法從其他國家獲得的。
比如電子產品、家用電器、紡織品、家具等等。美國企業不得不繼續從中國進口,只是成本更高,最終轉嫁給美國消費者。
看看特朗普上一輪關稅戰的結果吧!美國通脹飆升,底層民眾生活成本大幅上漲。
據相關研究顯示,2018-2019年的關稅戰直接導致美國家庭每年多支出831美元。如今關稅比例翻倍,美國民眾的負擔會更重。
而且,美國的制造業早已空心化,生產能力跟不上,想靠關稅逼迫制造業回流,簡直是癡人說夢。美國制造業工人工資高、技能斷層嚴重,基礎設施老化,產業配套不完善,根本無法支撐大規模制造業回流。
就算部分企業被迫離開中國,也會去越南、墨西哥等地,而不是回到美國。
更重要的是,所謂"中國過度依賴出口"的說法早就過時了。
十年前中國外貿依存度接近70%,如今已降至32%左右。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服務業占GDP比重已接近60%。中國經濟結構早已轉型升級,形成了強大的國內大循環。
關稅戰對中國的沖擊當然存在,但遠沒有美國想象的那么嚴重。
反倒是美國,這個自詡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卻擔心買不起中國貨,這難道不諷刺嗎?
再說說供應鏈。
中國制造業的優勢不僅僅是成本,更在于完整的產業鏈和配套設施。從原材料到零部件,從加工到組裝,從物流到銷售,中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制造業生態系統。這種優勢不是靠幾道關稅就能打破的。
就拿蘋果手機來說,盡管特朗普一再施壓,蘋果還是無法將生產線大規模轉移出中國。為什么?因為只有中國能在短時間內調動幾萬名工程師,在幾周內完成新產品的生產線調整。
這種效率和靈活性,是美國自身根本不具備的。
中國反制:看似平靜下的致命一擊
美國媒體喜歡炒作中國反制措施"不痛不癢"的說法,這完全是自欺欺人。
中國對美國大豆、豬肉等農產品加征10-15%關稅,針對的正是美國政治地圖上的關鍵搖擺州。
愛荷華、俄亥俄等農業州的選民對特朗普至關重要,一旦這些州的農民收入下降,直接動搖的就是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盤。
不僅如此,中國還開始動用"稀土牌"和"國債牌"。
今年3月,中國對鎢、碲、鉍等關鍵礦產實施出口管制,這些都是美國高科技產業的命脈。中國控制著全球大部分稀土供應,美國能源、國防和高科技產業都離不開這些戰略資源。
看看美國的反應就知道這招有多狠了。
特朗普在加征關稅后沒多久,就急于要求與中方談判。
這背后暗藏玄機。
中國在這場關稅博弈中握有多張王牌:日益多樣化的出口市場、巨額美國國債、對關鍵戰略礦產的掌控,以及應對危機時國家體制上的優勢。
近八千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雖然不是主動進攻的武器,但絕對是美國不敢忽視的"核選項"。
如果中國大幅減持美債,必然引發美國國債市場波動,推高美國借貸成本,進一步加劇美國已經高企的財政壓力。
此外,中國市場對美國企業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覷。
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占全球的近三分之一,蘋果手機在中國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近五分之一。一旦中國對這些美國企業采取措施,美國股市必然受到重創。
5月初,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這不是示弱,而是中國經濟韌性的表現。人民幣不再因美元指數上漲而走弱,反而展現出獨立走強的態勢,這恰恰說明市場對中國應對關稅戰的信心在增強。
全球視角:美國"孤家寡人"的關稅霸凌
不要忘了,特朗普這次不只針對中國,而是對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征關稅,連最不發達國家也未能幸免。
這種做法已經引發了全球反彈,美國正在全球貿易體系中自我孤立。
世貿組織警告,美國加征關稅將導致今年全球商品貿易量萎縮,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美國政府這種單邊主義行為,已經引發歐盟、日本、韓國等盟友不滿。
長此以往,美國的國際孤立將成為現實。
而在美國自我封閉的同時,中國在做什么?正加速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多邊合作機制,為本國商品打開更多市場。
當美國選擇退出全球合作,中國卻在擁抱開放,這種戰略差異必將在長期顯現成效。
中國不懼美國挑起的關稅戰,因為歷史已經證明,封閉永遠戰勝不了開放,單邊主義永遠跑不過多邊合作。
美國這種逆全球化而動的關稅政策,終將被時代所淘汰。
結語
風水輪流轉,天道好輪回。
四個月前,特朗普重返白宮,揮舞關稅大棒,要讓美國"再次偉大"。
四個月后,美國陷入了通脹回升、增長停滯、就業減弱的三重困境。這位曾在關稅問題上言之鑿鑿的總統,不得不在民眾壓力下悄悄轉變立場,開啟與中國的談判。
特朗普真以為自己是商業奇才,可以用"交易的藝術"收拾中國,卻不明白國際貿易不是零和游戲,更不是房地產談判。
當他揮舞關稅大棒時,砸碎的不只是中國商品,還有美國消費者的錢包、美國企業的利潤和美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公信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特朗普正在一手摧毀二戰后美國主導建立的多邊貿易體系。
這個曾經被美國視為"圣經"的體系,如今卻被美國自己撕得粉碎。
短期內,美國可能通過談判暫時緩解當前的危機;長期看,美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中心地位將被動搖,全球貿易體系可能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中國外交部不久前發布的宣傳片《不跪!》(Never Kneel Down)中提到:"中國不退......世界的公理就有人守護。"
這句話道出了當今全球貿易格局的新現實: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終將被公平、包容的多邊貿易體系所取代。
對于特朗普政府來說,如何體面地結束這場自己挑起的關稅戰,將是未來數月面臨的最大考驗。而對中國來說,堅持開放合作、堅守多邊主義,才是贏得未來的正確選擇。
正如一位著名經濟學家指出的那樣:"在全球化時代,筑墻的人終將被歷史拋棄,而架橋的人才能贏得未來。"
參考資料
- 《解構"對等關稅":一份或致美國GDP損失1.07萬億美元的"瘋狂"計劃》,《新浪財經》,2025年4月2日
- 《濫施關稅讓"美國反對美國"》,中新網,2025年4月12日
- 《"關稅風暴"席卷美國!GDP增速料腰斬至0.8%,衰退概率飆升至45%》,《新浪財經》,2025年4月14日
- 《美國"對等關稅"加大滯脹風險 其經濟運行將面臨失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5年4月10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