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邑鄉石龍村的阡陌田園到金雞鄉的現代農業車間,保山市隆陽區正以智慧農業為筆,在滇西大地繪就現代農業轉型新畫卷。近年來,隆陽區立足資源稟賦,深耕現代設施農業發展,通過創新技術應用與產業模式升級,逐步構建起 “特色鮮明、亮點紛呈、全域協同” 的現代農業格局,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注入強勁動能。
在西邑鄉石龍村,水肥一體化設施如同現代農業的 “神經網絡”,縱橫交錯于千畝良田之間。農戶通過手機端操作,系統便能根據作物生長需求,實現水肥精準配比與定時定量輸送。“檢測儀實時監測土壤墑情和養分,缺水缺肥時自動啟動補給,操作比刷短視頻還簡單。” 西邑鄉綜合保障和技術服務中心主任楊沂坤介紹,智能化設施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更讓傳統農耕實現 “科技轉身”。
在下壩村的大棚蔬菜種植區,滴灌與微噴灌系統成為田間主角。種植戶輕按遙控器,細密的水霧便均勻灑落,相較于傳統漫灌方式,節水率超 30%,肥料利用率提升 40%,蔬菜產量增長 10% 以上。這種 “會思考” 的灌溉系統,讓每一滴水、每一份肥都精準抵達作物根系,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更勾勒出綠色農業的發展路徑。
在金雞鄉黃毛村,保山增豐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田間與車間同步奏響豐收樂章。500 畝水肥一體化設施管網鋪設正如火如荼,總經理蔣慶增算了一筆賬:“項目投用后,每畝地用水用肥成本可降低 20% 以上,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和務工,年收入能增加 1.2 萬元。” 而在種子制作車間,從原料烘烤到精選包裝的全流程自動化生產線,更為大春生產筑牢 “芯片” 根基。
“我們以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目標,將設施農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引擎。” 隆陽區農業農村局發展規劃股股長楊肖介紹,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推廣與產業融合,全區已建成 16.4 萬畝水肥一體化設施農業,預計 2024 年底突破 20 萬畝。這片 “滇西糧倉” 正向著全省設施農業示范區加速邁進,用科技與智慧澆灌出鄉村振興的金色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