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561字 | 閱讀需6分鐘
在北宋和遼朝的雙雄對峙中,西夏是個不容忽視的存在。有人說遼朝之于北宋是戰略壓力,西夏之于北宋則是戰術壓力。西夏的國力滅不了北宋,但能夠給北宋施加足夠壓力。西夏是哪兒冒出來的呢?概括起來,西夏源自古羌族的黨項,跟著的鮮卑改姓拓跋,后唐朝賜姓李。
【夏州節度使】
黨項是古羌族的一支,發源于松潘高原,曾臣服青海湖畔鮮卑的分支吐谷渾,因此首領姓鮮卑的拓跋。在南下中原的鮮卑人中,建立北魏的拓跋,成就高于建立燕國的慕容,黨項人雖臣服慕容吐谷渾,卻自稱是北魏拓跋皇族之后,面子上不吃虧。黨項首領拓跋赤辭降唐,唐太宗賜其姓李,封為西戎州都督。黨項受到吐蕃逼迫,遷居陜北。
圖-夏州1(統萬城)
唐末天下大亂,拓跋思恭趁亂占據宥州(今陜西榆林靖邊附近),靠近毛烏素沙地。拓跋思恭家族世代在夏州(今陜西宥州靖邊統萬城)、銀州(今陜西榆林南)為官,祖父是夏州刺史拓跋乾暉。
黃巢起兵,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給唐朝造成巨大的生存壓力,唐僖宗下詔各路諸侯勤王,拓跋思恭帶著幾萬兵馬來渾水摸魚,立下大功。
881年(唐僖宗廣明二年或中和元年、黃巢金統二年),拓跋思恭因破黃巢收復長安有功,唐僖宗封為夏州節度使(夏綏節度使),并賜姓李,封夏國公,改稱李思恭。概括起來,西夏源自古羌族的黨項,跟著的鮮卑改姓拓跋,后唐朝賜姓李。
882年(唐僖宗中和二年、黃巢金統三年),夏州節度使更名為定難軍節度使。定難軍在哪呢?在現在的內蒙古、陜西、寧夏交界地帶。定難軍下轄五州,夏州(今陜西榆林靖邊統萬城)、綏州(今陜西榆林綏德附近)、銀州(今陜西榆林南)、宥州(今陜西榆林靖邊附近)、靜州(今陜西榆林米脂附近)。
出于習慣,五代時經常把節度使所在地的州稱為某州節度使。比如趙匡胤,在后周時曾領過歸德軍節度使,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也稱宋州節度使,宋朝的國號來源于此。依此類推,定難軍節度使,不如夏州節度使聽起來方便定位。
圖-夏州(統萬城)
夏州節度使首府在夏州,在今陜西榆林靖邊縣的白城子村,即五胡十六國時大夏國赫連勃勃修建的統萬城。夏州本就是拓跋家族的活動區域,以前有名無分,唐僖宗承認了拓跋黨項對夏綏銀宥靜地區的統治。
圖-赫連勃勃的夏國
【西夏建立】
895年(唐昭宗乾寧二年), 拓跋思恭(李思恭)去世,兒子李仁佑死的早,孫子李彝昌年幼,李思恭之弟李思諫成為定難軍之主。李思諫制定了符合定難軍的發展思路,對強者稱臣,擴大自己的勢力。
圖-毛烏素沙地農田1
定難軍勢力范圍在黃土高原的陜北高原和毛烏素沙地,農業條件相對較差,倉庫里沒多少銀子和糧食,沒有本錢和中原王朝作對。
李思諫死后,定難軍動蕩不定,只是五代(含北宋初)打來打去,重心都放在中原地區,忽視了定難軍的發展壯大。定難軍先后臣服過后梁、后唐、后漢、后晉、后周,以及后來的北宋、遼、金、蒙古。中原走馬燈式的換大王,定難軍是管不著的,磕好自己的頭就行了。
圖-毛烏素沙地農田2
982年(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遼景宗乾亨四年),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以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降宋。李繼捧放棄定難軍的統治地位,到東京開封府朝覲,宋太宗授彰德軍節度使,賜名趙保忠,二十年后死時宋真宗贈威塞軍節度使。
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是李思恭族弟李思忠的玄孫,和定難軍統治者的血緣較疏遠,但李繼遷不甘心家業就此墜地,帶殘部逃入地斤澤,實力逐漸擴大。李繼遷趁北宋、遼連年交戰之際,狂攻夏州,并歸附北宋的死敵遼朝。
991年(北宋太宗淳化二年、遼圣宗統和九年),李繼遷收復了祖業之地夏州,遼朝封其為西平王。
994年(北宋太宗淳化五年、遼圣宗統和十二年),北宋借坡下驢,授李繼遷為夏州刺史兼定難軍節度使。
1002年(北宋真宗咸平五年、遼圣宗統和二十年),李繼遷攻陷北宋的西北頭號重鎮靈州(靈武),殺靈州知州裴濟。李繼遷和北宋斗了幾十年,把宋太宗趙光義拖得精疲力竭,誰讓你們杯酒釋兵權呢。
1004年(北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圣宗統和二十二年),李繼遷死后,長子李德明繼位遼朝西平王。
1006年(宋真宗景德三年、遼圣宗統和二十四年),李德明向宋廷請求歸附,宋真宗封他為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持節都督夏州諸軍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國、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管內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西平王。
李德明的國策是“依遼和宋”,同時向遼、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并伺機向西發展,主要目標是西邊的吐蕃和回鶻。
1023年(北宋真宗天圣元年、遼圣宗太平三年),西夏遷都興州(今寧夏銀川),位于黃河西岸,有黃河天險,不易被宋軍攻下來,而且更便于向西用兵。
興州號稱“塞北江南”, 土地肥沃,且有黃河水灌之利,能種水稻,以及各種經濟作物。李元昊還修建了一百多公里的昊王渠,糧食供應方面有了很大保障。
1033年(北宋仁宗明道二年、遼興宗重熙二年),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大建宮殿。
1038年(北宋仁宗景祐五年、遼興宗重熙七年),李元昊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稱帝,是為夏景宗,國號“大夏”,名稱來自其發跡之地夏州,史稱“西夏”。李元昊廢掉唐朝所賜李姓和北宋所賜趙姓,自稱北魏皇室后裔,恢復拓跋氏,不過史學上普遍認為西夏王族姓李。
【西夏鼎盛】
西夏鼎盛時期,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涼、瓜、沙、肅數州之地,即河套與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區,大致是今寧夏全部,甘肅、內蒙古、陜西的部分地區。
圖-西夏鼎盛時期勢力范圍
1044年(北宋仁宗慶歷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七年),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李元昊去帝號,西夏向宋稱臣,北宋每年給歲幣銀7萬2千兩、絹15萬3千匹、茶3萬斤(包括基本的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以及各種節日增加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因合約訂立年為北宋仁宗慶歷四年,史稱慶歷和議。
西夏從1038年至1227年,立國一百八十九年,建都興慶府一百八十九年。如果從881年拓跋思恭封夏國公開始算,西夏的國祚長達三百四十六年。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