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全網粉絲近1000萬的科普博主,竟然是武威人???
你或許不曾想到,那位以“科學段子手”風靡網絡的“畢導”,竟來自涼州(武威)!他用腦洞大開的科普方式,讓復雜的科學知識變得輕松有趣,而他的故事,也與家鄉武威密不可分。
從民勤走出的“科學段子手”
畢嘯天的成長經歷在武威市民勤縣。這座地處河西走廊西北部的小城,以“沙鄉”聞名,卻孕育了這位用科學思維改變世界的年輕人。畢嘯天從小就展現出對知識的濃厚興趣,他曾在網絡上分享自己小學時的日記,記錄了在民勤家中用火柴、玻璃瓶等簡單材料進行“土實驗”的趣事——比如研究空氣壓力、自制“簡易機器人”。這些童年的科學探索,為他后來的科普創作埋下了種子。
2017年春節期間,畢嘯天以“畢導”為名,發布了一篇名為《微信紅包先搶和后搶差距居然這么大》的網帖,憑借嚴謹的科學分析和通俗易懂的語言,迅速引爆網絡,點擊量突破10萬+,成為當年的現象級科普作品。此后,“畢導”以“科學段子手”的身份活躍于各大平臺,用幽默的方式講解復雜的科學問題,逐漸積累了千萬級粉絲。
用腦洞打開科學大門:從戀愛法則到諾貝爾獎。
畢導的科普內容總是充滿趣味性和反差感。他提出的“戀愛37%法則”曾引發熱議:基于“最優停止理論”,他建議在約會中前37%的時間用于觀察,之后果斷選擇最優對象。這一“科學戀愛指南”既嚴謹又接地氣,被無數網友調侃為“用數學公式解決情感問題”。
他還用熱力學模型論證“秋衣外穿更保暖”,通過分析熱水壺聲音的高低揭示氣泡共振頻率的差異……這些看似“不正經”的話題,背后卻藏著扎實的科學原理。畢導的粉絲常說:“看畢導的視頻,就像在玩一場科學游戲,不知不覺就學到了知識。”
2024年諾貝爾獎周第一天,畢導再次以標志性風格“出圈”。在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學獎的新聞發布會上,他以“評委老師”的身份調侃現場,隨后與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大衛·貝克展開對談。這場“正經與不正經”的碰撞,讓嚴肅的科學話題變得生動有趣,也展現了畢導對科學科普傳播的獨特理解。
武威記憶:從科幻小說到沙漠治理
盡管成名后活躍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科學舞臺,畢嘯天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武威根。他的科幻小說《天降神瞳之極品小學生》中,主角設定為武威民勤的小學二年級學生。這一設定并非巧合——畢導坦言,這正是他對家鄉童年的致敬。
“民勤是我的起點?!碑厙[天曾在采訪中說。每年回鄉,他都會關注家鄉的生態環境,尤其是沙漠治理。民勤地處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匯處,長期面臨生態危機。畢導不僅在網絡上呼吁更多人關注沙漠化問題,還積極參與家鄉的梭梭樹種植項目。他曾曬出自己小學時的日記,記錄著“用樹枝在沙地上畫科學公式”的童年趣事,并感慨:“是這片土地教會了我如何用科學的眼光看世界?!?/p>
從“畢導”到“武威代言人”
如今,畢嘯天的科普帝國已覆蓋視頻、直播、出版等多個領域。他創辦的“畢導THU”賬號全網粉絲近千萬,單條視頻最高播放量破億,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科普IP之一。2020年,他登上“胡潤30歲以下創業領袖榜”;2022年,他獲評“博鰲青年領袖”。這些榮譽背后,是他對科學傳播的堅持與熱愛。
但對畢導來說,最珍貴的標簽或許不是“清華博士”“科普博主”,而是“武威人”。他曾說:“武威給了我堅韌的性格和對知識的渴望。這里的人們在風沙中生存,在困境中尋找希望,這種精神也塑造了我的科學觀——用理性解決問題,用幽默面對世界?!?/p>
武威,名人輩出的“涼州學涼州IP文化厚地”
武威古稱涼州,這座偉大的城市承載著千年的歷史榮光。從西漢名將霍去病到后涼高僧鳩摩羅什,從唐代邊塞詩人李益到清代學者張澍……涼州的文化基因中始終流淌著智慧與勇氣的血脈。而畢嘯天,無疑是這座城市的又一張閃亮名片。
如今,當人們談起武威,除了“唐詩《涼州詞》”“涼州會盟紀念館”等文化遺產,或許還會想起一位用科學思維打破次元壁的“畢導”。他用趣味科普讓世界看到涼州文化的現代性,也讓更多年輕人相信:無論身在何處,家鄉的文化底蘊終將成為照亮人生的燈塔。
你還知道哪些武威名人?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他們的故事!
本文作者:段部華顯
整理編輯:慕容洞唐
本文封面圖片:涼州蓮花山
編輯后記:
崇文尚德、包容創新。涼州(武威)地處三大高原的交匯處,這一獨特的地理坐標使其成為多元文明碰撞的天然熔爐。
武威自古為河西走廊核心城市,古人稱為“涼州”,因為武威是唐詩《涼州詞》的發祥地。武威是從洛陽為起點的陸上絲綢之路在河西走廊的交匯點。歷史上,武威長期是西北地區的行政中心,因此武威還有“西北首府、天下要沖”的美譽?,F代地理上,武威處于北線(包頭-武威)與中線(西安-武威)鐵路交匯點。武威有望延續古代絲綢之路的輝煌,成為現代西北的交通樞紐。
自漢代設郡以來,匈奴的勇武、鮮卑的豪邁、吐蕃的神秘與中原的禮法在此交織,佛教的慈悲、道教的哲思與儒家的仁義在此對話,形成了"涼州詞"中"羌笛何須怨楊柳"的蒼茫包容與"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浪漫多元。
涼州城就是武威城,涼州即特指武威郡,武威亦稱雍州、涼州、雄州、亮州、豬野、雍涼、蓋臧、姑臧、翅城、赤烏、龍城、神鳥、西涼、屠各、獨孤、休著各、酋涂、浮圖、休屠、大涼、西州、武定、武興、涼城、雍郡、涼郡、蓮花城(狼山城)、七級城、不夜城、金涼州、蓋鳥城、陰山城、臥龍城、三騾城、鳳鳥城、展翅城、雍涼之都、天府之國、金天奧區、文武之都、雍城、俠都、涼都、雍都。《后漢書·光武帝記》注釋:“武威郡,故城在今涼州姑臧縣西北,故涼城是也”。
涼州畜牧,天下饒;涼州緋色,天下最。姑臧,先設雍州,后改涼州,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為涼州,因此稱武威是“雍涼之都”。涼州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烏孫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秦為月氏駐牧地。武威郡西漢時始置,隸屬涼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涼州區)。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劉徹為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在原匈奴休屠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歷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設置為西北的文化、軍事、政治中心。
涼州(武威)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為我國北方的佛教中心。文學和辭曲上著名的《涼州歌》、《涼州曲》、《涼州詞》、《涼州令》(誤傳為梁州令)、《涼州》、《涼州大遍》、《涼州小遍》、《涼州伎》、《涼州樂舞》、《涼州賦并序》、《涼州閣序》、《武威賦》就產生在這里,享譽海內外??梢哉f姑臧涼州對保存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傳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歷史上,武威曾是涼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涼都督府、涼州牧、涼州刺史、涼州大中正、北魏涼州鎮、北魏姑臧鎮、河西節度、涼州總管府、涼州都督府、西涼府、甘肅提督、涼州總兵、涼州鎮守使、涼州府、甘肅巡撫、甘涼道、甘肅總兵、正一品涼州將軍府的政府駐地。
涼州(武威),匈奴時期休屠國國都;西漢宣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東漢桓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東漢獻帝雍州州治;曹魏時期涼州州治;北魏時期的涼州鎮(北魏前中期三大鎮,涼州、長安、統萬城)。新朝末期的竇融政權;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隋末時期的大涼;唐末時期的渾末(慕容氏)、溫末(論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紇Hor國;西夏時期的齊國、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歷代中央集權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設郡置府,統領西北地區,統轄西域和藏地:西漢時期,為涼州刺史府;竇融時期,河西五郡大將軍府;新朝時期,雍州刺史府;東漢時期的涼州刺史府;曹魏時期的雍涼中都督府、征西大將軍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鎮之首的涼州鎮,涼州鎮都大將、涼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時期的涼州總管府,北周時期的涼州總管府,北周末期的涼州大總管府;唐周時期,涼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區的河西節度府;西夏時期的西經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時期的西涼王(庫騰汗闊端)府;明朝時期,涼州衛府;清朝時期,涼州將軍(正一品),甘肅總督(撤消,正二品),涼州提督(從一品),專城涼州副都統(從一品),涼莊副都統(撤消,從一品),涼州鎮總兵(正二品),甘肅巡撫(從二品),甘肅提督(從一品),涼莊道臺(后甘涼道臺,從三品),甘肅按察使(正三品),甘肅鎮總兵(正二品);涼州府所在。
按照歷史地理學來看:中古時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黃河西岸所有地區,具體分別為:白銀市景泰縣、白銀市平川區、白銀市靖遠縣、白銀市會寧縣部分、蘭州新區、寧夏中衛市、吳忠市部分、蘭州市皋蘭縣、蘭州市永登縣、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縣部分、青海省門源縣、青海東部諸縣,內蒙古阿拉右旗、內蒙古阿拉左旗、內蒙古烏海部分。因武威地處黃河以西,故也被眾多史料典籍稱之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涼文化的發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譽為“雍涼之都”。武威地勢平坦,有著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積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漢代時期涼州就有著“國家番衛,天下要沖”的稱號。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北魏時期,姑臧是北魏的兩大經濟中心之一。隋唐時期,涼州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稕鲋蒹穑ㄓ褐蒹穑分姓f:“每在季王,常失厥緒。上帝不寧,命漢作涼。”
涼州(今武威)是古西北首府,是西北第一大城,是河西四郡之首,有著數不勝數的歷史古跡和歷史名人(西北勝跡、西北勝族)。知名史學家錢穆先生的得意弟子嚴耕望說「涼州賽于長安」,就是說涼州(武威)比長安還要繁華鼎盛。「涼州學」「敦煌學」知名學者齊陳駿先生指出:“古代真正的西部文化在涼州,而涼州的中心,則是武威郡”;齊陳駿先生認為西部文化“是中原漢族的農業文化、西北的游牧民族文化,以及西來的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體”。
實際上涼州文化是洛陽文化的承續,涼州金氏(武威金氏)金日磾雖在西漢大放異彩。但縱觀涼州歷史,涼州武力豪族(涼州集團)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的時候,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的。東漢六大家族,與涼州關系密切,武威竇氏更是舉足輕重,深刻影響著東漢的進程。東漢末至曹魏時期,太尉段熲、太尉賈詡、明元郭皇后、雍涼大都督司馬懿等,都與涼州(武威)有關。
曹魏權臣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炎建立西晉。西晉文化本為魏晉風骨,來自曹魏。西晉繼承了曹魏的文化遺產,而西晉的士大夫階層中,又以京兆杜氏、河內常氏、河東裴氏、陳郡謝氏、安定張氏、武威賈氏、河內司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東魏氏、陳留江氏、廣平陳氏、趙郡李氏、趙郡馮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潁川荀氏、東陽陳氏、滎陽鄭氏、敦煌索氏等為文化核心,這群人仕西晉司馬家,后代因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大多避亂西北前涼姑臧與涼州本地的武威賈氏、武威陰氏等共同治理涼州,開辦學校,故漢文化并沒有在十六國時期退出歷史舞臺,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涼。
正是由于這一群人來到西北的核心涼州才有了前涼的盛世。而后,后涼延續了前涼的文化和建筑遺產。而后,南涼繼承北涼、西涼。而后,西涼、北涼亦繼承南涼。而后,北魏攻滅十六國中最后一個政權北涼,亦全盤吸收北涼之文化于人口。北魏拓跋鮮卑漢化的過程,涼州移民功不可沒。北魏裂東魏、西魏,此余脈依舊不斷。 東魏變北齊,屬于北魏的正規軍。
西魏變北周,屬于北魏的雜牌軍。故文化上,涼州系主要在東魏,但是在北齊和北周時期,涼州文化對他們的影響非常之大。北周北齊歸于隋,隋唐余脈姑臧遺風正就是如此來源。洛陽和涼州的文化接力,讓陳寅恪先生連連驚嘆。十三朝古都洛陽和西北第一城涼州城,就是如此的文化淵源。
涼州(武威)不僅是一個擁有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城市,更是一個在現代社會中不斷創新發展的文化名城。其獨特的文化魅力不僅吸引了國內外的游客,也為文化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未來,涼州將繼續扮演著連接歷史與未來、傳承與創新重要角色的同時,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閱讀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