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xia
Psychology
01.
什么是悲傷?
我這種情況是哀傷嗎?
你也許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難過,然后你就會形成一種模式。
或者有人告訴你悲傷是有清晰的步驟的,甚至還會告訴你將要經歷的每一個階段的名稱。
你或許會聽到一些建議比如說:要堅強!振作起來!繼續生活下去!
而不是鼓勵你讓悲傷的情緒正常地發泄出來。弄清楚這是你的悲傷而不是他們的,這對你很重要。
你會以一種屬于“你自己的”而不是“他們的方式”表達悲傷。悲傷更多地是和你的感受有關——它會表現出你是怎么想的。可能你并不相信這個人已經死了,你會有一種他還在世的給感覺。
你也許會困惑、不解,為什么他們會死亡。你對每一件事都很難集中精力,你只能集中精力去思考誰去世了,他們如何去世的,以及他們死前,你們一起的生活畫面會不斷地出現在眼前。
02.
悲傷時候你的軀體會有什么反應呢?
你會感覺到喉嚨發緊、胸口發悶、心口疼痛。
你可能會胃不舒服,腸道紊亂。
你可能頭疼、發燒、畏寒怕冷。
你有時會頭暈,會比平時更容易顫栗、更容易受驚嚇。
甚至對有些人來說呼吸都變得困難。
另外,你的舉止可能發生變化。
你會睡得比以前要少,醒的比以前要早。
或者你會比以往睡得多。
你會做一些奇怪的夢也可能會做一些噩夢。
你變得非常不安,一會做這一會做那,有時候這件沒做完就去干另外一件事。再或者你僅僅是很長時間只是坐著什么都不干。
▲插圖/https://pixabay.com/
03.
悲傷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尋找親人
有些人參與到一種叫做“尋找活動”中去,比如說在人群之中尋找親人的面龐,即使你知道他們已經去世了。你喜歡那些和你的親人有聯系的東西,比如說穿一下他們的衣服,戴一下他們的飾品。也可能你僅僅想避開所有的這些能睹物思人的東西。
獨自待著
很多悲傷的人希望更多地時間獨自待著。有時候他們被他們所經歷的安靜和安全所吸引,有時候這是一種躲避他人的方式。即使去雜貨店、去商業街也會感覺不舒服。但是有一些人甚至比以前更愿意待在人群中。
感覺嫉妒
你也許會嫉妒那些身邊并不難過的人。
你也許會嫉妒那些擁有你所沒有的東西的那些人。
你也許會憤恨那些把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人,而現在你知道沒什么是理所當然的。幸運的是,這些轉變只是暫時的。
感覺親人還在世
一些悲傷的人說不同尋常的幸福看起來是很罕見的。一些人說他們看見了親人或聽見了親人的聲音。有時候親人會在他們做夢或者是思考的時候傳達一些消息。如果這種事情恰巧之前在你身上發生過,請不要擔心。
這種經歷要比你想的更普遍。調查也顯示在失去至親的時候人們的反應會受到自己的成長經歷、基因組成和社會期望的影響。
每個人的反應都不同
因此,一些人在難過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會更感性,而另一些人則會更理性;一些人反應地比較強烈,而另一些人就會比較克制;一些人希望依賴周圍的朋友,而另一些人就會更獨立。
04.
悲傷的意義在哪里?
一般而言,健康的悲傷會有多種可能性,表達的方式也多種多樣。
你獨屬于你自己,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生活經歷,和死者獨特的紐帶關系以及對生活和死亡獨特的理解。所以,你不能期待有悲傷流程或者悲傷的標準適合你,因為你太特別了。
盡管你自己獨一無二,但是隨著悲傷的繼續,你會發現自己處在不同的悲傷階段。
它通常開始于一次震驚或麻木,特別是死亡突然而至。
每一件事看起來都稀松平常。隨后,痛苦隨之而至。難過、孤獨、無助以及恐懼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你。
憤怒和愧疚或許同樣會如期而至。
這些感覺是以一種緩慢的、一點點地加重,慢慢地吞噬你,但是這種形式絕對不是興高采烈地接受下來的。感覺到倦怠、無趣、氣餒、沮喪是正常的。其他強烈的情感也會噴薄而出。這就像悲傷的、漫長的、靜止的冬天一樣。
▲插圖/https://pixabay.com/
悲傷的消退雖然緩慢,但終究是要來,盡管你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時候來。悲傷開始出現,希望也是如此。
最終你會重生。
你不再和原來一樣,你將變得不同,因為你被這段經歷改變,你已經成長了。你也許會和死者建立新的關系,一種超越了時間的關系。這整個的過程是流動的,而且并不是那么有秩序。
這段時間不知不覺間流向另一個地方,但是當你回首往事,你會想起到底發生了什么。當你走過悲傷,你就發現了通往治愈的路。
“鳥在樹枝上”的故事
一只疲憊的鳥在樹枝上休息。這只鳥一邊享受著眼前的美景,一邊得意于遠離危險動物的攻擊。就在鳥兒逐漸習慣了樹枝給的棲息之地、安全之屋的時候,一陣大風開始狂吹,樹枝在風中來回搖擺。在強風之下,樹枝似乎要被折斷。
但是這鳥一點都不擔心,因為它知道兩個重要的事實。第一,即使沒有樹枝它也是可以飛的,依靠有力的翅膀也一樣能保證安全。第二,除了這個還有很多樹枝可以讓它得以棲身。
▲插圖/https://pixabay.com/
這個簡單的例子反應了我們和我們的愛人、財產、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之間理想的關系。我們有權利享受這些,我們依賴他們、但不要害怕失去他們。因為他們時時刻刻在改變,并且隨時可能消失在我們生活中。
我們真正的力量并不取決于那些外部的、短暫的東西,而是取決于我們內心的愛和智慧。這些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安全基石、我們的愉悅和歡樂的源泉。
05.
親人離世時,我們應該怎么做?
接受失去是我們的生命循環的一個基礎部分。 有出生就有死亡,有生長就有衰退。
這是自然法則。
我們往往忘記符合自然法則的軀體是終有一死的。我們能看到的周圍的每一樣事物,未來某一天終將會衰亡、結束。這包括所有的植物、動物、人類、建筑、城市、地球、太陽甚至是銀河系。自然界中的每件事物都是暫時的。 當人們理解并且這個事實,我們就會開始尋找其他的、內在的安全和幸福源泉。
面對死亡: 我們需要問:“什么是死亡?”能量的本質是什么?力量、意識當在身體內時,是如何引起思考、說話、動作、愛、感覺和創造的呢?既然身體消失了,大量的細胞也就很快分解了。
什么是生命?生命的目的是什么?親人的離世促使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開始探究這些問題。死亡使我們對于生命的本質和目的看的更深刻。
重新檢驗一下我們的生活價值和目標:和死亡的聯系讓我們認清一個事實:我們總有一天也會死。
這產生了大量的問題。我們已經實現我們的生命目標了嗎?為什么就這么等死呢?為什么我們要擁有這樣一副軀體呢?我們的生命是更偉大進程中的一部分嗎?如果是這樣,它們又能從我們身上得到什么呢?在那樣的目標下我們如何生活在和諧之中呢?
回答這些問題或許會促使我們,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地更加有意義,提高我們的人格,使我們的愛更純潔或者是進一步探尋生活的真理。我們也許也會發現當我們重視他人和他人的需要的時候,生活就變得更有價值了。
哀傷輔導可以有效地幫助你處理悲傷
心理咨詢師指出,失去親人的人可能會經歷“哀傷輔導”這樣一個過程。因為這個過程并不是只在你一個人身上發生過,也不是只有通過時間才可以治愈的。“哀傷輔導”意味著需要你處理一些非常困難的情感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家庭成員最終會從巨大的痛苦中恢復過來。悲傷雖然無孔不入,但你只有經歷這一過程才能走出來。
一個赫赫有名的心理咨詢師,威廉·沃登已經解釋過悲傷的問題。這些問題將在下面討論。走出悲傷也許會花好幾個月甚至是好幾年的時間。
接受失去親人的現實
當親人死去,人們通常感覺這不是真的,會覺得他還活著。所以,第一個任務就是清楚地認識到這個人確實已經不在了,和這個人重聚最起碼在這輩子是不可能了。
家人可能會告訴你,他們會聽到、看到、聞到、摸到逝者。這些感覺到底是不是真的呢?這是一個信念的問題。如果家人告訴我們這些狀況,我們要知道,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不代表家人因為過度悲傷而導致他們腦子不正常。
經歷悲傷的痛苦
悲傷咨詢師的目標之一就是幫助人們度過這一段難過的時期,所以他們并不會帶著巨大的痛苦走過這一生。
那些允許自己感受、經歷痛苦的人發現痛苦反倒減少了。有些事會阻止痛苦。朋友、親戚、同事或許會有意無意地告訴你“振作精神,繼續下去”,好像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或者,有時候家庭成員打斷自己的感覺并且拒絕痛苦出現。要允許自己能有一段時間哭泣或者是生氣。很多人發現這些感情有時候會在他們日常事務中出現,比如說去雜貨店買東西、開車上班的時候。盡管了解這些經歷非常痛苦,但是卻很正常。
適應親人已經不在的環境
親人在你的心里和家庭里有著獨特的位置。
他們永遠都不會被取代。但是失去親人的家庭成員最終還是會適應沒有他的日子。這個過程或許會幫助你發現和其他仍健在的家人或朋友新的相處方式。
把感情從逝去的親人那里轉移到其他關系上
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誤解,甚至以為這是把親人忘記的表現。他們認為這是對死者的不敬。這個問題只是前三個問題的延續。這是一個和其他人建立關系的過程。這并不意味著你不再關心你的親人或者是不再懷念他們。
重新建立信念、信仰和價值觀
痛失親人會讓你審視你的信仰以及生活的哲學觀點。和精神領袖或顧問也許會對你有幫助,比如說拉比、牧師、或神圣的人,因為他們有著豐富的勸導失去親人的人的經歷。
在我們了解到的好幾年里,很多失去親人的家庭還記得親人的音容笑貌。有時候他們還是很悲傷,盡管并不十分頻繁。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完成了這些任務,你可以記住你的親人,不再有失去的痛苦。悲傷多種多樣,不要猶豫尋找專業的幫助。咨詢師受過訓練可以幫助你完成這些任務或解決你可能面對的其他問題。可以和咨詢師交談一次看看你們是不是可以一起完成這些任務。
▲ 插圖/電影《入殮師》
積極地處理失去親人這件事
下面這個清單在幫助我們處理親人的離世非常有幫助。如果你覺得它們有用,用大大的字號把它們寫下來,放在你可以經常看到的地方。隨時改變它們以便更好地適應你的需要。你可以把這些話做成一盒磁帶,當你即將休息或者是睡前的時候播放。和別人分享這些想法。
我擁有永恒的靈魂,我有能力將生活過地更充實、有意義。一切都在我,我覺得安全、受到了保護和寧靜。
我愛的人擁有永恒的、不朽的靈魂,他們在另一個更美的世界繼續生活著。
因為我愛的人和他們的本性更接近,我希望他們能幸福,也希望我能給我自己以及我周圍的人帶來幸福。
根據明智的和神圣的法律,每件事的發生都會在我們精神成長中幫助我們成長。因為一些原因,我愛的人去另一個地方生活而我在沒有他們的陪伴的地方生活,也許這是最好的。
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會失去親人。這是物質存在的自然定律。
親人的靈魂從他的軀體中解放出來,精神永存。
經歷親人離世,是我們人生成長重要的一堂課程,幫助我們培養內心的力量、寧靜、安全感和自我認同。
我接受上天的輪回,我放下了因為其他人,而在我身上產生的重擔。
我愛的人也希望我幸福,積極地、快樂地生活下去。
我是一個神圣且純潔的人,我應該得到無條件的愛。我是被認可的、可愛的、有趣的,因為我就是我。
失去愛人也不用羞愧或者內疚,相反,這是一次精神和內心升華的機會。
沒有人應該為另一個人的死負責。每個靈魂都會選擇自己離開的時間和地點。
即使現在,我也可以通過內心的交流和祈禱調整我和親人之間的關系。
我會跟兄弟姐妹打開心扉交談,畢竟他們會依然和我在一起生活。離世的親人也會希望我這么做。
我會和別人分享我的喜怒哀樂。
我發現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的發展、服務和創造。
生命是一份神圣的禮物,我的責任是有生之年幫助我以及他人。
今天,40000名家長失去了他們的孩子。明天,另外的40000名家長也會失去他們的孩子。并非只有我一人生活在痛苦之中。人的生命結束是地球自然規律的一部分。
親人的精神會在我們的行為和思想中延續。我們會按照親人的想法,繼續在這個世界中對其他人表達愛和關懷。
▲插圖/電影《入殮師》
06.
如何幫助一位失去至親的朋友?
有一些你知道的人正在經歷悲傷,或許是失去了親人,或許是其他類型的失去,你想給予幫助。由于怕把事情變得更糟,于是你什么都不敢做。但是你又不想讓人覺得漠不關心。
記住,做些什么總比什么都不做強,即使你覺得你做的還不夠。不要試圖壓抑悲傷者的情感。眼淚和憤怒是痊愈過程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悲傷并不意味著軟弱,它只是一段親密關系的結束,而且這段關系賦予你強烈的榮耀感。
有時候安慰處于悲傷中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傾聽。悲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在悲傷者那里根本沒有邏輯的表達這回事。一個耐心地、細心的傾聽者提出“告訴我你感覺怎么樣”這樣的問題,可能會讓悲傷者感覺好一些。如果你想展現你的關心,那就耐心地傾聽。
你的幫助,會讓朋友的更快地治愈。他們也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找到治愈的方法,但是他們需要一雙幫助他們的手、一種他們旅途中并不會孤獨的保證。你是否能夠理解所有的事情并不重要,只要你在就夠了。
去拜訪一下他們,并不需要太長時間。哀傷的人或許需要時間獨自療傷,但是他們也會感激你的到來。做一些友好的行為,總有一些方法你可以幫助到他們。做一些小事、接一下電話、做一下飯、給草坪割一下草、看一下孩子、去雜貨店買些東西、最小的善行勝過最大的善意。
你可以對朋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作為一個朋友或家人,你也許不知道說什么,不知道怎么做。沒有什么對與錯,有的只是有些事情確實比其他的更有幫助。
有一些建議可能會幫助到你:
做一個傾聽者就好
人們需要大量地談及死去的親人。他們談的越多,就越能認識到現實。
不要有偏見
沒有什么表示悲傷結束的時間表,人們討厭聽到:“你不應該再傷心了。”即使人們可以很快地重返工作崗位,完全接受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談論逝者
不要因為擔心會讓家人感覺更糟而避免提及這件事。因為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想念死者,并且感覺本來已經很糟糕了。他們知道這個人對你來說也很重要并且你也懷念他們。
看看家里或者是所愛之人是不是都正常——男人女人都在內。
往往你認為男人沒事的時候,實際上可能不是這樣。
保持聯絡
人們沒有精力和你打電話,所以主動給他們打個電話或者是看望一下會比較好,或者邀請他們吃頓飯。
不要使用陳詞濫調
對你的感覺要誠實,如果你想不起來說什么,就你可以或者是寄張卡片,少說比多說要好。
滿足直接的需求
可以是購物、做飯、接電話、看孩子、幫助出城的親戚。經常來看看有什么可以給予幫助的。
嘗試理解悲傷的過程
圖書館或者是商店有很多高質量的與此相關的書。
07.
如何幫助失去親人的孩子?
任何一個孩子只要長大并且和人建立一段關系以后,在失去這段關系時總會經歷悲傷。 不過孩子可能不會像,上面提到的哀傷模式一樣表現悲傷,比如“喜怒無常”、“脾氣暴躁”或“沉默寡言”。
當孩子面對親人離世,他們需要溫暖、接受和理解。或許對那些正在經受悲傷和沮喪的成年人來說這可能是一件艱巨的任務。當這個孩子面對悲傷無法用語言表達,貼心的成年人可以引導孩子走過這段時期。實際上,對孩子來說這是一段可以幫助他們成長的經歷,教給他們什么是愛,什么是感情。
第一項任務就是營造一種安全舒適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孩子可以確認自己的想法、恐懼和愿望。這就意味著應該允許他們參加任何可以讓他們感覺舒適的安排、慶祝和聚會。
首先,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向他們解釋到底發生了什么,以及為什么會發生。孩子在祖父母的葬禮上或許不會說什么,但是如果可以畫一幅畫放在骨灰盒里,也許會讓孩子受益良多。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家庭會找一個非家庭內部成員照顧孩子。
關鍵的點在于允許孩子參加葬禮,但是不強迫參與這些活動。強迫參加非常不好。孩子們知道自己希望怎么參與,應該認真地聽他們怎么說。公開談論悲傷、哭泣以及表達沮喪,或者是向孩子表達,對父母來說這些都是可以的。
因為孩子不會完全承擔你的痛苦,盡量不要集中一個時間點告訴孩子你的感受,盡量緩慢的每隔幾天聊一下。盡你所能在你的負面情緒和積極情緒之間保持平衡,這可以讓孩子意識到你非常重視他們。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經歷過死亡(也許是一只寵物,也許是爺爺奶奶),可能向他們解釋死亡更容易些。下面將給出一些孩子們想知道的問題,以及一些可行的答案:
死就像睡著了一樣嗎?
死亡和睡覺不一樣。當你睡著了,你的身體仍然是在運轉的。你仍然呼吸,你的心臟仍然會跳動,你還會做夢呢。當一個人死了,他們的身體就不再運轉了。記住,如果告訴孩子死亡就是睡著了,這會讓孩子們以后會對睡著產生恐懼。
為什么他們會死呢?
如果是死于疾病,就說死去的那個人的身體再也不能和疾病作斗爭了。它停止工作了。確保讓你的孩子知道,如果他們得了流感或感冒,或者是爸爸媽媽生病了,他們的身體是可以和疾病作斗爭的,并且最終還是會好起來的。大多數人都會好起來。如果是死于意外,就說那個人受傷非常嚴重或者說身體不再工作了。告訴他們當大多數人受傷,是可以好起來的,而且還會活很長很長時間。
你也會死嗎?
孩子們期望得到保證。讓你的孩子知道大多數人都會活很久。孩子也需要知道如果爸爸媽媽或者是監護人死了,還是會有人繼續照顧他們的。如果家里出了緊急狀況,要讓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向誰尋求幫助。
是我想了或者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讓他們死了嗎?
或許你的孩子曾經和逝者打過一架,或許孩子不希望家人關注死者,或許孩子曾對逝者說過:“我希望你離開我,”甚至“我希望你去死”。讓你的孩子知道“說”或者是“希望”誰死是不是真讓人死掉的。
他們還會回來嗎?
對孩子來說“永遠”是個很難理解的概念。他們看到人們走了又回來。卡通人物死了又能復活。或許需要多給小孩子說幾次,死去的人再也不會回來了。
她會感到冷嗎?她會吃什么呢?
小孩子也許或認為死了的身體在底下仍然是有感覺的,還會活動還會說話。有一些孩子可能會想象一個墓地作為一種“地下公寓。”你可能需要解釋一下死去的身體是不會再工作的了。它不再呼吸、走路、說話和吃飯。
為什么上帝會讓這件事發生呢?
要根據你的信仰回答這個和上帝有關的問題。有些問題回答不出來也是沒關系的。孩子并不傻,他也能接受你有時不理解一些事情。最好不要說上帝把人帶走去陪他了,或者“只有好人才會英年早逝”。孩子會害怕上帝也把他們帶走。他們可能也會變“壞”,這樣他們就不會死了。
如何讓孩子重返學校?
經歷死亡以后再回到學校可能有點難。你可以幫助孩子回答可能遇到的問題,來幫助孩子更快地適應學校。同學們不會刻意地照顧你孩子的感情。
告訴你的孩子,要是你不想就可以不回答同學們的那些問題。告訴孩子談論死去的人會讓別人感覺不舒服。家里是你的孩子和你可以談論并且懷念親人的地方。你可以和校長、孩子的老師、等溝通,一起做個孩子回校的計劃。你也可以和你的孩子同學討論這些事情。
▲ 插圖/電影《入殮師》
沒有人可以告訴你死去的旅程到達何方,是悲是喜。那是一場注定孤獨的旅程,我想踏上旅程的人必定希望走的無所牽掛吧。
他們只是希望曾經被這個曾經哭泣著到達的世界溫柔的對待過吧。
翻譯:王雪瑩
編輯:Chameleon
文章來源:
http://www.muchloved.com/gateway/death-of-a-loved-one.htm
關注我們的社交媒體,免費獲取咨詢師必備手冊,表格,協議;免費獲取每月靠譜培訓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