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國出了一對讓人既熱血沸騰又唏噓不已的君臣組合——秦昭王和白起。這倆人,一個是雄才大略的王,一個是戰無不勝的將,聯手把秦國推上了霸主寶座。
可就在所有人以為這對黃金搭檔能一直牛下去的時候,劇情突然崩了。秦昭王居然親手下令,把白起這個超級戰神給賜死了。
白起這么猛,功勞堆成山,咋就落得個自刎的下場?
戰國那會兒,七國混戰,天天打得昏天黑地。
秦國本來不是最強的,但自從商鞅變法搞了一波改革,國力就像開了掛似的往上竄。
秦昭王嬴稷19歲上臺,年輕有為,腦子里裝的全是大一統的野心。
他當了56年王,把秦國收拾得服服帖帖,國富兵強,后來秦始皇能掃平六國,靠的就是他打下的底子。
而白起,就是他手里最鋒利的那把刀。
出身草根,沒啥后臺,但打仗簡直是天賦異稟,熟讀兵書,腦子活得很,地形、兵力、敵情分析得透透的,總能找到對方的軟肋,然后一刀捅死。
從伊闕之戰砍了魏韓聯軍24萬,到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多萬,白起用一場場硬仗,把秦國的威名砸得震天響。
民間都傳開了,“有白起,秦必勝”,這聲望,簡直高得離譜。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
白起這人,打仗是神,政治上是憨。
他眼里只有戰場,壓根不懂朝堂那套彎彎繞。
早年還好,有個大佬魏冉罩著他。
魏冉是秦昭王的舅舅,宣太后的哥哥,當過丞相,手握大權,眼光毒辣,看中了白起的潛力,一路提拔,還幫他擋了不少政治暗箭。
可以說,白起能這么順風順水,魏冉功不可沒。
可惜啊,好日子沒多久。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聽信新丞相范雎的話,把魏冉一腳踢下臺,連帶著魏冉的勢力全被連根拔起。
魏冉一倒,白起的靠山沒了。
這還不算啥,白起跟魏冉關系那么鐵,秦昭王心里能不犯嘀咕?
這家伙到底是忠于我,還是忠于他舅舅啊?
再加上白起名氣太大,功勞多得沒法再賞,秦昭王開始有點坐不住了。
這時候,白起的性格短板徹底暴露。
他耿直得要命,不會拍馬屁,也不會察言觀色,在朝中愣是沒幾個朋友。
打仗牛逼歸牛逼,可你不懂政治,就等于給自己埋了個雷。
秦昭王這邊呢,也不是啥心慈手軟的主兒。
他是個有野心的王,最怕的就是底下的人威脅到自己的位子。
白起戰功蓋世,民間把他捧上天,軍隊里更是把他當神供著,這種情況擱誰身上不慌?
功高震主這四個字,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歷史上這種事兒多了去了,漢朝的韓信不也差不多嘛,功勞太大,最后還不是被收拾了。
事情的導火索,得說到邯鄲之戰。
公元前259年,秦國剛在長平之戰干掉趙國40多萬軍隊,趙國那會兒已經半死不活。
白起一看,這機會太香了,建議趁熱打鐵,直接攻下趙國都城邯鄲,把趙國一波帶走。
他這想法沒毛病,從軍事角度看,絕對是最佳選擇。
可問題出在朝堂上。
新丞相范雎是個文臣,腦子里想的全是外交平衡和長遠布局。
他覺得長平之戰剛贏,秦國已經撈夠了好處,再打下去風險太大,不如先喘口氣,穩住陣腳,再慢慢磨趙國。
秦昭王一聽,覺得挺有道理,就下令收手。
白起聽到這決定,氣得肺都炸了。
他覺得這簡直是腦子進水,放著這么好的機會不要,等于自廢武功。
他跟秦昭王杠了幾句,最后一甩手,稱病回家,懶得搭理。
白起這波操作,直接把秦昭王惹毛了。
你再牛逼,也是我的臣子,憑啥跟我唱反調啊?
可秦昭王也沒馬上翻臉,畢竟白起太能打了,舍不得扔。
沒過多久,劇情反轉。
趙國緩過勁兒來,不但不服軟,還拉上齊國一塊兒跟秦國對著干。
秦昭王這下急了,覺得自己被涮了,決定再打趙國。
他派人去找白起,讓他趕緊出山。
白起還是那態度,說現在打已經晚了,趙國早有防備,沒戲。
他就窩在家里,死活不挪窩。
秦昭王親自上門求他,白起還是那句話,說自己病得爬不起來。
這態度,擺明了不給面子。
秦昭王沒辦法,只好派了個叫王陵的將領帶兵去攻邯鄲。
結果可想而知,趙國早準備好了,城墻高得像山,糧草堆得滿倉,秦軍砸了好幾個月,尸體堆了一地,連個城門都沒摸到。
秦昭王急得不行,又派范雎去勸白起。
白起還是老一套,說早就提醒過你們,現在 deaths就是送死。
范雎灰頭土臉回來,秦昭王氣得砸桌子,心想沒你白起,我還收拾不了趙國了?
他加派兵力繼續硬攻,可還是沒啥進展。
最后,秦昭王實在沒辦法,親自跑到白起家門口,低聲下氣求他出山。
白起這回更狠,直接撂話,說你要逼我,我就死給你看。
這話徹底把秦昭王點炸了。
好歹我是一國之君,你這態度是要造反嗎?
他甩袖子走人,回去就下了死命令,讓白起自盡。
公元前257年,白起在咸陽郊外拔劍自刎,走的時候還留了句遺言,說自己到底犯了啥錯。
這事兒咋看?
有人覺得白起死得太冤了。
司馬遷在《史記》里就挺替他鳴不平,說他是被秦昭王硬生生逼死的。
可換個角度想,秦昭王也不是完全沒理由。
白起這人,太倔了,三番五次頂嘴,連王的面子都不給。
邯鄲之戰輸得那么慘,秦國好不容易攢下的威風全沒了,秦昭王不遷怒他才怪。
更關鍵的是,白起聲望太高,功勞太大,封無可封的時候,哪個王不怕他蹬鼻子上臉?
唐朝李世民都說過,這事兒雖然是君王的錯,但換誰坐那個位子,估計也得下狠手。
白起一死,秦國啥反應?
軍里炸了鍋,士兵們都覺得可惜,這么個戰神就這么沒了。
老百姓也挺同情他,說他為秦國流了那么多血,最后卻被自己人干掉。
可秦昭王才不管這些,他要的是鐵腕控制,誰敢威脅他的權威,誰就得滾蛋。
白起死了,秦軍確實有點亂,沒有這種級別的將領坐鎮,打仗沒以前那么猛了。
但秦昭王也不是吃干飯的,他迅速調整策略,提拔新人,繼續擴張。
公元前256年,秦軍滅了東周,震懾天下,證明秦國底子還在。
再往后看,秦昭王晚年還是很猛。
他重用范雎,搞遠交近攻,一步步吃掉各國。
雖然沒了白起,他還是穩穩當當帶著秦國往前走。
他活到75歲,死于公元前251年,算是戰國君王里的長壽冠軍。
之后他兒子秦孝文王接班,可惜只干了一年后就掛了。
接著秦莊襄王上臺,繼續壯大秦國。
到秦始皇那一代,公元前221年,終于一統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回過頭看,白起的死雖然讓人嘆氣,但對秦國大局影響沒那么夸張。
秦昭王用鐵血手段搞掉白起,保住了自己的統治,也讓秦國沒陷入內亂。
白起這人,功勞大得嚇人,可一旦跟王對著干,下場就注定了。
史學家說得沒錯,換成你我當秦昭王,面對這么個牛逼又不聽話的臣子,恐怕也得咬牙把他弄死。
歷史就是這么殘酷,功勞再高,名聲再響,擋了君王的路,就得讓位。
這事兒放到今天看,也有意思。
白起這種人,能力爆棚但不懂妥協,擱現代估計也混不長。
秦昭王呢,典型的政治動物,一切以穩住江山為先。
這種君臣博弈,放到哪個朝代都跑不掉。
白起的悲劇,是他個人的宿命,也是秦國崛起路上的一塊墊腳石。
秦國能統一中國,白起流過的血沒白流,但他的死,也提醒后人一句話——干得好,不如站得穩。
從中國立場看,這段歷史挺值得驕傲的。
秦昭王和白起,一個治國一個打仗,把秦國從亂世中硬生生拽了出來,為后來的大一統鋪路。
白起雖然死了,但他的戰績是中華民族武力崛起的象征。
秦昭王除掉他,雖然冷血,卻也保證了國家的穩定。
咱們老祖宗那會兒,能在那種亂局里殺出一條血路,靠的就是這種硬核實力和果斷決策。
最后說一句,白起這哥們兒,真是個傳奇。
打仗無敵,可惜不會玩政治。
他的死,是秦國霸業的代價,也是歷史給咱們留下的教訓。
秦昭王呢,心狠手辣,但也真有本事,把秦國帶上了巔峰。
這倆人,一個是刀,一個是手,缺了誰都不行。
可惜啊,刀太鋒利,手就得把它扔了。
參考資料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戰國策·秦策五》
《秦昭襄王與白起的關系研究》 - 中國社會科學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