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秒看完一整集熱播劇,境外漫畫作品拿來直接用,針對某編程軟件英文培訓試題直接輸出刷題……這些在互聯網、短視頻領域耳熟能詳的“操作”,近日成為上海多家檢察院、法院整治的重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楊浦法院”)、浦東新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浦東法院”)、靜安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靜安檢察院”)獲悉,近期這些司法機關開始陸續對互聯網、短視頻創作領域的案件進行較為集中的起訴、宣判。
“60秒看完一集”視頻背后的侵權風險
近年來,傳播速度快、形式靈活的短視頻切條“快餐”,成為許多人消遣娛樂、獲取資訊的熱門選擇。然而,在文化創意行業繁榮發展的背后,短視頻侵權“暗礁”還真不少。
2020年4月,在某衛視首播的電視劇《清平樂》頗有觀眾緣,但在該劇播放期間,“60秒看完一集”的視頻也在網上同步傳播,卻未經官方授權。同年4月16日,該劇熱播期間,李某在某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運營公司”)運營的視頻網站及App上,上傳了150條《清平樂》電視劇的片段,并設置成合集進行傳播。每個片段的時長從幾十秒到幾分鐘不等。
對此,某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某科技有限公司、某數碼有限公司作為原告,將李某及這家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三原告此前取得了《清平樂》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及相關維權權利。
原告認為,李某的行為吸引了大量粉絲從官方正版平臺轉移到了前述運營公司的平臺,導致部分網絡用戶流失,侵害了三原告對涉案電視劇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且李某借此獲取了大量關注、點贊和分享,可能存在非法收益。訴訟期間,被告運營公司已經刪除了相關涉案視頻。法院最終判決李某賠償三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共計2萬元。
實際上早在2005年,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就曾引發關于影視改編是否侵權的大討論。當時短片作者胡戈對電影《無極》和法治節目進行混剪,其制作的20分鐘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下載量甚至遠高于電影《無極》。該案后因原告撤訴并未判決。
主審法官、楊浦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二級法官倪賢鋒提醒,未經授權擅自使用他人的影視作品、音樂、圖片等素材進行創作,甚至直接“搬運”,背后潛藏諸多法律風險。他介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影視作品屬于受保護的視聽作品,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他人不得隨意通過信息網絡傳播該作品。
倪賢鋒說,即使切條短視頻的傳播者并非直接以盈利為目的,僅僅是為了吸引關注、增加流量,也不能改變其侵權的本質。
漫畫閱讀App直接盜版境外作品
除了影視視頻的違規使用、剪輯,當前流行的一些漫畫作品也陷入了維權困境。
近日,靜安檢察院在偵辦“M漫畫App”案件中,遇到了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等一系列“疑難雜癥”,最終法院以侵犯著作權罪,對被告赤某公司判處罰金人民幣500萬元,被告晴某公司判處罰金人民幣200萬元,判處被告人華某江等20人有期徒刑一年至有期徒刑四年九個月不等,其中部分被告人適用緩刑,并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至300萬元不等。
這起案件中,一款名為“M漫畫”的App刊載了許多盜版境外漫畫。“M漫畫”通過向注冊用戶提供刊載漫畫的方式收取會員費或者廣告費,App中刊載的漫畫除國漫外,還包括百余部境外漫畫作品。后經上海靜安警方鑒定,上述傳播的部分漫畫作品未取得涉外知識產權權利人授權。而被侵權作品的權利人所屬國和我國都是《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締約國,根據自動保護原則,涉案作品在我國受到保護。
該App運營人員先是下載搬運境外漫畫,通過市場調研分析哪些境外漫畫比較受歡迎,再安排專門人員通過“翻墻”軟件至有版權網站下載漫畫;再由內容組的人員對搬運的漫畫進行翻譯、剪輯、貼字后上傳至App后臺供會員瀏覽觀看;最后通過網絡平臺推廣App,吸引更多會員用戶。待積累一定受眾群體后,在App內植入廣告或收取會員費進行盈利。
這一過程涉案人員達20多人,各人分工協作,且“是否侵權”認定不易——經翻譯、編輯、制作后的“搬運”,還能算侵權嗎?
靜安檢察院承辦檢察官告訴記者,認定侵權作品有兩個關鍵點:一是行為人是否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二是行為人傳播的漫畫與著作權人的漫畫作品是否存在實質性相似。后者需要對證據進行實質性審查,尤其是鑒定意見。
最終,在調取涉案App后臺全部數據、銀行流水等電子數據移送審計,結合其他在案證據,綜合認定侵權作品數量、非法經營數額等與定罪量刑緊密關聯情節后,查明“M漫畫”傳播的侵權作品數量共計1200余部,其中涉及涉外權利人的漫畫作品達500余部,侵權作品實際被點擊數量達142萬余次。
英文題庫隨便用?賠償60萬元
除了影視作品、漫畫作品外,還有一類作品也經常在日常使用中不易被發現侵權,人們俗稱這種作品為“題庫”。
LeetCode英文編程試題的著作權人系外國企業L公司,包含Candy(分發糖果)等多道算法數據結構編程題目。L公司將上述試題的著作權及維權權利排他性授權給中國境內的某網絡公司。
“牛某網”是一家科技公司開辦的網站,該網站中設置“leetcode經典編程題”板塊,提供“leetcode在線編程訓練”,并介紹稱“該專題為leetcode專題,題目均來自leetcode”。該網站還設置“題庫-在線編程”,其中有“經典必刷編程題庫,融合了148道非常經典的題目”。點擊具體試題,可以查看英文試題內容及對應的中文翻譯。而這些題目,與LeetCode的原版題目均系使用了相同的知識點,對應內容在表達上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
“牛某網”還提供“算法知識視頻講解”,并推出“算法筆面試真題精講班”,用戶可點擊“我要報名”并在線支付相應費用。
為此,LeetCode的中國著作權公司將“牛某網”告上法庭。浦東法院一審判決被告停止侵權,在其網站發布聲明消除影響,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60萬元。判決現已生效。
浦東法院辦案法官告訴記者,互聯網題庫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新產物,其在著作權和數據權益保護等方面亦被保護。“這些試題是原告的核心經營資源?!狈ü俳榻B,前述試題具有“獨創性”,其作為文字作品也應該被給予著作權保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針對題庫的著作權保護不是新出現的現象,只是當前侵權手段變得更加多樣,查證愈發困難。
在這些侵權案件中,法律保護的對象并非知識本身,而是知識的表達形式,后者借助文字、圖片、影像等外在手段來表達知識,如果表達具有獨創性則應當受到著作權的保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