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一場戰役會打成這樣。
鐵原,地圖上一塊小地名,1951年,它成了中美兩軍正面撞擊的火線。
這里不是主戰場,卻成了決定勝負的地方。
——《壹》——
從一開始就是決戰信號
1951年5月,志愿軍第五次戰役,正在最關鍵的轉折期,前線崩了,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美軍從正面撕開缺口。
大規模機械化部隊,從春川、驪州一路南北夾擊,目標直指鐵原。
李奇微很清楚,打爛志愿軍后方補給線,就等于掐死這支軍隊的命脈,而這塊地方,是彭德懷唯一能用來擋住他們的地方。
5月26日晚,63軍軍部接到命令:“死守鐵原十五天,主力才能轉移,否則全軍覆沒。”
這不是商量,是命令,誰來守?63軍,2.4萬人,對手是誰?美第九軍團,外加南朝鮮幾個師,總兵力超過4.7萬,裝甲車、坦克、飛機齊全。
這不是戰斗,是堵口,沒有退路。
沒有援軍,沒有空軍,彈藥也只有一半,他們要在這條線上,拖住美軍13天,甚至是,用命拖,5月28日凌晨,美軍先頭部隊開進鐵原南部山區。
當時,63軍只在前沿部署了兩個師的各三個營,兵力不到2000人。
這不是主力,是擋箭牌,兵分兩線:189師西線,187師東線,配合的是65軍殘部,只剩下不到兩個團。
沒有防線,沒有掩體,他們只有山地,和一條命。
189師的蔡長元先動了,他明白,不能硬頂,硬頂就是被坦克軋死,他把整整一個師,拆成了200多個作戰小組,每組10來人,黨員、老兵帶頭,新兵隨行。
每個組都守一個山頭,像撒出去的網,死咬住美軍推進的每一個坡道。
這就是后來被稱為“天女散花”的戰術,但當時沒人這么叫,他們只有一個口令:“不要退。”
——《貳》——
四天內,美軍攻不動
美軍以為可以一天拿下鐵原,他們沒遇到主力,只遇到山頭上打黑槍的散兵游勇,但這些“游勇”火力準、隱蔽好,打完就轉移。
炮火打不到他們,坦克上不去,飛機也只能炸空山頭。
山地打機械化部隊,簡直是噩夢,美軍第2師3個營在一個山谷里被圍3小時,彈盡糧絕才被救出來。
一個排長后來寫信:“我們不是在打仗,是在被獵殺。”
前四天,美軍只推進不到15公里,而63軍的主力,正在北面修建工事、構筑新防線,他們成功了,爭取到了關鍵的時間。
但代價也在堆積,到6月1日,前沿部隊傷亡過半。
彭德懷知道,拖的時間差不多了,但敵人還沒停,所以要接力,要正面頂上去,189師留下的空隙,由188師563團補上,團長馬兆民,是老八路,打過百團大戰。
他把所有兵力壓上高臺山,頂在最前面。
這是美軍最想要拿下的制高點,一旦丟掉,整個鐵原東側就得全線后撤,馬兆民布防很細,高臺山上,他用“梅花形”布置迫擊炮,中心火力誘敵深入,四周用機槍編組。
美軍進山,正中陷阱,轉頭要逃,被左右“荷花形”小組包圍。
他們還用了“一串紅”戰術,把彈藥全部集中到正面十個點,敵人一靠近就全打出去,不是因為精密,而是因為人不夠,只能靠火力集中,打一輪是一輪。
這場戰斗,美軍用了3個營,打了整整兩天才拿下一半山頭。
最后,馬兆民的563團,從1600人打到只剩下不到250人,但沒退一步,他留下一句話:“哪怕只剩一個班,也要守完最后一小時。”
另一邊,189師剩余兵力繼續防守中線,他們把山頭讓出去,然后再一波波反撲。
每天失而復得,每天打光一批兵,6月3日,美軍用8小時、6000發炮彈打平一個高地,志愿軍不到200人,從另一個山頭鉆出來又搶回陣地。
戰后清點,189師已經只剩下不到一個團的人數。
但美軍也沒好到哪去,美軍第7師、24師的3個營,傷亡超過4000人,一個月前,他們還以為志愿軍已經快崩潰了,現在,他們連山溝都走不過去。
——《叁》——
火炮咬上去,美軍崩了
到6月10日,美軍終于推進到鐵原外圍,他們花了13天,只打了不到40公里。
按照李奇微原本的設想,這條防線3天就該突破,現在,不僅拖了十天,美軍傷亡還創下戰役以來最高紀錄。
可這一天,才是最狠的。
187師,換上來最后一波兵,徐信師長親自帶隊,沒有打算防守,他們打算反撲,用最后的兵力,最后的彈藥,全押上。
前一天晚上,偵察連發現,美軍開始集中兵力,不是進攻,而是防御。
他們在山谷里布了一個環形防御圈,坦克在外,火炮、彈藥車在中間,步兵在核心,李奇微怕夜襲,他以為志愿軍還會像之前那樣騷擾。
他沒想到的是,這一次,志愿軍要打重炮。
凌晨3點,187師將剩下的所有炮火,全線排開,包含繳獲的美制榴彈炮,蘇制加農炮,最關鍵是幾輛“喀秋莎”火箭炮。
這些家伙原本準備北撤,現在全部推上陣地。
目標只有一個:美軍彈藥集結區,徐信給全軍下命令:“打它的肚子,不打它的手腳。”開火只用了五分鐘,美軍后方整個炸成火海。
炮火引爆了彈藥車,火焰蔓延到油庫,進而連鎖爆炸,把兩公里內的陣地都燒紅。
偵察兵回報:“敵人在往自己后方逃。”這一刻,美軍的指揮體系混亂了,坦克開不動了,步兵沒命令了,炮兵炸沒了。
志愿軍沒有停。
187師沒有等炮火結束,他們直接沖下山頭,端著刺刀,往那片火海里沖,前鋒營一個連,穿越火場后,只剩下18人。
他們在美軍防線里打了一個缺口。
后續部隊陸續推進,把整個環形陣地一塊塊吞掉,美軍曾經用火力封鎖志愿軍,現在被自己的彈藥炸斷了后路。
美軍第1騎兵師當天戰斗失控,第9軍團被迫后撤,鐵原戰線全面收縮。
李奇微當天傍晚發布命令:全線停止進攻,轉入防御態勢,這不是主動轉變,而是被打疼了。
——《肆》——
戰役結束以后,一切都變了
6月11日,戰線徹底穩定下來,志愿軍主力已經安全撤到新防線,戰線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美軍再也沒能大規模穿插。
這場戰役不只是“守住鐵原”,它是整個第五次戰役的轉折點。
美國人不理解:為什么守不住?戰后,美軍召開了3次作戰評估會議,他們想不通,為什么對方缺補給、沒制空權,還能擋住美軍4個師。
他們發現一點:志愿軍沒有像美軍一樣依賴陣地、武器、火力配合。
他們是用“人盯人”式的作戰方式,一組人死守一個山頭,死了換下一組,每一個點都不是最優,但整體咬得死。
他們也發現,志愿軍的傷亡比極高。
但即便死傷慘重,部隊沒有崩,反而越打越狠,一名美軍上校在戰后調查報告里寫下這樣一句話:“他們的士兵是帶著遺言打仗的。”
戰役結束后,彭德懷對63軍發來電報:“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
這不是夸獎,是對結果的確認,63軍的戰法,不在于技術,而在于抵抗到底的意志,西點軍校戰史教材,在戰后數年收錄了鐵原阻擊戰。
作為典型的“以弱勝強”戰例。
不是因為戰術有多精巧,而是因為整個作戰結構極端簡單,卻能支撐極高烈度的對抗,他們還總結出一句評語:“Iron Will at Iron Ridge.”(鐵之意志,在鐵之嶺。)
這場戰役,志愿軍63軍付出了超過1.6萬人傷亡的代價。
187、188、189三個師都幾乎打成了骨架部隊,其中,189師參戰前為全建制萬人大部隊,戰后只剩下860人。
188師的563團,從1600人只剩247人。
而187師,為打最后一擊,動用了所有彈藥,最后連軍旗都被血染紅,這些數據,在戰后軍區戰報上白紙黑字記錄著,沒有修飾,也沒有修復。
但他們做到了,讓美軍在13天里,被拖成一灘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