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式,找準用戶痛點
前段時間和一位創業者聊天,他說自己花了半年研發的產品上線后遇冷。在用戶調研時大家明明都說需要,但到真正掏錢時卻沒人買單。
其實這種"偽需求陷阱"每天都在發生——產品經理以為抓住了痛點,結果只是撓到了不痛不癢處。主要原因還是把握不準用戶痛點,或者說沒有科學的方法,還都是靠揣測。
今天這篇內容,我給你分享一套科學的痛點定位公式,用三個可量化的指標幫你避開自嗨式創新。這個方法已經在醫療、教育、零售等多個領域驗證過,如果你耐心讀完,一定收獲巨大。
一、為什么你的用戶痛點總是找不準?
之前接觸的一位做健身App的網友,說用戶流失率居高不下。他們團隊做了20多場用戶訪談,所有人都說"需要專業指導"和"定制計劃"。結果上線私教功能后,付費率極低。
其實問題就出在傳統調研方式上,我認為存在三個致命缺陷:
1. 數據失真:用戶說的和做的往往不一致,就像減肥的人說要健康飲食,深夜卻忍不住點燒烤。
2. 需求錯位:把次要需求當核心痛點,就像給沙漠里的人推銷高級水杯(他更需要找到水源)。
3. 場景缺失:忽視真實使用環境,比如給外賣小哥設計復雜操作界面(他們經常單手騎車接單)。
我總結的這個"痛點三角公式"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用戶真實痛點 = 需求強度 × 場景頻率 × 解決成本
那接下來,我就手把手教你如何運用這個公式。
二、拆解痛點三角公式
第1步:測量需求強度
不要問用戶"需要嗎",重點要看他們愿意付出什么代價。
那我們看一個例子加深理解:
去年協助某在線文檔工具優化付費轉化,原價99元/年的會員功能無人問津。我們建議改為"免費版限制每日導出次數,但保留所有編輯功能",結果付費率兩周內翻倍——用戶為及時導出會議紀要這類剛需,遠比為所謂"高級模板"買單積極。
這里我給你總結幾個判斷標準:
· 基礎需求(1-3分):沒有也能活,比如手機換主題皮膚;
· 升級需求(4-6分):有了更好,比如手機快充功能;
· 生存需求(7-10分):不用會死,比如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島素。
怎樣落地到業務中去呢?給你一套實操方法:
· 用價格杠桿測試:逐步提高產品價格直到銷量斷崖下跌;
· 看替代方案成本:用戶是否愿意花更多錢買競品;
· 觀察應急行為:疫情期間有人花200元找跑腿買退燒藥。
第2步:鎖定高頻場景
之前一個社區團購平臺的客訴問題很有意思。發現每天下午5-7點訂單取消率比其他時段高出很多。
深入追蹤發現,很多上班族這個時段剛到家準備做飯,但部分生鮮送到自提點后沒有冷藏保存(比如鮮肉放在露天貨架),等用戶取貨時已經不夠新鮮了。
后來在自提點增加帶冷藏功能的智能取件柜,并規定水產凍品必須存放冷柜,該時段投訴率直接腰斬。
所以,在實際應用時,就要學會繪制場景地圖的技巧:
1. 記錄用戶動線:寶媽帶孩子做晚飯時如何操作APP;
2. 抓取魔鬼細節:雨天配送延遲時用戶的第一反應;
3. 找到觸發機關:老年人買藥前通常會先問子女。
很多新手在這個點上會走彎路,給你總結幾個方法論:
· 低頻剛需(如殯葬服務)要搭配高客單價;
· 高頻非剛需(如手機游戲)要降低啟動成本;
· 突發場景(如臨時用車)要優化響應速度。
第3步:計算解決成本
一個醫療項目就犯過典型的錯誤:在用戶使用他們的服務時,要求慢性病患者每天手動記錄5項身體指標,結果80%用戶三天就放棄。后來改成智能設備自動監測,使用率提升到92%。
用戶的解決成本,包含三個層面:
1. 金錢成本:不僅是價格,還包括比價時間;
2. 時間成本:注冊要填10個信息還是3個;
3. 心智成本:是否需要學習新技能(老年人用智能電視最難的不是操作,是怕按錯鍵)。
這里有幾個關鍵指標要記住:
· 用戶愿意忍受的最高成本 = 當前解決方案成本 × 1.5
· 最佳擊穿點 = 競品成本 × 0.7
三、來看幾個真實行業案例
我整理了幾個案例,重點不是看案例本身怎么做,我想達到的目的是讓你得到一定的啟發,舉一反三。甚至看看案例思考的你自己的產品或服務。
案例1:慢性病管理APP
用智能手環自動采集8項體征數據,當檢測到異常時:①彈窗用藥提醒②生成白話文報告③一鍵轉發給子女。用戶留存明顯提高。
案例2:職場技能課程
把20小時的視頻課拆解成地鐵通勤可聽的15分鐘音頻,配合微信進度提醒。完課率明顯提高。
案例3:社區生鮮店
在貨架旁安裝帶掛鉤的電子秤,家庭主婦可以邊挑菜邊掛購物袋。結果單店客訴減少,客單價明顯提高。
四、注意避開這幾個坑
1. 把抱怨當痛點
某母嬰品牌曾收到大量"價格太貴"反饋,深入調研發現真實痛點是"不知如何向老公解釋購買理由"。后來在詳情頁增加相關內容,直接拉動轉化率提升。
2. 被平均數欺騙
教育機構發現用戶平均學習時長45分鐘,實際數據是10%的人學滿2小時,90%的人只打開5分鐘。后來針對兩類人群設計不同產品線,整體營收翻倍。
3. 忽視成本轉移
某搬家平臺把費用從300元降到200元,但要求用戶提前三天預約。結果訂單不升反降——用戶更在意時間確定性而非價格。
五、3個持續追蹤痛點的方法
1. 建立用戶行為日志:記錄關鍵決策點的猶豫時長;
2. 設置動態監測指標:當解決成本超過閾值時自動預警;
3. 開展月度壓力測試:故意制造服務降級看用戶反應。
總 結:
沒有永遠不變的痛點,只有持續進化的需求。
如果你跟老人接觸多了你會發現,老人們現在最新的痛點是"刷抖音時WIFI不夠快"——這個需求五年前根本不存在。
所以,真正厲害的產品經理,都懂得用科學方法捕捉那些"用戶自己還沒意識到的需求"。畢竟,用戶要的不是更好用的手機,而是更有意思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