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圣依近期在綜藝《是女兒是媽媽》第二季中,以滬語翻唱古風歌曲《三拜紅塵涼》。
這一表演于2025年5月12日播出后迅速登上熱搜,播放量破千萬,成為方言文化與流行音樂融合的典型案例。
黃圣依的上海話被評價為“土生土長的腔調”,發音自然且貼近市井氣息。其語言能力源于上海徐匯區的成長背景:母親鄧傳理(《新民晚報》前編輯)堅持滬語傳承,家庭日常交流常混雜英語、普通話和上海話。
節目中,她將吳儂軟語的婉轉咬字融入古風旋律,戲腔處理既有傳統韻味又有現代感,例如“紅塵涼”三字的尾音拖曳帶有滬語特有的黏連感。
該翻唱引發對“方言音樂化”的討論。有觀點認為王家衛未邀請她出演滬語劇《繁花》是遺憾,因她在綜藝中即興滬語爭吵片段已展現生動表達力。
但也有聽眾指出,古風歌詞的文言詞匯與市井滬語調性存在文化割裂,如“叩首天地”等宏大敘事與吳語綿軟特質較難調和。
黃圣依的表演之所以能形成現象級傳播,離不開多重話題的疊加效應:
節目中與母親鄧傳理用滬語爭論家務(如冰箱清理問題),強化方言使用場景的真實性;
她正將孩子從北京轉學至上海,被解讀為“滬派文化回歸”的隱喻;
此前其同名歌曲《黃圣依》以普通話說唱為主,此次方言嘗試打破固有音樂形象。
網友翻出其早年語言類綜藝表現:2017年某節目中即用滬語演繹老上海童謠,彼時已顯方言功底。此次翻唱被視作“方言傳承的鮮活樣本”,尤其對比年輕一代滬籍藝人逐漸弱化的方言能力。
該事件折射滬語文化在娛樂領域的突圍嘗試。黃圣依選擇用非母題歌曲進行方言改編,實質是以上海話為媒介重構文化認同——既保留“石庫門弄堂”的本土特質,又通過古風載體對接年輕受眾審美。
這種“新派滬語”實踐,或為方言保護提供新思路:在《三拜紅塵涼》的網易云評論區,已有網友自發發起“方言翻唱挑戰”,形成二次創作風潮。
從《繁花》的影視熱到黃圣依的翻唱熱,滬語文化正以多元形式重返大眾視野。這一事件證明,方言的傳承不能僅依賴“博物館式保護”,而需通過創新表達激活其現代生命力。
當吳儂軟語遇上古風旋律,當市井腔調碰撞宏大敘事,爭議與共鳴并存,或許正是方言文化破圈的最佳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