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太久沒聽新歌了,所以前幾天我把歌單換成了“近期新歌”。
本來已經做好準備迎接一波土嗨神曲的暴擊,沒想到給我越聽越消沉。
不是人間不易,就是生活痛苦。
怎么現在的歌都這么致郁了?
現在的歌,半死不活
要說現在的歌有什么特點,四個字,半死不活。
首先是歌詞主題消極化。
要么是唱存在主義焦慮。
比如毛不易的《消愁》。
“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
這絕對談不上勵志。
要么唱愛情異化。
薛之謙的《演員》。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
直擊親密關系中的假和裝。
唱社會壓力的就更多了。
草東沒有派對的《山海》。
“他明白/他明白/我給不起”
用重復吶喊折射經濟無力感。
萬能青年旅店的《殺死那個石家莊人》
光看名字就讓人半死不活。
音樂元素也更加消極化。
旋律上用大小調交替傳達出壓抑感,比如《漠河舞廳》。
或者是主歌壓抑低音,副歌突兀高音,用這種跳躍模擬情緒崩潰的臨界點,比如《孤勇者》。
還有的是在聲音處理上做文章。
太一的《負重一萬斤長大》就是用氣聲演唱和突然的嘶吼表達自己的創傷。
以上這些歌發布時間基本都在10年,最遠不超過15年。
但你看看以前我們聽的是什么。
2000年最火的是《勇氣》,充滿了對愛情的憧憬與期待。
03年的熱歌是《小薇》和《春天的花會開》。
光看名字就覺得元氣又積極。
就算是多災多難的08年,歌曲也都是充滿希望和自信。
西方也是如此。
有研究者收集1951-2016年的6000多首上過B榜Hot 100的歌曲歌詞。
結果發現憤怒與厭惡的表達在這65年中大約翻了一倍,而恐懼則增加了50%以上。
而且自80年代以來,越悲傷孤獨的歌越容易上榜。
阿黛爾甚至就沒唱過什么歡快的歌,致力于把眼淚變成金子。
為什么流行歌變喪了?
80后追捧《陽光總在風雨后》,為鄭智化 “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 感動落淚。
90后,00后聽的是顏人中“你說天塌下來你會陪著我/可是天還沒塌你就丟了”。
現在的歌為什么越來越喪?
經濟環境和大眾心理是相互作用的。
經濟下行,焦慮、生存危機是大家的焦點問題,喪感的蔓延,自然讓它成為音樂創作的靈感來源。
而且相比中性和積極的信息,負面信息更容易被記住和傳播,人在消極的狀態下也會主動選擇聽喪的音樂,相互作用下,流行音樂就變得越來越喪。
放眼歷史也是如此,流行音樂的情緒波動和經濟周期,尤其是康波周期有驚人的相似。
康波周期是經濟周期理論,經濟發展可以分成繁榮、衰退、蕭條、回升四個階段
前20年左右是繁榮期, 之后5-10年是衰退期,然后是10-15年的蕭條期,最后進入10-15年的回升期,一個完整的康波周期大概是50年。
我們把它和音樂情緒對應,會發現基本符合這個周期定律。
1920-1939年,世界由柯立芝繁榮轉向大蕭條,主流音樂從20s的爵士轉向30s的藍調。
爵士的基底是樂觀的,藍調是悲傷的。
但蕭條之后就是回升和繁榮。
尤其是戰后30年(1945-1973),布雷頓森林體系更是讓我們迎來了黃金年代。
雖然這之中有石油危機前的虛假繁榮,暗示經濟已然進入衰退,但畢竟還在水平線之上,臨界點沒到是體會不到的,所以整個社會都還是一片“欣欣向榮”。
連帶著音樂也是躁動和快樂。
比如貓王的《Hound Dog》和沙灘男孩的《Good Vibrations》。
但是之后(1973-1982),石油危機爆發,經濟滯漲、失業率高增,社會進入蕭條期。
在這一時期,音樂變得暗黑化,叛逆的搖滾、絕望的朋克,愛與和平變成了恨與戰爭,這是原先主流歌壇里沒有的內容。
即便出現了disco,看似狂歡的背后也是逃避,《Stayin' Alive》的歌詞處處都是生存掙扎。
83年之后,里根經濟學和互聯網的出現,經濟又開始慢慢復蘇,但是之后又出現了次貸危機和互聯網泡沫這些進入衰退的信號。
由于繁榮之后就是衰退和蕭條,所以整體看,這段時間的音樂情緒是非常割裂的。
08年之前,西方有華麗搖滾(Bon Jovi《Livin' on a Prayer》1986),中國有《春天的花會開》(任賢齊,2002)。
但08年之后,一直到今天,各種不安定元素讓全球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長期停滯。
所以這段時間的流行樂要么是虛無,要么是倦怠,反正都是要死不活的。
碧莉的爆火就是乘著這波趨勢,她的厭世感注定在Z世代中流行。
你的音樂品味被“設定”了
很多時候你覺得好聽的歌,對面的朋友就是get不到。
這種音樂品味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關系。
可以說文化基因設定了我們的音樂審美。
像東亞,偏愛那種帶點含蓄憂傷的音樂。
而且喜歡在歌曲中留白,用旋律間隙、單音延展制造孤獨感,避免直白的情感爆發。
具體到中日韓三個國家,又有點微小的區別。
日本更偏哀,韓國偏向恨,而中國更傾向離愁。
這主要與中日韓的文化內核,以及各自對悲傷的追求不同導致的,如果你們有興趣,可以后臺留言,下次詳細說說。
中東和南亞又是和東亞相反,他們喜歡那種帶點迷幻感的音樂。
因為宗教信仰發達,不管什么歌曲都喜歡加入一些神性元素,比如用循環節奏或者一些顫音,讓整首歌聽起來“神神叨叨”的。
像埃及歌手Umm Kulthum,即興演唱的時候,一個單音就能持續哼5分鐘,通過音高的微妙波動制造催眠效果。
印度就是喜歡華麗的古典拉格(Raga),寶萊塢音樂一聽就讓人感覺身處金碧輝煌的寺廟。
歐美就又不一樣了。
北美比較喜歡情緒極化的音樂,重視個體宣泄。
個人主義社會崇尚自我表達,什么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個性。
加上移民社會競爭文化又比較嚴重,所以他們的歌曲情緒比較直接,要么是亢奮,要么是憤怒,歌詞也很大白話。
歐洲那邊相對來說會疏離一點。
典型如北歐,本土音樂要么是空靈后搖,要么是黑金屬,主打一個存在主義孤獨。
因為氣候寒冷,個體關系比較疏離,加上地廣人稀,社會福利又高,人就很容易出現精神空虛,所以傾向回歸自然。
比如Sigur Rós,就用弓拉吉他模擬冰川碎裂聲。
南美和非洲就比較簡單了,就兩個字——快樂。
因為長期被殖民,社會現狀無力改變,人們就只能把快樂作為生存策略,所以他們會用密集的打擊樂和群體合唱的方式傳遞自己的樂觀與活力。
音樂和社會文化總是相互映照的,如果預測準確,那到2030年,抖音上可能會出現一大波土嗨版的厭世歌了。
?小伙伴們最近想看什么內容呀?
你們的一鍵三連決定下期內容!
在評論區留下你最想看的主題,點贊TOP1的選題有機會被我們做成推文。
如果被選中了,我們還會給你送出一份神秘福利喲~
hi~inker
歡迎你加入我們的社群
這個多彩的世界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發現它們的雙眼和勇氣~
本群0元起拍,包括首飾飾品、文創周邊、穿搭配飾、生活好物~當然還有店鋪內沒有的“小藏品”~
最最最重要的是,印客美學有的遠不止這些,甚至有機會成為印客的好物甄選官,賺點零花錢~
歡迎入群。拍賣活動上的成交,就是開啟新篇章的鑰匙~
- 歡迎關注少禾成長視頻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