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印巴沖突持續升級,雙方在輿論場上的博弈也愈發激烈。
印度空軍總司令巴蒂 5 月 12 日突然宣稱,印度在 "辛多爾行動" 中擊落了巴基斯坦空軍的幾架高科技戰斗機,還表示正在研究技術細節以確認目標。不過這番表態剛一出口,就引發外界廣泛質疑。
印度說法疑點重重
印度這次的聲明延續了一貫的 "喪事喜辦" 風格。首先,巴蒂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始終拒絕透露關鍵細節 ——既不說擊落的具體機型,也不提時間地點,甚至連最基本的殘骸照片都拿不出來。
要知道,巴基斯坦在宣稱擊毀印度 S-400 防空系統時,不僅發布了衛星對比圖和導彈命中,還展示了現場殘骸的高清照片。兩相對比,印度這種 "空口無憑" 的做法,很難讓人信服。
更耐人尋味的是,印度這次使用了 "飛機" 而非 "戰斗機" 的模糊表述。實際上,在本輪沖突中,巴基斯坦確實大量使用了無人機執行偵察和打擊任務。
印度軍方可能擊落了一些巴方無人機,但卻故意混淆概念,試圖讓外界誤以為是擊落了 "梟龍" 或殲 - 10CE 等主力戰機。這種文字游戲,與此前印度媒體炒作 "AI 偽造巴軍發布會" 的操作如出一轍。
巴基斯坦的強勢反擊
面對印度的指控,巴基斯坦方面用事實給出了有力回應。就在印度宣稱擊落巴方戰機的同時,巴基斯坦軍方公布了一段關鍵:一架 "梟龍"Block2 戰機掛載兩枚 CM-400AKG 超音速導彈從基地起飛,直奔印度境內目標而去。
這種由中國專門為 "梟龍" 研發的導彈,單枚重達 900 公斤,末端突防速度達 5.5 馬赫,射程超過 300 公里,專門針對印度的 S-400 防空系統設計。
更讓印度尷尬的是,巴基斯坦已經用衛星圖像和現場照片證明,其發射的 CM-400AKG 導彈確實擊中了印度烏丹布爾空軍基地的 S-400 防空系統,兩輛發射車被直接摧毀,現場留下明顯的爆炸痕跡。這種 "實錘" 式的證據,與印度的 "口說無憑" 形成鮮明對比。
在這場輿論戰中,國際社會的態度也耐人尋味。美國和法國的情報官員已經證實,印度空軍的 "陣風" 戰斗機確實在沖突中被擊落,而巴基斯坦此次空戰完全未使用美制 F-16 戰機。這意味著印度此前宣稱擊落 F-16 的說法徹底破產,其可信度進一步受損。
反觀巴基斯坦,不僅得到了中國武器的強力支持,還通過實戰檢驗了 "梟龍"+CM-400AKG 的組合效能。這種 "非對稱優勢" 讓巴基斯坦在地區空中力量對比中占據了主動,也讓印度試圖通過輿論挽回顏面的努力顯得更加蒼白無力。
印軍的真實損失
盡管印度軍方極力掩蓋,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其在 "辛多爾行動" 中遭受了慘重損失。
巴基斯坦官方通報稱,巴軍在沖突中擊落了 5 架印度戰機,包括 3 架 "陣風"、1 架蘇 - 30MKI 和 1 架米格 - 29,還俘虜了多名飛行員。更諷刺的是,印度媒體最初承認損失 4 架戰機,后來又悄悄刪除了相關報道,試圖掩蓋真相。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空軍在沖突中實現了 "零損失",并通過體系化作戰展現了強大的實戰能力。
其使用 ZDK-03 預警機、殲 - 10CE 和 "梟龍" 組成的空中編隊,配合地面紅旗 - 9 防空系統,形成了從偵察、預警到打擊的完整鏈條,讓印度的 "陣風" 等先進戰機難以發揮優勢。
結語
印度軍方此次宣稱擊落巴方戰機,本質上是試圖通過輿論戰轉移國內對其軍事失利的關注。
但在巴基斯坦拿出的衛星照片、導彈等鐵證面前,這種 "嘴硬" 顯得愈發可笑。
正如國際觀察家指出的,現代戰爭勝負的關鍵在于體系對抗,而非單一武器的性能對比。印度若不能正視自身軍工體系的缺陷,繼續沉迷于 "數字游戲" 和 "文字陷阱",只會在印巴博弈中陷入更被動的局面。
而巴基斯坦通過實戰檢驗的 "中械體系",正在為中小國家提供一種全新的國防建設思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