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上海頻道
昔日“遠東老碼頭” 今朝“世界會客廳”
——上海虹口北外灘五年“蝶變”記
馬作鵬 唐小麗
320米,這是從黃浦江西岸俯瞰上海的高度。
從虹口北外灘的白玉蘭廣場觀景平臺遠眺,夕陽里的黃浦江緩緩流過;夜幕中的霓虹交相輝映。外灘歷史建筑、陸家嘴與北外灘世界會客廳,倒影在江中相映。
白玉蘭廣場觀景平臺俯瞰黃浦江兩岸。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北外灘位于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與外灘、陸家嘴共同構成上海“黃金三角”,是中心城區唯一可成片規劃開發的戰略空間。
這里,匯聚了時代的風潮、歷史的人潮與文化的思潮。這里是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啟航之地,是上海開埠以來中外文化的交融之所。
自2020年新一輪開發建設規劃獲批,這片約4平方公里的土地,以航運和金融“雙引擎”為動力,讓“科技回歸都市”,不僅重塑經濟發展格局,更實現了從傳統居住區到宜居宜業高地的華麗轉身,成為探索中心城區經濟發展與產業創新的鮮活樣本。
是城市建設,更是創新生態重構
從1845年第一個虹口碼頭開始,北外灘沿江建有12個碼頭和數十個倉庫,江面上商船終日穿梭不止,成為上海最重要的面向世界的水路港口,上海航運中心的地位,從此時已然奠定。
從昔日的“遠東老碼頭”到今天的“世界會客廳”,虹口北外灘始終承載著上海對外開放的基因。
未來,當更多全球資源在此交匯、融合、增值,北外灘將不僅是上海的新引擎,更將成為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的戰略支點。這場始于五年前的變革,正在書寫新時代的“浦江傳奇”。
航拍北外灘。虹口區委宣傳部供圖
近年來,以中集世聯達物流科技、納鴻微球科技等為代表的一批科技企業紛紛將總部或研發中心落戶北外灘。“選擇北外灘不僅因其航運樞紐地位,更看重這里日漸濃厚的創新氛圍。”中集世聯達總裁胡鵬飛坦言。
“北外灘開發,代表著城市經濟再出發,尤其是核心城區經濟的再出發。”上海社會科學院產業政策專家林建永認為,在“科技回歸都市”的浪潮下,北外灘正以創新為引擎,驅動上海邁向更具活力的未來。
從“老碼頭”到“航運一條街”,再到“航運總部基地”,北外灘航運產業完成了三次跨越。
如今,北外灘被譽為航運界的“新風口”——全球知名航運企業紛至沓來,4000余家航運企業在這里活躍;全球排名前50的班輪運輸企業,有12家在北外灘設立跨國地區總部、分公司或代表處,囊括了地中海航運、中遠海運集運、赫伯羅特、太平船務等全球知名企業。虹口作為高端航運服務功能核心承載區,致力于航運服務業的集聚發展和延鏈升級,目前北外灘航運產業已成為帶動全區產業向高端環節和高價值區段邁進的“領頭羊”。
2024年金秋,第36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在北外灘世界會客廳舉辦。
彼時,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市長龔正至少會見了39位外國政要和外企高管,其中大多是專門受邀來滬參加一年一度的市長咨詢會的“洋高參”。會上,來自全球13個國家的34位高管與會共論“引領范式變革,擴大開放合作,深化新時期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世界會客廳。虹口區委宣傳部供圖
除了“洋高參”,北外灘憑借其國際化商務載體和制度創新,持續吸引全球資本要素集聚。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團、美國信安金融、新加坡凱德集團等國際金融機構相繼在北外灘設立中國總部或區域性總部,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豐富的資本來源。
北外灘高速發展的五年,逐步證實著這樣一個城市發展建設——“科技回歸都市”不僅是空間上的集聚,更是創新生態的重構。
虹口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隨著480米“浦西新地標”等標志性項目的建成,北外灘將進一步強化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成為上海參與國際科技競爭的戰略支點。
來了歡迎留下,活力在北外灘迸發
前不久,聽聞北外灘又多了一處地標性的打卡點,曾經在中國留學的高佑思立即組織了外國留學生團隊,登上了白玉蘭廣場——這座320米的黃浦江西岸高樓。
高佑思說,之前看到白玉蘭廣場觀景臺開放的消息就很興奮,希望有機會從浦西高空的角度,俯瞰上海美景,更希望能帶著不同國家的外國留學生一起來,聽聽他們的評價,看看他們有意思的各種反應。
傍晚北外灘黃浦江畔。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樓下,黃浦江畔。新晉運動鞋服品牌昂跑“掌門人”馬丁·霍夫曼喜歡晚上沿著江邊步道跑步。
近些年他常來上海出差。去年第四季度,昂跑在亞太地區凈銷售額增長達124.6%,“我最喜愛在上海沿著濱江跑步,感受這里的滿滿活力。公司重視大中華區市場,上海更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他說道。
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碼頭。虹口區委宣傳部供圖
江上,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碼頭結合“過境240小時免簽”政策,舉辦了兩場“海上之窗”入境郵輪市集,在4月初為千余名國際游客打造“零距離感知中華文化”的深度體驗。
來自美國的游客Ken夫婦剛下郵輪,馬上被中國皮影戲吸引。太太光看皮影戲不過癮,還在現場買了兩張皮影畫,準備帶回美國留作紀念。最初她還擔心在市集付款是否方便,結果現場刷Visa卡很快完成了消費。
“非常榮幸成為虹口區的一員,我將帶領團隊持續關注虹口,開展影視創作,把更多的虹口文化故事傳播給世界各地的朋友。”2024年,英國知名紀錄片導演、兩屆奧斯卡獎獲得者柯文思情定虹口,在北外灘開設了大師工作室,并獲得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柯文思的大師工作室位于北外灘的蟠龍街10號、11號。這排磚木結構的建筑建于1920年,由英國人設計,經過修繕后,透著濃郁的文藝氣息。
當浦江兩岸華燈初上,眾多的市民游客們在濱江步道漫步,感受歷史建筑的文化氣息,在文化場館中沉浸藝術的海洋,在互動藝術裝置前打卡留念……
人民城市新實踐,“深蹲蓄力”更強蝶變
如若回到五年前,北外灘還是另一幅場景。
彼時,正值北外灘新一輪開發建設元年,虹口提出“千人大會戰、決戰北外灘”,各單位各部門全力配合北外灘成片舊區改造,從各個部門抽調精兵強將,集中在地塊開展工作。
山壽里地塊作為北外灘核心區域首個啟動的舊改地塊,征收簽約比率達97.88%。這里的塘沽路124號是居民李阿姨的家:破舊的木門,一個簡單搭建的灶頭,一個只能沖澡的衛生間,沒有抽水馬桶,落滿灰塵的雜物堆滿角落。一樓是公用的灶間,每到傍晚,老房里便煙熏火燎。
航拍北外灘。虹口區委宣傳部供圖
“北外灘新一輪開發建設是我們改善居住環境的好機會,苦日子終于要結束了。”選擇全貨幣簽約的李阿姨當年6月初就搬到已經找好的過渡房居住,隨后看房、買房,入住。
類似李阿姨家的故事,每天都在北外灘上演。越跑越快的舊改速度和超大征收規模,成了舊改新常態。北外灘啟動新一輪開發建設僅一年就完成舊改征收超10000戶、提前超額完成全年6000戶的目標,收尾交地13塊,雙雙創下歷史新紀錄。
舊改是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又是對未來負責。如今,北外灘新舊融合、萬象更新。
正值初夏,陽光不燥。北外灘91街坊項目工地現場,機械轟鳴聲中,數百名工人忙碌穿梭于深約30米的地下空間——這里即將誕生的480米浦西第一高樓,正向新的天際線發起沖刺。
“深蹲蓄力”中,恰是北外灘開發建設五周年的生動注腳。五年來,這片4平方公里的土地以重大工程建設為筆,圍繞“三年出形象、五年塑功能、十年基本建成”的目標,勾勒出一幅“上海北外灘、都市新標桿”的實景畫卷。
北外灘高質量發展,核心在人。自新一輪開發建設以來,北外灘依托商務與居住項目集聚的人才、人流,通過商旅文體聯動,成功實現從“人口流量”到“價值增量”的轉化。
五年來,北外灘以總部經濟與高端產業為強勁引擎,構建起“產業聚才、人才興產”的良性循環,高能級機構的接連落地,不僅帶來了資金與技術的流動,更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駐扎。
人才“引得進”,如何“留得住”?《虹口區促進海內外優秀人才集聚的意見》《虹口英才計劃實施辦法》《虹口區國際頂尖人才引進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先后出臺。
2023年4月,位于白玉蘭廣場20樓的北外灘人才會客廳掛牌成立,推行“現場辦”“智慧辦”“上門辦”服務模式,為海內外各領域人才提供“一口式”業務受理、“一碼通”政策咨詢、“一站式”多元服務,著力打造人才服務的“虹口樣板間”。
吸引人才,還要解決他們的“安居”問題。人才住在哪里,也是北外灘的“牽掛”。
為此,北外灘精心打造了獵戶座、雅詩閣等高端人才公寓。2023年底落地的全市首個文化人才公寓獵戶座,提供243套拎包入住的優質房源,雅詩閣則擁有120套服務公寓、211套雅遇公寓及國際化配套設施,吸引眾多外籍高管入駐。
五年間,北外灘的面貌稱得上日新月異。一批批具有國際水準、虹口特色的國際人才社區不斷建立,一部部服務人才發展的政策向全國、全球人才拋出橄欖枝,近悅遠來的高品質人才發展生態初具雛形。
白玉蘭廣場觀景臺,游客以陸家嘴為背景拍照。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當夜幕降臨,站在上海白玉蘭廣場頂層觀景臺,回望外灘萬國建筑群的歷史余韻,凝眸陸家嘴摩天森林的現代脈搏,遠眺北外灘未來全球會客廳的澎湃藍圖。上海的前世、今生、未來在此交織,構筑起一場跨越百年的文明對話。
從“遠東老碼頭”蝶變為“世界會客廳”,北外灘的發展故事,還在繼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