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勃勃的司馬昭先是弒殺了曹魏皇帝曹髦,接著又吞并蜀漢,勢力如滾雪球般越做越大。可就在他準備對東吳下手時,卻突然病逝。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了晉王爵位,這個年輕人比父親更加心狠手辣。剛當上晉王沒幾個月,就逼著魏元帝曹奐禪讓皇位,曹魏政權就此終結。
公元265年,司馬炎在洛陽舉行登基大典,正式建立晉朝,史稱西晉。為了彰顯家族榮耀,他追封祖父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伯父司馬師為景皇帝,廟號世宗,父親司馬昭為文皇帝,廟號太祖。
此時江東的吳國君主是孫權的孫子孫皓,這位暴君荒淫無道,不僅在建業(今南京)大興土木建造宮殿,整日沉迷酒色,還發明了剝臉皮、挖眼珠等酷刑殘害百姓。臣民們雖然恨得牙癢癢,卻敢怒不敢言,吳國國力就這樣被他一點點掏空了。
司馬炎坐穩龍椅后,立刻將目光投向長江以南。眼見孫皓把國家治理得烏煙瘴氣,百姓怨聲載道,司馬炎和群臣們覺得滅吳時機已經成熟。
公元279年冬,晉武帝司馬炎調遣二十萬大軍分三路:鎮南大將軍杜預、胡奮、王戎率中路軍攻打江陵、武昌等中部城池,安東將軍王渾、司馬伷領東路軍牽制江東主力,益州刺史王濬、唐彬則率領秘密打造的樓船艦隊順江掃蕩而下。
要說這王濬著實聰明,早在幾年前就料到要攻打東吳,暗中派人在益州沿江秘密造船。他讓人打造的新型戰船足足有三層樓高,甲板上能容納兩千精兵,遠看就像座水上城堡,因此得名"樓船"。船頭立著瞭望臺,士兵們可以在高處觀察敵情,船身包裹鐵甲,儼然是移動的水上堡壘。
不過這么大規模的秘密造船動靜再小,終究還是露出了馬腳。長江上游時不時漂來碎木屑,引起了吳國太守吾彥的警覺。想到蜀漢已無,吳國岌岌可危。他急忙把這件事上奏提醒孫皓:"晉國正在暗中籌備攻打我們,必須早作防備!"誰料孫皓不僅不聽勸諫,反而嘲笑吾彥膽小怕事:"晉國那些土鱉懂什么水戰,該擔心的是他們才對!"
吾彥不敢違抗圣旨,只能自己想辦法。他帶著士兵在江面狹窄處打下粗木樁,用鐵鏈連成屏障,又在水下布置尖利鐵錐,做好這些后,吾彥心里總算踏實了一些。這套"立體防御"確實厲害,王濬的艦隊剛到秭歸就被攔了下來。
面對銅墻鐵壁般的防線,老將王濬絞盡腦汁想了多幾天,總算想出兩條妙計:先派水手放著綁滿草人的木筏順流而下,鐵錐扎進筏子就被帶走了;再點燃灌滿油料的火船去燒鐵鏈,熊熊大火把木樁都燒成了焦炭,木樁燒壞了,鐵鏈燒斷了,船自然就能順利地通行。
杜預大軍已經攻下了江陵,個個士氣高漲,這個時候,軍中有人提議休整一段時間再進攻。杜預說:“現在士兵們斗氣高漲,應該一鼓作氣打到建業,就好比劈竹子,只要把上面幾節劈開了,下面的竹子只需順著刀勢就會自然分開。”這就是成語“勢如破竹”的典故。然后杜預就帶著兵馬連克數城。
東路王渾也順利逼近建業。三路大軍形成合圍之勢時,孫皓才驚覺大事不妙,可悲的是他一點準備也沒有。自己無能手下也無真正的人才。他匆忙派丞相張悌帶兵迎戰。張悌率領最精銳的三萬吳軍,打了晉軍一個措手不及,首戰告捷,但隨后丞相張悌和三萬精銳全部戰死殉國,東吳全國震動。
慌張的孫皓又派將軍張象帶領東吳唯一的戰略機動部隊一萬士兵前去抵御。然而他們看到氣勢洶洶的晉軍后,一個個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了,沒等晉軍開戰,吳軍就繳械投降了。
最后關頭,孫皓竟異想天開地派陶濬出戰。陶濬說:“晉國水軍的船太小,水兵太無能,給我最好最大的戰船,我帶上兩萬水軍就可以打敗晉軍”。 孫皓把他當救命稻草,掏光家底給他準備好了船和兵。但是陶濬這個坐井觀天,夸下海口"踏平晉艦"的將軍,剛到江邊就發現手下士兵全跑光了——誰愿意替殘暴的昏君賣命呢?士兵們在得知陶濬即將出發迎戰晉軍后,一個個都從軍營里逃跑了,陶濬也不敢回去向孫皓復命,索性也逃出了建業。
公元280年,王濬戰船滿載士兵殺進建業城,孫皓只好讓人把自己的手反綁起來出城投降。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徹底結束,西晉完成了天下一統。
東吳的覆滅,看似是西晉戰略準備充分和國力強盛的必然結果,然而,如果我們深入剖析這場戰爭的始末,便會發現,東吳的迅速敗亡,與其說是敗于西晉的強大,不如說是亡于自身的腐朽,亡于末代君主孫皓的昏庸無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