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的競爭格局,合資和自主將重建新的平衡點。東風日產N7(參數丨圖片),正是重建行動的先行者。
文 / 張敏
2025年的車市競爭,正在走入殘酷的下半場。今年前幾個月,市場整體趨勢沒變,但產生了一點微妙的跡象。
三四月份,合資品牌市占率先升后降,很難說明合資進入上升階段,但合資的確做出了改變,正謀求擴大改變的范圍,站穩腳跟的勢頭正在變得明顯。現在合資品牌任何大的舉動,都可以追溯到兩年前的決策。
2025年的智駕平權、新能源平權等一系列平權浪潮,歸根結底是原屬于中高端的產品力向下普及。合資車這幾年份額節節退守,就是產品節奏落后了。市場的年度變化,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想做出改變,必須立足于自身架構改變。
合資品牌以往依賴總部技術輸入和國內市場分賬的方式,有歷史積極意義,那就是引進了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了國內制造水平,培養了人才,擴張了市場選擇。
但是現在這種長鏈條的決策,已經不適應當前劇烈變化的市場。等到總部反應過來,進行資源傾斜,往往慢了好幾拍,而且全球研發已經不適應中國市場。因此,必須充分授權合資車企,大刀闊斧地進行研發本地化,尤其是智能化,拋棄以往的定價體系,授權積極的價格策略,順勢進行渠道改革。
研發本地化和敏捷化
東風日產不久前正式發布N7,剛好以實踐形式,證明了以上改革方向可行。
東風日產的改革,不是最快的,但很可能是對路的。市場是唯一且終極裁判員。從預售開始(4月13日)到上市發布會(4月27日)的兩周(店鋪有車的時間只有一周),N7訂單量達到10138輛。
如果按照東風日產高層的說法,單品月銷過萬才能叫“爆款”,N7至少有爆款的底子了。據最新發布的首批大定用戶畫像顯示,Max版占比超過60%,舒適大滿配成為標配。
N7的發布,標志著合資品牌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進攻”。
合資品牌相對中國品牌最大的產品力短板,莫過于智能化。
幾乎所有的合資品牌,最晚的自2023年開始,也迅速和中國智駕供應商達成合作。一汽-大眾探岳引入了卓馭科技,廣汽豐田鉑智3X搭載了momenta方案,上汽大眾、上汽奧迪與華為展開合作,東風日產N7與Momenta合作,都屬此列。
東風日產步子邁得比想象的大,華為、Momenta、科大訊飛、高德,都是其合作伙伴。其中,與華為合作的首款旗艦產品將在年內亮相。東風日產暗示這是一款“油電同智”產品,即燃油車擁有不輸于電車的智能化方案。
顯然,股東雙方都支持東風日產進行本地化開發。而 “品牌本地化從1.0階段進入2.0階段”,其中的關鍵區別,就是思路的變化。
在接受“汽車人傳媒”采訪時,東風日產營銷總部副總部長高政浩坦承,在新能源轉型大潮中,合資車企原有的優勢變成了一種負擔,東風日產也一樣,但現在獲得了清晰的認知和目標,轉型會快速且順暢。
對中國市場和中國技術、中國客戶的承諾,全部轉為本土化。技術、人才、標準、合作伙伴、開發流程,也隨之本土化,表現為“敏捷開發模式”。
目前,東風日產的研發團隊從1800人擴至4000人,并引入“中日雙CVE(首席車輛工程師)”機制,確保決策效率。同時,保留日產7000項品質檢測標準,但采用中國市場的智能化驗收體系。
東風日產官方對N7不吝譽美之辭,“行業首創、同級第一、行業最多、同級最優”等等。大家都聚焦于產品,但N7的研發,才體現出東風日產對本土化的理解達到了什么程度。
簡單說,就是洞察客戶需求。在N7開發過程中,每兩三個月,品牌方都會組織一次大型共創活動,即從模型階段開始,就讓客戶、媒體參與到研發過程中,哪些地方要調整,哪些地方要改進;而品牌方則不斷地敏捷診斷,即不斷以“客戶需求”為標準,審視產品,這讓“技術凍結”非常晚。
至于如何提煉客戶需求,東風日產沒有明示,表示自己擁有1600萬用戶,“我們非常了解用戶”,欠缺的只是迭代更新的敏捷性。現在這一課補上了。
這種“在中國,為中國”的研發模式,標志著合資車企從“技術搬運工”向“本土創新者”的蛻變。
新價格思路與市場策略
決策不止于研發鏈的縮短和不斷反饋,還有市場決策鏈的縮短。
以前的定價策略,往往滯后于快速的市場變化。被簡單理解為“傲慢”,其實是基于成本和自身產品體系定價(即品牌溢價)。現在全面本土化過程中,研發成本壓下來了,價格也就有了降低的空間。很多合資車企開始將價格決定權下放,中方決定權越來越大。
而性價比路線,被合資追捧,也就成了新趨勢。多個合資品牌率先探索“一口價”模式,雖有代價,也不是所有合資車企都能從中受益,但新的價格模式贏得了市場重新關注,這比單純的銷量更重要。對于品牌生存而言,無人關注才是退場的警訊。
東風日產并未采取“一口價”模式,但似乎比“一口價”還猛。N7的預售價格被輿論估計為15萬-20萬元,這種預估既是外界基于成本判斷,也是基于合資品牌慣常的思路判斷。
但這個判斷走眼了,N7價格為11.99萬-14.99萬元,對標什么競品不言而喻。和能否賺錢相比,作為轉型的第一款車,“需要把失去的客戶找回來”。
不僅是價格降低了,更重要的價格思路的轉變。以前對標競品的思路讓位于小區隔、集中做爆款,高配的兩款(Pro、Max)只有組合輔助駕駛不同。尋求破圈之后,銷量才能上來。
而銷量上來,品牌力歸位后,日產N系列的殺招還在后面。2026年至少有五款車(包括三廂轎車/SUV、插混/純電)投放到市場。這意味著N7是突破的箭頭,后續大部隊將沿著突破口一擁而入。
渠道“變輕”
價格思路和市場策略的重構,必然連帶著渠道變化。改革不能是半截子工程,需要順勢梳理渠道,并重新制定規則體系。整個合資體系在市場競爭中,都面臨類似的挑戰。
合資品牌4S店,作為典型的重資產渠道,在市場節奏變快之后,盈利能力被削弱,導致服務優勢也被抵消,而其靈活性不足的短板充分暴露。
東風日產推行的渠道改革,有一部分是被迫的,因為已經很難支撐變化的市場體量。但現在,東風日產從渠道重構中,獲得了新的市場競爭力,那就是渠道“變輕”。
東風日產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新能源品牌總經理王騫告訴“汽車人傳媒”,東風日產在全國設立500家訂單中心,專注于試駕與體驗,服務好客戶;另外成立100家交付中心,負責交車和售后,交付中心提供“78秒下線、30天提車”的產能承諾,整合國補、品牌置換補貼等政策,降低決策門檻,打破了傳統4S店庫存壓力導致的市場動作變形。
過去的渠道體系被人詬病為“重價格、輕體驗”。而新模式將客戶體驗服務和產品交付、售后分開,各司其職,資源集中度高,提升了效率。這其實是直營體系的變種,降低了渠道成本,同時保留了合資高密度渠道優勢。渠道盈利壓力也隨之降低,整個體系力會快速地提升。
與線下渠道功能拆分并列,東風日產強化了數據驅動客群維護。通過1600萬保有客戶數據庫,定向推送置換補貼(如天籟車主最高可抵8萬元),將燃油車用戶轉化為新能源客群。
N7的開局亮眼,而勢頭的可持續性取決于后續跟進產品,讓利必然是短期的。市場重新打開局面后,后續車型負責溢價能力這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合資品牌形成“成本-技術-生態”的正向循環。
據悉,東風日產即將成立出口公司,而“穩轉拓”,即“穩油車、轉電車,拓海外市場”,其中的關鍵在于油電同智、資源再平衡,依賴海外擴張實現規模效益。這不僅證明東風日產“深度本土化”的路子可能走對了,也證明了合資車企仍有能力通過重構中國市場競爭力,重建活力。
東風日產的這套方法論可以總結為:從價格戰到價值戰,在智能化和服務生態上構建新競爭力;從單點突破到體系跟進,后續多款車型打開局面;從中國市場到全球輸出,實現“In China, For Global”轉型。
如果這幾個方面都能做到位,中國市場的競爭格局,合資和自主將重建新的平衡點。東風日產N7,正是重建行動的先行者。【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