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前,粟裕因患美尼爾綜合癥,在山東青島治病休養。他雖是毛主席欽點的東北邊防軍司令員,但在半島局勢變化后,卻無法真正指揮大軍入朝作戰,這對他個人而言,肯定是一個巨大的遺憾。1950年10月,彭老總率志愿軍出征。
毛主席有多信賴粟裕?跟一眾后來的開國元帥比起來,粟裕的早期職務和履歷,存在一定差距,他是謀劃、實戰型的將領,職務是后期憑戰功追上來的。主席歷來任人唯賢,認為粟裕的大兵團指揮能力,在我軍將帥中出類拔萃,這一點在不久前的解放戰爭中已得到了充分印證;若要率部與強大的聯合國軍對抗,粟裕是毛主席心里的首選。
所以1950年7月,中央便決定讓粟裕去東北,指揮四野主力為班底的東北邊防軍。這個決定非比尋常,因為粟裕是三野的核心指揮員,卻沒有帶過四野的將領及部隊。而四野包含大批老中央紅軍的人。都是精兵猛將,好帶嗎?顯然不太好帶,甚至可以說是各野戰軍之中最難指揮的,所以統帥的個人威望非常重要。
主席也考慮到了其中問題,同步安排粟裕的多年好友蕭勁光,擔任東北邊防軍政委,幫助他掌控四野官兵。這個用人富有深意。此前蕭勁光在東北工作多年,曾是四野12兵團首任司令員,按照他的履歷和威望,完全能勝任這個崗位。
遺憾的是,粟裕在解放戰爭中透支了身體,他接到任命卻去不了東北。加上頭部殘存的炮彈彈片,實在支撐不住了,1950年8月在中央的許可下,開始在青島休養。毛主席既擔心局勢,又擔心粟裕的身體,期間派羅瑞卿同志去青島慰問過粟裕。
羅瑞卿給毛主席的反饋,確實不太樂觀,粟裕吃飯、站立都有困難。按照這種實際狀況,根本無法指揮大軍作戰,毛主席只得暫時放棄養病中的粟裕,另選他人領兵。最終彭老總成為志愿軍的首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彭德懷在后來的十大開國元帥中高居第二,他資歷深厚戰功高,同時也是以軍事指揮能力出眾而聞名的。最重要的,彭德懷同志立場堅定大局觀強,非常擁護主席出兵援朝的方針。后來彭總在朝鮮的確打得非常好,這是事實。但如果按照軍委的原計劃,由“滿血狀態”的粟裕指揮大軍,又會打成什么樣呢?不妨推演一下。
就出兵意見方面,粟裕是完全支持中央的,這點跟彭總一致。雖然去不了前線,但他給毛主席寫了詳盡的東北邊防軍組織和布防計劃。如果粟裕反對開戰,會原原本本地向上級表達意見,不會借故推脫或藏著掖著。他的這種特點,解放戰爭時就曾體現得很清楚,比如48年粟裕不支持華野提前分兵渡江,并且當面說服了首長。這就是粟裕。
再來看指揮員的對比。粟裕和彭德懷,都是人民軍隊最頂級的名將,彭總曾在抗日戰爭時期指揮過百團大戰;而粟裕在解放戰爭中,是淮海戰役的主要策劃、指揮者之一。他倆都具有指揮大規模戰役軍團的經驗,精于此道,有過極為光輝的戰例。但在具體帶兵特點上,彭、粟卻不是一個路子。
因為客觀條件和經歷,粟裕常年身處“險境”,無論紅軍時期在南方打游擊,還是作為代司令員統領華野部隊、在華東與國民黨精銳主力周旋,稍有不慎便難以生存。所以一板一眼是不行的,粟裕打仗,必須多出奇招、充分發揮運動戰特長,才能使隊伍活下來,并且取得殲敵效果。
他恰恰最擅長這么打。相比起彭老總,粟裕更喜歡使用切割包圍戰術,他掌握的兵力往往不如國民黨軍,但卻可以通過聲東擊西的打法,在局部形成優勢并吃掉對方主力,比如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實現戰術目標之后,就進行轉移,準備捕捉下一次戰機。粟裕打仗,往往通過逐步削減的方式,蠶食掉敵人的兵力優勢,待敵人心氣耗盡、心生畏懼,再打大規模包圍殲滅戰。
粟裕的戰術之奇、用兵之巧,在我軍高級指揮員中處于第一檔,林帥、劉帥都十分推崇粟裕的打法,但同時又認為膽量、氣魄宏大,并非一般指揮員能輕易模仿的。當然,并不是說一定沒人趕得上粟裕,但在實戰中,可能他們都未獲得粟裕這樣多獨立用兵、指揮大兵團的機會。
彭總的特點則是大開大合,并且非常穩健務實、意志堅定。他的戰術風格,比粟裕似乎少了幾分靈動,但卻更加厚重穩妥。
老總的諸多指揮戰例,往往不像粟裕那樣獲得驚人的殲敵數字,但自身傷亡通常也較小;而粟裕屢屢取得大捷的背后,交戰雙方戰損比方面,有時不如彭德懷控制得那么出色。比如淮海戰役打國民黨黃百韜第7兵團,殲敵過十萬的同時,連攻堅帶阻援華野傷亡了6萬余人,這個數字其實也很可觀。
華野家底相對較厚,彭總可不能那樣用兵,其他多數戰區的指揮員,都不敢。彭德懷這邊,一方面西北解放軍人數太少了,本身調動起來就捉襟見肘,打不了太大規模的戰役;另一方面彭總必須保存有生力量,因為地理位置原因,他們離中央近,兼顧著保衛任務、牽制任務,這更加深了彭德懷穩健踏實的風格烙印。
如果粟裕指揮志愿軍作戰,可以預見的是,聯合國軍在交戰初期會更難受,在前期運動戰中,志愿軍的戰果或許也會更大。原因顯而易見,真實歷史上美國人最不適應的就是我軍的機動打法、迂回包圍切割殲滅。尤其前三次運動戰,聯合國軍就是吃了這個大虧,完全摸不清中國軍隊的路數,極為狼狽。
這是粟裕同志最擅長的打法,并且以往比彭老總運用得更多。彭總用3場大規模運動戰,把麥克阿瑟打“下課”,其實粟裕一樣能辦到,他大范圍調動兵力的本事更突出、更出其不意,可能會把對手教訓得更慘。至于自身傷亡方面,志愿軍在粟裕的指揮下,倒也未必會加大。原因前面講了:敵人不適應我軍戰術,只剩被包圍、嘗試突圍了,這正中粟裕下懷。
運動戰階段,美國人可能會被粟裕打得顏面無存。不過后面的戰史,就未必會有很大出入了。志愿軍地面重火力不足,空軍力量和后勤補給困難,這是一時半會難以改變的。只要雙方轉入陣地戰,無論誰面對聯合國軍,都只有利用坑道打法進行相持,才能穩住局勢。粟裕的到來也改變不了這個基本態勢,會一直對峙到停戰簽字。
但粟裕和彭總,還真是有差別的。比如第五次戰役時,志愿軍副司令韓先楚建議先打砥平里,彭總最終求穩、沒采納,后來成為遺憾。若是出現同樣的情況,粟裕恐怕會跟韓先楚不謀而合,不存在部署上的猶豫,他倆都是大膽將軍、也都是常勝將軍。
所以若粟裕身體健康、能夠入朝執掌大軍,就戰果方面理應不弱于彭老總,并且前期殲敵數量可能進一步增加,大大提振軍民士氣,加強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而因為前期運動戰進展較快,有可能推動停戰談判加速,比1953年7月的終戰時間更早一些。至于最終的戰爭結果和戰后格局,則不會有實質性的區別。
以上僅僅是理想狀態下的推演,粟裕的戰術運用能力確實過人,但是他有一樣,明顯不及彭德懷:過往資歷并不是“虛”的東西,往往會影響到指揮過程。整個抗美援朝戰爭,志愿軍先后出動了6個主力兵團,里面只有第9兵團是三野出身,粟裕能做到如臂使指,對于其他部隊,他是否“鎮得住”,或許要打個問號。
彭總長期擔任人民軍隊的副總司令,各野戰軍體系出身的將領, 他都十分熟悉,可以說無人不尊重彭總;而彭德懷的氣場剛猛強硬,眼里不揉沙子,即便是不熟悉的干部,也會敬畏彭總三分。論控場能力,他比起謙和低調的粟裕,有著明顯優勢。
解放戰爭時期,“陳不離粟粟不離陳”,陳老總能夠最大程度補足粟裕的短板。若粟裕去了朝鮮,還是要有這樣的人。如此情況下,粟裕身邊的政工搭檔、參謀長以及其他重要將領,就得發揮積極作用了,只有他們與最高軍事指揮員有效互補,才能確保上下同欲軍令暢通,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況且戰爭是一個系統工程,并非單純的前線軍事較量,還包括各方資源的比拼。彭總的綜合能力還是要比粟裕更突出,可以游刃有余地統籌各部隊體系、后勤體系,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回國要資源和政策,誰也不能無視彭總的要求。在這方面,粟裕恐怕比不了。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