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朋友,我最近準備啟動一個業務,與律師相關的,有讀者是律師的,請與我聯系,有驚喜。
兩個微信可聯絡:guyuan9800, Glinda989,由律師要注明一下,讀者也可以加,注明一下,先加上,晚會拉群給驚喜。由于沒有時間一個一個聊,會拉群,晚上一起聊。
讀者也會拉到讀者群。
我上一篇寫了一篇與謝作詩教授討論的文章。
主要是討論利益最大化這個問題。
我知道謝作詩老師會如何回應?我也知道他的學員們會如何反駁?
應該是這樣的:
利益最大化當然不是指經濟利益,而是人們主觀上對不同行動的后果帶來的利益進行大小比較,這種比較和判斷后,認定哪一種行動帶來的利益(主觀理解的所有利益,不一定是能進行貨幣計算的)。
你們奧派說機會成本是放棄了的次優選擇,與我們說的放棄了的最大代價,有何區別?不是一個意思嗎?
不!區別很大很大。
也有奧派朋友說,如果謝作詩教授指的利益最大化,就是排序次優的選擇,那意思是一樣的,只不過語言表達方式不一樣。
不不不!區別很大。
甚至是根本性的區別。
為什么?因為這涉及到兩個學科方法論上的根本區別。
有人說,經濟學各派都有各派的道理,也錯了。這不是什么文無第二,經濟學是人的行動規律,是科學問題,在一個問題上,有且只能有一種理論是正確的。
奧派經濟學與芝派經濟學,對于任何問題的分歧,要么雙方都錯了,要么有一方對,一方錯。
回到主題,
如果人的行動選擇中,只能依據排序(序數),而不能進行基數的比較,那么,進一步思考,就是人的這種選擇行動,與人心以外的客觀世界,就只能是兩種分析研究方法。
一個是序數世界,一個是基數世界。
如果芝派承認,人的行動只能體現其目的排序(優先級比較),而不能進行基數的比較(大小比較、多少比較),那么,其在方法論上,又怎么會選擇與自然科學(基數世界的研究學科)一樣的方法論呢?
包括芝派理解不了奧派的先驗,主觀世界的序數排序方式進行選擇,就是先驗的,是先天形成的,就是一個事實,而不是什么假設。
從古典經濟學出現,開始認定人的行為有規律,到主觀價值論奠定了現代經濟學的根基,這中間最為巨大的差異,就是對主觀價值的理解問題。
而主觀價值論,不是簡單地說,一切評值,只能由具體的人進行主觀評值,不存在任何的客觀價值,還是經濟學方法論的根本性的變革。
因為人的行動由意志驅動,研究人的行動規律,本質上是研究人的精神活動的規律。
而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對行動結果的評值,只能是序數方式。也就是只能進行1.2.3的排序。
這就決定著研究人的行動規律,必然要采取與基數世界不同的研究方法,這正是奧派二元方法論的基礎。
不可基數量化的排序,要怎么進行研究呢?這就涉及到對人們主觀價值的理解問題,接下來,我就簡單地說明一下奧派理論中對主觀價值的理解,到底是什么。
我們每天做的那些選擇,哪個不是一個個價值判斷的結果?
為什么你會選iPhone不選華為?為什么你寧愿多花一小時擠地鐵也不愿打車?為什么有人愿意花3萬買奢侈品包包,卻為超市里一個蘋果漲價5毛錢斤斤計較?
這些看似簡單的選擇背后,揭示了人類行為最深層的秘密!
先問你個簡單的問題:你能百分百準確預測你朋友明天會買什么手機嗎?別說你朋友了,有時候你自己都猜不透自己最后會選什么!
這就是人類行為最核心的奧秘:我們的內心判斷,是一個無法被外部世界完全捉摸的黑箱!
科學家們可以精確計算火箭的發射軌道,可以預測明天的天氣,甚至可以測量原子的運動。
但預測一個人內心究竟會如何判斷,會做出什么選擇?抱歉,沒有答案!
小明站在手機柜臺前,糾結是買注重拍照的P型還是注重續航的X型。 我們或許知道他喜歡攝影,也知道他經常抱怨手機沒電,但他最終會選哪一款?
他內心如何權衡"拍照的樂趣"和"續航的便利"?這個精確的"算法",我們無法破解!
我們可以分析笑話的結構,可以測量笑聲的分貝,但為什么這個人會笑而那個人不笑?為什么同一個人今天會笑明天卻不笑?這個"get到笑點"的過程,是科學無法完全量化的!
人類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里,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
一個是外在的物理世界:這里有山川河流,有重力和電磁波,有神經元和荷爾蒙,一切都按照物理法則運行,可以被精確測量。
另一個是內在的精神世界:這里有喜怒哀樂,有欲望和恐懼,有"我更喜歡這個而不是那個"的主觀判斷,這個世界只有每個人自己才能直接體驗。
問題來了:這兩個世界之間,到底有沒有一個統一的研究方法。
答案是:沒有!至少目前科學還沒找到!
下雨了,是好事還是壞事?對沒帶傘的行人來說是災難,對干旱地區的農民來說是祝福。 相同的外部事件,在不同人的內心引發完全相反的反應!
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下,面對相同的外部刺激也會產生不同的內在判斷和行為選擇!
這就是科學家們遇到的巨大難題:我們可以越來越精確地測量外部世界,卻無法準確預測這些測量結果將如何轉化為人的內心判斷和行為選擇!
人類做決策的方式,和計算機完全不同!
計算機處理的是精確的數字:1+1=2,這個文件大小是353KB,內存還剩47%。
但人類思考的方式是排序:我更喜歡A,其次是B,最后是C。我們不會想“我喜歡A的程度是87分,喜歡B的程度是62分”。
看看你午餐怎么選:你可能心里想"今天最想吃牛肉面,其次是雞肉飯,實在不行就吃蔬菜沙拉"。 你知道這個偏好順序,但你不會去計算牛肉面比雞肉飯"高多少分"。
這就是人類決策的關鍵特點:我們的大腦是一個排序機器,而不是計算器!
而有趣的是,外部世界卻是一個精確到毫厘的數量世界:牛肉面需要100克牛肉、200克面條、1升水——這些都是精確的數量。 雞肉飯需要150克雞肉、1碗米。 蔬菜沙拉需要5種蔬菜各50克。
人類必須用主觀的、模糊的"我喜歡這個排第一"的思維方式,來調配和使用外部世界中精確的、可測量的資源。 這就是人類行為的獨特之處!
更神奇的是,人腦有一個"超級排行榜"功能!
你以為食物、音樂、工作、愛情是完全不同類別的東西,無法比較?錯了!在你的大腦里,一切都在同一個天平上進行比較!但不是比較重量大小,而是指哪一個手段能更快地滿足更為緊迫的目的?
當你極度饑餓時,一頓飯的滿足感排在第一位,音樂會可以等等。
但一旦你吃飽了,欣賞期待已久的畫展可能立刻躍升到首位,甚至超過再吃一頓更好的飯。
看到了嗎?食物和藝術,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在你的腦中是被放在同一個天平上衡量的!
衡量的唯一標準就是:它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我"的滿足感或減少"我"的不適感。
但同樣的情況,人的選擇并非必然。挨著餓,也要先做別的事,也一樣大量存在于人們的選擇之中。
想象一下你的周末計劃:是完成工作報告(成就感),還是陪伴生病的家人(情感慰藉),還是看一場電影(娛樂放松)?
你不會把它們分別放在"工作"、"家庭"、"娛樂"三個獨立天平上比較。
而是把這三種不同性質的活動,放在同一個排行榜上排序,選擇此刻"綜合來看最值得"的那個。
這就是人類決策的真相:我們的大腦有一個統一的價值排序系統,將各種看似不可比較的事物,都放在同一個序列里!
空氣對生命至關重要,但它通常不值錢。 鉆石對生存沒什么用,卻貴得離譜。 為什么?
答案是稀缺性!
事物的數量和質量確實是客觀存在的。 一塊土地有它的面積(數量)和肥力(質量)。 但這些客觀屬性之所以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是因為:
每種事物只能產生有限的效果(一塊面包只能填飽一定程度的肚子)
能滿足需求的某些事物是稀缺的(食物、住房不是無限的)
不同事物能產生不同種類的效果(面粉能做面包,木材能生火)
正是因為稀缺性的存在,人們才需要做選擇!如果一切都無限豐富,就不需要經濟學了!
更重要的是,技術上相同的東西,在人的主觀評價中可能價值天差地別。
想象一個徒步者帶了三瓶完全相同的水:
第一瓶水計劃在最艱難的上坡路段飲用(滿足最迫切的需求,價值排序最高)。 第二瓶水計劃在返程較輕松時飲用(滿足較次要的需求,價值排序居中)。 第三瓶水只是作為緊急備用(滿足不確定的需求,價值排序最低)。
盡管這三瓶水物理上完全一樣,但在徒步者的主觀評價中,它們的價值排序截然不同!
當我們必須在兩種或更多種不同類型的東西之間做出選擇時,我們評價的不是抽象的類別,而是具體的單位!
這一點極為重要!
同時,我們不是在比較"時間"和"金錢"哪個更寶貴,而是在比較"這1個小時"和"這100塊錢"哪個對我當下更重要!
一個學生,他需要一本教材,有兩個選擇:
選項A:花3個小時去圖書館查找并復印(手段:時間,共3個小時)。 選項B:花50元在網上購買二手書(手段:金錢,共50元)。
他權衡的是:
投入第一個小時搜索的價值 vs 付出第一個10元的價值
然后是第二個小時 vs 下一個10元...
他不是籠統比較"時間"和"金錢"哪個更寶貴,而是比較具體的邊際單位的價值:1小時 vs 10元!
更有趣的是,同一種東西的不同單位,在總價值排序中,可能被其他種類的單位隔開。
回到徒步者的例子:他的價值排序可能是:
第一瓶水(用于上坡)
吃掉能量棒(另一種物品)
第二瓶水(用于返程)
使用手機GPS定位(又一種物品)
第三瓶水(備用)
可見,同一種東西(水)的不同單位,在總的價值排序中,被其他種類的單位(食物、電量)隔開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我們的價值判斷不是嘴上說說,而是通過實際行動表現出來的!
當一個人實際選擇用他的錢買了商品X而不是商品Y時,他的行動本身就揭示了,在那個特定的選擇情境下,X帶給他的預期滿足高于Y。
某人可能聲稱自己非常重視儲蓄。
但如果當他面臨在"存下1000元"和"購買一件心儀已久的電子產品"之間選擇時,他反復選擇了后者,那么他的行為就揭示了,在那些具體的選擇時刻,電子產品帶來的預期滿足感在他的價值排序中高于那筆特定的1000元儲蓄。
行動不會說謊!我們真正的價值判斷,從來不是嘴上說的,而是行動中做的!
了解了這些原理,你是否開始理解為什么不同人面對相同選擇會做出不同決定?為什么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刻面對相同選擇也可能改變主意?
因為每個人的價值排序是主觀的,是基于他自己的需求、欲望和偏好形成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市場經濟如此強大——它讓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獨特的價值排序做選擇,而不是被迫接受他人或政府認為"應該"的排序。
奧派的主觀價值論,是現代經濟學中對人的行動本質提示最為深刻的理論,芝派會模糊化最大化的本質,忽略最大化這種表達帶有基數內涵的特性,而沒有明確地分析出人的主觀價值中排序、序數的特質。
由此,也形成了芝派對奧派的方法論的不理解。
所以,最大化,還是次優排序,不是簡單的語言游戲,背后是兩個學派對主觀價值理解的深度的不同。甚至是方法論上根本的不同。
當然,芝派在講解這些內容時,會采取很多不能進行基數比較的案例,他們模糊地采用最大化的方式,而不是最優先這一表達,是忽視了這個問題的關鍵性。
如果承認人的意識與意志之外是兩個世界,是二元的,那么,方法論上的二元論,就是必須的。
那芝派怎么把人的意志,采取什么自然科學的方式來進行研究呢?要搞什么實證方法論呢?可以說,這一問題是根本性的分歧和沖突。
如米塞斯所說:
但是,只要我們不知道外在的事實——物理的和生理的——怎樣在人的內心產生具體的思想和意志、從而導致具體的行動,我們就必須面對一個不可踰越的方法二元論(methodological dualism)。就我們現有的知識而言,實證主義(positivism)、一元論和泛物理主義的根本陳述,只是玄學的臆測、沒有任何科學基礎,對科學研究,既沒有意義、也沒有用處。理智和經驗提示我們,有兩個分離的領域:一是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理的現象所屬的外在世界,另一是思想、感覺、價值排序,和有意的行為所屬的內在世界。就我們現在所知,沒有橋梁連接這兩個領域。相同的外在事件,有時候導致不同的內在反應,而不同的外在事件,有時候產生相同的內在反應。我們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
面對這樣的事態,我們不得不對一元論和唯物主義的根本陳述持保留態度。我們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自然科學有一天將比照解釋某一化合物的產生是一定組合的化學元素必然、不可避免的結果那樣,以同樣方式成功解釋具體的想法、價值判斷和行為的產生。但是,在那一天之前,我們必須默認方法二元論。
人的行為,是產生改變的手段之一,是宇宙活動和宇宙生成的一個元素;所以,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合理對象。鑒于——至少在目前的情況下——人的行為不可能被追溯到背后的原因,所以必須視為最終的給定,而且必須當作最終的給定來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