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句曾被用于描述節儉生活的俗語,恰如Windows近些年在版本升級換代上的真實寫照。
如果把時間倒退十年,這種模式無可厚非,因為它能讓開發者僅對原有代碼做出局部修改與功能添加,即可快速響應市場需求。
但在生成式AI應用井噴的當下,Windows系統已經開始表現得力不從心。
一個核心的問題是,在層層“補丁式代碼”疊加下,Windows各個功能模塊間的調用關系愈發錯綜復雜,部分代碼邏輯存在冗余及不合理的跳轉。
對于開發者來說,當下想在Windows上移植一款AI應用,可能更多的時間被浪費在解耦合,甚至是測試兼容性上。
在這樣的背景下,PC操作系統必須做出些底層的改變。
操作系統,需要“大破大立”
沉重的“歷史包袱”并不是Windows獨有的。
比如擁有活躍開源社區的Linux,可以看到主流的深度學習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Kersa等都對Linux系統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不過,Linux這個完全開源的特性也讓起各發行版本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像常見的Ubuntu、CentOS之間的軟件包管理和默認配置均有不同,導致AI應用的開發者很難將應用在不同的發行版之間移植。
而開源系統的另外一個極端MacOS,則因為對系統的嚴格限制,使得開發者無法自由調整系統參數配置、優化資源分配以適應特定的AI算法需求,讓MacOS在AI功能開發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上大大折扣。
本質上,這些操作系統面臨的境遇是一致的,它們在過去數十年的時間里,都各自建立了穩定的生態,以及有跡可循的開發范式,但生成式AI對數據大量讀寫和復雜需求,正在倒逼操作系統采用更為靈活和高效的架構,而上述系統已經難滿足這一點。
可以肯定地說,電腦操作系統亟需一場迭代。
當然,不同于智能手機或其他IoT設備那樣,僅憑基于對UI的優化設計,即可算是完成操作系統的研發,電腦是真正的生產力工具,這就需要操作系統必須具備兩項“硬性指標”:
一方面能夠廣泛支持各類軟件生態,尤其是大型生產力軟件;另一方面,能夠接入各類硬件終端,無論是鍵鼠或打印機這類“外設”,還是跨設備之間的協同操作。
對于從業者而言,以上兩項要求,足可以讓絕大部分玩家望而卻步,這個歷史重擔,只能交由那些在軟硬件開發有著豐富經驗,且在操作系統領域具備一定基礎的廠商來落地。
5月8日,在鴻蒙電腦技術與生態溝通會上,鴻蒙操作系統首次在電腦端亮相。
對于鴻蒙操作系統,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自2019年上市起,在5年的時間內,其智能手機和IoT設備的累計用戶突破10億。而去年HarmonyOS NEXT,即“原生鴻蒙”問世后,其用戶裝機量也在呈指數級上升。
本次“鴻蒙電腦”的發布,可以看作是“鴻蒙全生態”下的最后一塊拼圖。
更重要的意義是,因為鴻蒙操作系統沒有那些沉重的“歷史包袱”,當它在電腦端上出現時,展現出了與AI之間極高的契合度。
首先,鴻蒙電腦從芯片到操作系統,實現了“全棧自研”,通過通過底層打通并整合AI體驗。
舉個典型的例子,在Windows和MacOS系統上,AI功能的介入在操作流程上通常都是“調出應用——選擇功能——輸入信息——等待結果生成”的步驟,但在鴻蒙電腦上,用戶可通過鍵盤、右鍵、底部欄等多入口快速調用。
而鴻蒙電腦搭載了專屬的AI智慧按鍵,也可以與用戶形成有效互動,比如在生成紀要完成后、語音長按后閃爍提醒。
此外,由于鴻蒙系統采用統一的微內核、一套語言、一套工具,為開發提供在全場景終端中“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能力,不僅大幅簡化開發者的工作流程,也解決了開發者最為頭痛的“應用移植”問題。
在一定程度上,鴻蒙操作系統與AI是具備“共生性”的,這種共生關系并非簡單的功能疊加,而是深入技術底層與應用場景的雙向賦能。
AI終端,不能“各忙各的”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即便不考慮繁多的IoT設備,每天也至少要面對兩臺終端設備,這些設備間AI應用的部署方式也大不相同。
可以設想個場景,你在辦公室內用PC本地部署的AI搜素功能查找行業信息,幾天后,又需要在室外用手機上基于云端的AI應用生成文檔報告,你大概率會發現跨端之間的信息與數據傳輸有多么雞肋。
在生成式AI應用的高強度調用下,數據與信息的傳輸壁壘已經是個無法忽視的問題。
而鴻蒙系統“分布式軟總線”的技術特征,恰好能夠從根本上改善這一問題,它通過虛擬化設備接口和動態路由技術,打破了設備之間的物理界限和技術壁壘,使得各類設備在數據傳輸層面實現“無障礙溝通”。
得益于這項技術,鴻蒙電腦支持包括應用接續、鍵鼠共享、手眼同行、跨設備剪貼、跨設備互通、華為分享等跨設備互聯功能。
在實際應用中,用戶如果在手機上有未完成的操作,可無縫及切換到鴻蒙電腦上繼續操作,讓設備的使用場景完全“跟著人走”。
在鴻蒙電腦上,“華為分享”功能也得到了全新升級,現在用戶可以同時向4位伙伴傳送圖片或文件,高效滿足辦公小組的協作需求。
鴻蒙電腦對于辦公效率的提升還不止于此。
全新的“連續功能”,可以讓用戶在路上用手機開會,到辦公位上輕輕一點電腦,即可;而創新性的“手眼同行”特性,可以理解為當用戶看向其他屏幕時,再按一下“ctrl”鍵,鼠標就能快速移動過去,實現鼠標在多屏幕間的智能跳轉。
值得重點說下的是,鴻蒙系統的對于算力的調度與分配,也讓各終端之間形成了一個高度統一的“有機體”。
以AI視頻生成場景為例,在這個場景中,經常會面臨的兩個問題是:生成速度較慢、視頻素材跨端調動。
假設用戶想要基于電視上的一段視頻進行擴展生成,他需要先將這段素材同步在手機或電腦上,然后上傳到云端,等待生成結果。
而在鴻蒙系統中,當用戶在手機上啟動AI視頻生成應用后,分布式軟總線可迅速調動智慧屏的存儲資源并讀取相關視頻素材,同時利用電腦的邊緣計算能力進行初步的數據預處理,最后將核心計算任務分配到云端服務器。
可以看到,在整個過程中,數據在本地多設備與云端之間能夠流暢傳輸,同時還充分發揮各設備的性能優勢,提高了視頻生成的效率。
當然,在數據頻繁地“上傳——下載”過程中,數據安全也是一個無法令人忽視的問題。
為此,華為為鴻蒙電腦設計了全新的“星盾安全架構”,并實現了多個維度的突破。
展開來說,首先在內核方面,鴻蒙內核是業界首個獲得CC EAL6+安全認證的通用操作系統內核。而在應用管理方面,華為在應用市場建立了全流程管理體系,不僅開發者需要實名認證,應用從上架審核到運行時也需要簽名認證,徹底改變傳統電腦權限失控的安全隱患。
還有硬件級全盤加密保護,通過硬件級一文一密的保護,確保存儲在設備上的數據安全,即使硬盤被拔掉,也無法獲取硬盤上的數據。
客觀來說,無論是Windows還是MacOS,在數據安全上都花費了不少功夫,但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這些歷經數十年基于同一內核迭代的操作系統,無法在架構層面做出重大改變。
但作為后來者的鴻蒙系統,則可以憑借重新梳理并設計的安全保護機制,從底層重構了電腦隱私和數據安全。
從0到1,打破“生態困境”
1999年,時任科技部部長徐冠華曾說,“中國信息產業缺芯少魂”,這里的魂指的就是操作系統。
為什么要執著于國產操作系統?
去年7月發生的“Windows藍屏事件”似乎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盡管這是一起由第三方網絡安全公司因推送更新導致的事故,但其產生的破壞力不禁讓人后背發涼。
在保障信息安全與自主可控的問題上,國產操作系統已經迫在眉睫。
而對于國內廠商來說,如果想要做一款國產操作系統往往又會陷于與軟件行業之間的“生態困境”。
眾所周知,一個通用操作系統離不開各類軟件的適配。根據Finbold的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Mac應用商店中的應用數量為164.28萬個,而支持側載的Windows雖然無法準確統計,但應用商量可能高達上千萬個。
而軟件廠商通過出于成本考量,只會在系統活躍用戶達到一定數量級時,才會主動為其適配;反過來因為缺乏軟件適配,廠商開發的操作系統又難以積累用戶。
這就陷入了一個系統開發者與軟件開發者“相互等待”的困境。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那些用戶基礎龐大,且在軟硬件都有豐富研發的公司,才有具破局的可能。
華為能夠在電腦端推出鴻蒙操作系統,底氣也正是來源于這兩項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對“生態困境”的問題上,華為并沒有選擇靠“等”來完成軟件適配,而是通過開發友好的合作模式,吸引一眾國內優秀軟件入駐。
這些軟件公司中,有許在移動端大放異彩,但因為缺少技術支持,無法快速向PC端遷移,鴻蒙電腦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這出空白。
有些雖然已在PC端建立穩固陣地,但因為傳統系統系統的限制,無法將AI能力最大化地兌現出來。
就比如我們經常使用的WPS。在鴻蒙電腦的WPS上,雙方深度合作開發后為用戶帶來了獨有的“一句話生成PPT”功能。
比如用戶對小藝說“幫我生成一個美妝營銷PPT”,小藝就能輸出大綱,并調取WPS,高效完成PPT制作。同時還支持文檔拆分與格式轉換,只需要諸如“保留PDF的第3頁到第6頁”這樣的語音輸入即可。
通過華為與WPS的合作,不難看出在鴻蒙電腦上,華為與軟件公司的合作,發揮出了1+1>2的效果,這也是除了信息安全之外,鴻蒙電腦對于國內軟件生態的最大意義。
據悉,目前已有超150個專屬電腦生態應用加速適配,超300個融合生態應用完成適配,預計年底將支持超2000個融合生態應用。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鴻蒙操作系統在PC端的擴展,未來中國軟件行業有望徹底打破“生態困境”的枷鎖。未來,鴻蒙生態也將為其他國產操作系統提供寶貴的經驗,吸引更多企業和開發者投身于國產操作系統生態建設,共同構建一個自主可控、繁榮發展的中國軟件生態體系。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43424.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