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悲劇《李爾王》中,有這樣一幕:李爾王退位前打算把國土分給三個女兒。在分配的時候,讓每個女兒說說對他的愛戴,以她們對他的愛戴程度分配國土。
結果大女兒和二女兒說得天花亂墜,總之愛得死去活來。但是小女兒卻說:“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本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爾王一怒之下,斷絕了和小女兒的父女情,并把土地分給另外兩個女兒。結果,大女兒和二女兒在拿到土地之后,立刻翻臉不認父親,把父親趕出家門,讓他流落荒原。
狂風雨中,他終于認識到了人間的疾苦。他瘋了,也清醒了。
木心說:最懂人性的是上帝,莎士比亞是僅次于上帝的人。
莎士比亞悲劇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因為它是對人性的深度思考。
首先,凡是用權力和利益換來的愛,都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真心。(這里的權力,既可能是政治上的,也可能是世俗中的,比如作為父女,就包含權力在里面)
悲劇起因是李爾王分土地,憑什么分配呢?憑說出動聽的語言。憑他手中的權力和許諾的利益。
面對這種情況,李爾已經忘記了,他忘記了女兒愛的實際上是利益,而不是他本人。大女兒和二女兒是功利的愛,甚至連愛都不算;三女兒才是非功利的愛。功利的愛可能轉化為邪惡,非功利的愛一定有慈悲和寬容。
其次,所有的權力都暗含著對愛的渴望甚至依賴,愛永遠大于權力。
李爾王要求女兒們表達了愛才能得到土地,他需要這份愛來證明權力的有效性。他的威望不是建立在自身之內,而是自身之外。對李爾這樣的獨cai者來說,權力不能離開愛。所以,他們不斷地、貪婪地渴求愛,以此鞏固權力。他們也要為自己制造道德神話,因為只有道德高尚才能爭取到最大的愛,在一個倫理型社會尤其如此。于是,他們不斷地制造“愛人”的神話,而其最終指向是要“人愛”。
莎翁一生所寫悲劇10部,喜劇14部,寫滿了復雜的人性。
德魯克說:我每五年把莎士比亞全集從頭至尾重讀一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