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小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講:“四月中,小滿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滿。”
小滿不同于其他節氣命名,如小暑之后是大暑,小雪之后是大雪,小寒之后是大寒,唯獨小滿之后,不再有“大滿”。
古語“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說的就是過猶不及、盛極必衰的道理。
為人處世也一樣,切忌追求完美與圓滿。
花未全開,月未全圓,一切剛剛好,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1
物質,夠用就好
作家傅士德說:“現代人的通病,是熱衷于擁有一切。”
很多人總以為擁有的越多,人生就會越幸福。
結果為名碌碌半生,為利汲汲營營,不知不覺中就淪為了物質的奴役。
《逍遙游》里有句話:“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鳥兒棲息只占一根樹枝,偃鼠飲水只為喝飽肚子。
而我們生活所需,也不過是白日三餐溫飽,夜臥三尺安眠。
漫畫家蔡志忠,被譽為“華語漫畫第一人”,但生活卻極度簡樸。
他一天只吃一頓飯,哪怕是饅頭加豆腐乳,也吃得津津有味;
他沒有手機,日常裝扮就是白襯衣加休閑褲,外加一雙破布鞋。
他對物質生活完全沒有要求,甚至為了騰出更多的時間作畫,把價值千萬的公司送了人。
面對蔡志忠近乎苛刻的節省,妻子也很不理解,一度認為他很傻。
對此,蔡志忠解釋說:
我不介意衣飾好壞,不介意錢的多寡。反正這些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更想活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王陽明說,減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按捺不住欲望,有了還想再有,得到了還想要更多,你只能被拖進欲望的深淵。
只有精減欲望,對外物不渴求、不占有,才能活得愜意自在。
人活著,其實不需要過多的物質。
學會對物質做減法,房子不需要太大,溫馨就好;每日粗茶淡飯,快樂就好。
生活簡單愜意,心靈豐盛富足,才是人生最大的滿足。
2
關系,適度就好
戲劇家夏衍和作家曹聚仁,是至交好友。
兩家相距不遠,可夏衍卻很少去找曹聚仁,只是幾星期通一次電話。
有次,夏衍夫人就問他:你和老曹關系這么好,為啥不多走動走動?
夏衍就指著遠處的鐘樓問:你聽過鐘聲吧,如果將耳朵貼到鐘上,它的聲音美妙嗎?
夫人回答:貼得太近,耳朵哪受得了。
夏衍緊笑著說:交友就如聽鐘,保持一定距離,彼此的關系才會和在遠處聽鐘一樣美妙。
梁實秋曾在《談友誼》里說:
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親昵。
友誼不可透支,再好的關系,也要保留幾分,才能長久。
作家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得意門生,兩人亦師亦友。
沈從文晚年病痛纏身,卻仍筆耕不輟。汪曾祺每次去探望,從不多坐,怕打擾老師寫作。
有時他帶些家鄉腌菜,往桌上一放,便笑著告辭:“您忙您的,我就是來看看。”
沈從文愛讀汪曾祺的文章,看到妙處會用紅筆圈點,托人轉交。
汪曾祺收到后,必回一張便箋。
兩人通信多年,從不談功利,只說草木蟲魚、文章得失。
這種看似淡漠的交往,讓師徒情分如茶盞里的龍井,淡而回甘。
周國平曾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一個人若仗著關系好,便肆無忌憚地入侵他人生活,往往只能將對方推遠。
時刻保持分寸感,才是維護感情最有效的方式。
正所謂距離產生美,站遠一點,就不容易扎傷到彼此。
最舒適的關系,并非你儂我儂,親密無間,而是不遠不近,恰到好處。
3
心態,平和就好
村上春樹說:“無論何人,無論何時,人們總要在烏云周圍尋索著浪漫的微光活下去。”
生活總是泥沙俱下,人生十有九難。
如果無法改變人生的際遇,不妨保持平和,修好自己的心境。
作家蔡瀾到了中年后,曾遭遇過兩次失業。
這期間,他領過失業救濟金,寫過無數求職信,最終都石沉大海……
但他不曾灰心喪氣,接連出版了幾本暢銷書。
他說:“我能夠掙扎成功,是因為我總是笑對人生,相信幸運女神會眷顧我。”
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幸福從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自己心里長出來的。
民國才女張允和,一生飽經戰亂、離散與動蕩。
日軍侵華時,她隨家人從蘇州逃亡重慶,行李中只帶了幾冊古籍和一把古琴。
一路顛沛流離,她卻在陋室里用粗瓷碗插花,對子女說:“哪怕只剩一碗粥,也要喝出琴棋書畫的滋味。”
特殊年代里,她珍藏的古籍、書信被付之一炬,多年心血化為灰燼。
親友趕來安慰,她卻指著窗臺上的一盆蘭草笑道:“你看,草還在,心就不會空。”
正是這種從容的心態,即便遭遇種種苦難,她仍將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作家賈平凹說,真正的從容不是躲避喧囂與紛爭,而是平靜地對待生活。
人生在世,所謂物隨心轉,境由心生。
面對生命的起起落落,順遂也好,坎坷也罷,都不妨坦然以待。
保持淡定,守住豁達的心境,你自然就不懼任何風雨。
4
生活,隨緣就好
小滿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
在小滿前后,苦菜已經枝繁葉茂,麥子開始成熟,而靡草卻開始枯萎。
盡管這時正處氣溫升高、雨水充沛的夏季,卻依然有植物死去。
萬物枯榮,人事興衰,半點也由不得人。
在無常的生活中,很多人總想要一個確定的結果,無論做什么都想立即得到回報。
可是人生本就沒有十全十美,任何事物也都會留有“缺口”。
很多事情過于追求完滿,只能徒增痛苦,順其自然,就是最好的結果。
1994年,《塵埃落定》完稿,作家阿來信心滿滿把它寄送到十幾家出版社。
誰料,稿件都被編輯原樣退回。
阿來很無奈,但他還是接受了這一結果,把這事丟到腦后,繼續寫作。
長年累月的創作,終于讓他在圈內收獲了一點小名氣。
4年后,他受邀參加一個筆會,有個編輯問他最近有什么大作。
阿來猶豫了一下,說自己有部被多次退稿的小說。
后來這部小說原稿被編輯帶回出版社,幾個編輯分頭讀過后,一致認為這是部佳作。就這樣,《塵埃落定》在擱淺四年后得以出版,并一舉榮獲茅盾文學獎。
想起曾國藩曾說過:“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有時候,人再努力,也抵不過命運的撥弄,事情成敗有時也不在自身,而在運氣。
無論你有多努力,總有一些事情,是你力所不及的范圍。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執著于結果,只把握好過程,做好眼前確定的每件小事。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你只管盡力做事,別太在意結果,生活反而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民俗學教授田兆元說:
小滿的智慧在于“不滿”。 物極必反,人生需留白,方得長久。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將滿未滿,才是活著最好的狀態。
學會為人生留個缺口,給物質做減法,給關系留距離,保持平和心態。
知足自能常樂,知止方能長久。
請相信,人生永遠有更好,但剛剛好就是最好。
點個贊吧,愿你于這紛繁人世,守住一顆平常心,修得人生小圓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