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為什么有人遇到事情總是過不去那個坎兒,整天情緒暴躁、還總是郁郁寡歡呢
蘭媽聽到一個最好的回答是:“因為你沒有學會和自己和解”
是呀,人生就是一場成長,同時也是一場化解矛盾、不斷克服困難的和解過程
當你感到太累、疲憊、甚至沒有生活的動力與勇氣時,就說明我們把自己綁得太緊,被壓得喘不過氣了
同村的一個姓王阿姨,是一個脾氣比較急躁的性格,用她兒女的話來說就是“刀子嘴豆腐心”
在外人眼里,她還是一個能干的女強人,對待兒子兒媳,還有女兒女婿那都是掏心掏肺,恨不得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留給他們
可不知道為什么,王阿姨和子女的感情卻并不是很好
就在上個禮拜,她還把兒媳婦給氣走了,消失3天被聯系上后也是直接拒絕回家,甚至到了“為了離婚,連孩子都可以不要”的地步
同為媽媽,我深知這其中除了家庭矛盾之外,還有日積月累受到過無數的委屈、還有情緒積壓
要不然,一個視孩子如命的母親,怎么會輕飄飄地說出“不要孩子”的話呢
也是后來聊天才知道,原來王阿姨的兒媳婦之所以會做出如此決定,是因為在她眼里:“家不像家,家里也沒有生活的安全感”
用她的話來說:“我知道婆婆沒有壞心思,對我和孩子也說得過去,可我最受不了她的一點,就是每次遇到意見不合的事情辯論幾句時,她都會說:過不成就分家,要不是我們沒本事,又怎么會和你們住在一起呢”
那次吵架鬧離家出走,也是王阿姨情緒上頭,直接先收拾東西要離家出走,兒媳婦爭不過才不得不先一步離家出走,也避免了一場“兒媳婦逼走婆婆”的風波
再后來,在親戚和朋友的勸說下,這對婆媳之間的關系才慢慢有所好轉
而脾氣暴躁的王阿姨,在這件事上也清醒地明白了一件事:人到中年,一定要學會和子女保持界限,和自己和解
是的,做好這一點,父母和子女之間才能因為距離而產生美
特別是以下幾種情況的界限保持,對整個家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01
子女做的決定
只建議,不干涉
張雪峰老師曾對他女兒承諾說:“女兒長大了,我一定不會管她,她的決定也絕不會干涉,愿意聽我的,就問問我,不愿意聽我的,我也一定一句話都不會多說”
當時,評論區有一位網友一針見血地批評說:“因為你有兜底能力”
事實上,像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家長都做不到把決定權完全交給孩子,特別是讀初高中之后,孩子不光叛逆頂嘴,還會青春期早戀
這對于家長們來說是尤為頭疼的,不管吧,難道就看著孩子墮落嗎?如果狠管吧,又擔心孩子會迫不及待想要逃離
認識一個女孩,她的出現,仿佛全身上下都透露著陽光和自信的力量,看上一眼浮躁的心情就能有所安定
和她聊天時,她也毫無保留地對我分享說:
“我很幸運,幸運自己從小就擁有主見,幸運爸爸媽媽不會干涉我的選擇,更不會強行改變我的穿衣風格,幸運爸爸媽媽的通情達理不會給我施加壓力,幸運他們遇到什么事情都教我人情世故,還給足了站在身后支持我的安全感”
“所以,我從來不會羨慕別人,別人成績再好,那是別人的努力成果,而我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爸爸媽媽理解和支持才是最幸福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力量充沛,也會有一個「我一定要成功」的信念,呼喚著我”
聽完這些,我才明白不替孩子做決定的真正意義-尊重孩子的成長
是的,不管孩子并不是真正的不管,而是換一種孩子能接受,也能和孩子友好溝通的交流方式
比如,孩子的決定討厭被父母干涉,那就不要干涉了
和孩子聊聊:“你的想法是什么,可以具體和我聊聊嗎”,然后再針對孩子不足的地方適當地提一些建議,再鼓勵孩子:“你一定可以的,加油”
這種有傾聽、有建議、也有鼓勵的方式,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也是能和孩子建立良好聯系的有效捷徑
02
子女說出的話
只聽著,不打擊
努力不是為了別人努力,是為了將來,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千萬不要讓他們生活在別人的預言、干涉、還有打擊之下
否則,再堅強的內心也會被打擊的出現心理和情緒問題
有一個女孩,讀小學的時候有次考了99分,全班第二名
這個消息對她來說是多么的意外和驚喜,她滿懷激動地回家把這個消息告訴媽媽,以為媽媽也會跟她一樣激動地夸一夸她
可結果呢,媽媽聽后問了一句很多家長都喜歡問的話:“才第二名呀,那第一名是誰呀”
那一刻,她就像是被澆了一盆刺骨的冰水一樣
為了證明自己可以,她也暗自下定決心:“哼,我下次一定考一個100分”
終于,經過努力之后,女孩的英語成功取得了100分好成績,她回家后再次激動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考了一百分,你快看”
沒想到,媽媽還是那么淡定,嗯了一聲,然后說:“我看到班級群老師發的消息了,可我告訴你不要太驕傲了,班上考一百分的孩子好幾個呢,你要繼續好好努力,爭取每一次都考一百分”
女孩聽完媽媽的話后,拿著試卷默默地回到了房間,不知覺間淚水打濕了那張全力以赴考了滿分的試卷,也不禁懷疑:“我在媽媽心中就是那么一個不值得表揚一句的孩子嗎”
看得出,孩子分享一件事的時候是滿懷期待地做這件事,父母是接受、還是敲打,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力都是極其之大的
拋開后者不說,一個孩子成長最需要的就是信心、還有源源不斷上進的能量源
孩子說話的時候也記住一句話:“只聽著,不打擊”
特別是你每認真聽完孩子的一句話,孩子就從這個角度獲取了大量的信心,他們的內心活動也是:“爸爸媽媽聽我把話說完了,他們是相信我,也是支持我的,我一定會更加努力地做好這件事”
是的,成為孩子的能量源,孩子就能得到更多成長的機遇
03
子女的生活方式
只看著,不參與
有句話說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再好,也聽不得父母說一句你對象不好的話”
往小了說,是“為了你好”的操心命,往大了說,就是子女認為父母見不得他們好的惡意揣測
只有給足孩子更多充盈的愛,讓他們更強大起來,在他們的心目中不把幸福感寄托在別人身上時,才會盡可能地避免被傷害
親戚家的一個女兒,就是屬于傳說中的戀愛腦,畢業之后就談戀愛,還不聽勸阻非要和男朋友同居
直到,意外懷孕,親戚他們沒辦法才妥協,為女兒舉辦了婚禮,并真心地祝福她余生幸福快樂
可生活有的時候就喜歡給你開玩笑,你滿懷期待地步入婚姻殿堂,是為了尋找更多的幸福,但現實卻告訴你“結了婚之后,就是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犧牲的命”
特別是孩子出生之后,她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小姑娘成為一名新手媽媽,在無數個手忙腳亂的日子里尋找丈夫身影卻發現不見蹤跡
等到再次出現時,給孩子買奶粉的錢又被輸得精光,那幾年也是他們日子過得最苦的時候
而親戚那邊得知女兒的遭遇后,直接上門教訓起女婿,也是希望女婿就此改邪歸正、好好把一個家庭經營起來
沒想到,女婿被當眾批評有些下不來臺,氣得當場摔門離開
見此一幕,女兒的第一句話就是指責父母:“誰讓你們說的,你們別多管閑事好不好”
一番問責,瞬間把人心傷透了,他們嘴上說著“不管不問”了,可私底下卻費了不少力去推波助瀾,最終讓女兒在事業方面混得風生水起
如此一來,有錢有實力之后,親戚女兒在婆家的地位也明顯變高了,丈夫不僅一改往日懶散好堵性格,還經常想盡辦法制造浪漫來增加婚姻的新鮮感
所以,愛孩子,不止是干涉子女的生活、替他們做正確的決定
人生那么長,孩子所遇到的事情又那么多,父母怎么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什么事情都能替孩子解決呢
唯一最直接跨越周期長的方法就是提升孩子自身實力,讓孩子不把幸福和未來依附在別人身上,一身光明照亮了自己,自然也會因為照亮別人而光芒加持
04
子女的社交圈子
只關注,不窺探
經常見到很多家長喜歡用“我走過的路比你吃的鹽都多”,去隨便窺探孩子的隱私,就是為了避免孩子走彎路
特別是孩子青春期階段,很多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出現早戀,不是查手機、就是翻書包尋找蛛絲馬跡
殊不知,若孩子有心隱瞞,那家長即便是化身偵探,也玩不過他們聰明腦袋一動的機靈勁兒
而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大的誤區也是把斗智斗勇用在試圖改變、操控孩子社交圈子這件事情上
認識的一個單親媽媽,她的教育方式就和別人大不相同
面對讀初中女兒開始格外注重形象,每天早上起床對著鏡子照了又照的一幕,她察覺到了什么,但并沒有把那股聰明勁兒展現出來
在一個晚上,她還主動跟女兒聊她初中收到一個男同學情書的事情,女兒也是越聽越投入
甚至還催著媽媽多分享一些過往的八卦,在更多深入的分享和交談下,女兒也漸漸打開心扉,和她吐露在班上喜歡一個男生的事實
好在得知這個消息,媽媽還是沒有大發雷霆,望著女兒溫柔地說:“傻孩子,你現在的喜歡,也就是好感而已,看上去覺得舒服、不討厭,就會產生一種欣賞的好感,你看外面的世界那么大,帥氣的小哥哥也是多的數不過來,你可不要因為一棵樹放棄整個森林哦,等你好好讀書上了大學,我們再來探討這個話題,你會發現更有意思了”
于是,在留有懸念的情況下,之前還整天對著鏡子臭美的女兒,就變成了一個積極奮斗立志“我要考大學”的隱藏學霸
這就是足夠關注孩子的力量,你能捕捉到孩子的需求,還能洞悉他們內心最想要的答案,他們也自然就能輕松解惑了
05
子女的孩子教育
只幫忙,不溺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同時也是最容易激發家庭矛盾的導火索
這是因為孩子的到來,會直接讓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參與進來,特別是三代同堂的婆媳關系,幾乎沒有幾個還能在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情況下保持和諧穩定
認識的一位媽媽,她是我見過性格最溫柔、脾氣最好的人
孩子犯錯了不批評,會引導孩子:“不要怕,爸爸媽媽也會犯錯,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勇敢地承認錯誤,然后再想辦法改變錯誤,彌補遺憾”
孩子調皮爬防護欄,她會小心翼翼地呼喚孩子,直到孩子平安地來到她身邊,才松口氣地對孩子說:“這個動作是很危險,你看媽媽說話都不敢大聲,生怕嚇到你,你一害怕激動就摔跤了”
對于家里面的公婆也是一樣,一直都是抱著極強的尊重心理去謙讓,哪怕他們脾氣很差,說了很過分的話,也都是回到房間自己慢慢消化情緒
可直到有一天,她意外從丈夫那里得知婆婆說了一句話:“她帶孩子那么累,都是她自找的,活該”
原來,在那之前,她們婆媳就因為孩子亂花錢的問題發生了爭執
婆婆認為“多的錢都花了,還計較那些小錢”
媽媽認為:“不是小錢,而是習慣的事兒,如果這一次不讓孩子為她要買的東西計劃個一二三,那東西買回家不出十分鐘就被丟棄在一邊,連看都不看一眼”
眼瞅著在媽媽那里得不到滿足,孩子也是古靈精怪,直接跑去找奶奶撒嬌,得償所愿后還不忘刺激媽媽:“我有奶奶,奶奶就是我媽媽,你愛管不管”
一番話,讓媽媽覺得她是個多余、又被拋棄的眾叛親離之人,丈夫得知這件事后跟他的母親溝通才有了后續的那句話
而這句話也成了婆媳之間永遠無法和解的那道傷疤,即便婆婆不止一次強調“都是為了你們好”,可媽媽的心中卻始終存在一個根刺:
“都是一家人,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應該出現唱紅臉、和唱白臉,愛孩子這件事誰都是在盡心盡力,為什么非要分個高低呢?我是個媽媽,我也是個人,是個需要被回應感情的人呀,如果真到了孩子討厭我,討厭到連話都不想說的地步,那我除了失敗、還有心寒,甚至還有放棄…”
是呀,一家人就不要說兩家話,不論是子女、婆媳、還是和女婿之間,心疼孩子是大家共同的目標,但把這個目標歸納為一件事、一條心,才是不可多得的大智慧
而父母到了中年,和子女晚輩住在一起最大的智慧也是做到:只幫忙,不溺愛
做好這一點,就可以幫助子女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朋友的大姑姐,就遇到了一個好婆婆,老人在家里帶孩子比孩子父母帶得還要好
對于孩子的作業從不打馬虎眼,對于孩子的壞習慣也從不縱容,用他們的話來說“奶奶一個眼神,孩子就乖乖立正,根本不敢隨便挑釁”
正因為如此,大姑姐如今已經46歲了,看起來卻還跟二十多歲的小姑娘一樣,青春、灑脫、和丈夫更是恩愛得如新婚夫妻一樣
沒錯,一個不用操心孩子今天寫沒寫作業,也不用管孩子習慣保持好不好,在學校有沒有認真讀書的媽媽,至少在情緒、心態方面就年輕不少
那么,關于父母到中年需要和子女保持界限、和自己和解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