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剛剛談妥,經歷失敗的特朗普急需一場勝利的貿易戰來為自己找回場子,看了一圈,最后將目標定在與美國貌合神離的歐盟,而且一出手就精準打擊對方的醫療系統。
然而歐盟剛剛見證了中美關系的緩和,也明白這是中國選擇硬剛到底的結果,那么,歐盟會因為特朗普的威脅妥協嗎?特朗普這次的算盤,估計又打錯了......
高藥價誰動了誰的奶酪
歐洲的藥品定價,說白了,就是在讓老百姓用得上藥和讓藥廠有錢賺、愿意繼續搞研發之間找平衡點,而美國那些大型藥企,利潤率高達四成多,遠把國際同行甩在身后,這“替美國吃虧”的調調,怎么聽都覺得有點跑偏。
所以這番關于藥價的吵吵嚷嚷,與其說是為了什么貿易公平,不如說是掄起了保護主義的大棒,想給自家強勢的醫藥產業再多摟點市場好處,為了讓這次針對歐盟的行動能夠成功,美國貿易施壓的“組合拳”,緊跟著就來了。
美國對歐洲的汽車、鋼鐵、鋁材,早早亮出了25%的高關稅,這還沒完,又給一堆歐盟商品加了碼,額外的20%“對等關稅”說來就來,尤其汽車產業是挨打的重災區,美方火氣沖天地指責歐盟每年往美國塞千萬輛級別的汽車。
特朗普嘴里的1300萬輛,一個聽起來就摻了水分、可能把歐盟出口和美國市場總盤子搞混的數字,反過來對美國車和農產品卻不怎么感冒,白宮直接讓貿易代表辦公室搞起了“敲竹杠式”調查,放出狠話:歐盟再不識相,歐洲車進美國的大門,隨時關上!
面對這套極限施壓,歐盟也不是軟柿子,布魯塞爾早就撂下話,談崩了?那就等著,950億歐元的美國貨,報復性關稅伺候,而且除了明面上的關稅叫板,產業間的暗流也沒停過。
就拿農業來說,大西洋兩岸都看得極重,法國農民對美國廉價農產品沖擊自家飯碗的擔憂,可不是一天兩天了,這本身就是一道看不見的貿易壁壘。
這場突如其來的貿易風暴,正把二戰后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跨大西洋伙伴關系,從根基上搖晃,有觀察家不客氣地說,歐美這對老伙計的蜜月期,怕是走到頭了,歐洲是時候把命運攥自己手里,別再指望美國老大哥一直罩著。
更尖銳的批評直指美國現在的搞法帶著“敵意”,跟貿易勒索沒啥兩樣,畢竟幾十年來,美國在歐洲的軍事腳印,確實提供了安全感,但也像根繩子,總被認為是限制了歐洲國家在軍事、經濟乃至政治上真正當家作主的因素。
現在經濟上再這么一折騰,這種結構性的別扭勁兒就更明顯了,歐盟委員會主席那樣的高層,對那些不帶實質性解決方案的會談提議,都表現得挺有保留,顯然是不想輕易低頭。
歐洲的自主意識正在覺醒
歐盟內部各國想法也不完全一樣,挺復雜的,德國主張大家得抱團,一個聲音說話;法國、意大利這些國家,則更傾向于嚷嚷著要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多給自己爭取點活動空間。
歐洲央行研究都說了,美國關稅把歐洲進口貨價格推高了3%到5%,歐洲人開始有意識地躲著美國牌子,美國人自己為了挺波音、蘋果這些國貨,花的冤枉錢著實不少。
哪怕歐洲這些年硬著頭皮,高價買了不少美國能源(天然氣、石油)和武器,盡了“盟友義務”,似乎也沒換來華盛頓的好臉色。
那么問題來了,特朗普政府為啥偏偏挑這個節骨眼,尤其是在中美貿易關系剛有點緩和的時候,突然調轉槍口對準歐盟?
這里頭彎彎繞繞可不少,一方面,可能是想轉移國內視線,畢竟經濟政策帶來的通脹壓力、制造業崗位流失這些事兒,也挺頭疼,樹個外部“敵人”好團結隊伍。
另一方面,這也算是特朗普政府一貫的談判手法:先給你壓上泰山,逼你在特定問題上松口,畢竟中國這塊硬骨頭啃過了,韌性十足,回頭收拾一下“被保護”多年的歐洲盟友,反倒像條更容易走通的路。
甚至有人說,特朗普這棋路可能有點亂,先跟實力最強的中國硬剛,沒撈到全部好處,才想起找盟友下手,這么一來,反倒把自己的底牌給亮了,沒能營造出那種勢不可擋的壓迫感。
更深一層琢磨,他真正的戰略目標,恐怕還是想通過關稅這些手段,把一部分原本放在歐洲、日本、韓國這些盟友國家的高附加值制造業,比如高端汽車零部件、精密儀器什么的,給“請”回美國本土。
目的是為了服務他那套“讓制造業再次偉大”的宏大敘事,這種把商人那套“我贏你輸”的零和游戲邏輯搬到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做法,說到底,還是老一套。
變數中的機遇
在這場美歐貿易口水仗的棋盤上,中國的角色和潛在影響,誰也無法忽視,之前,中國在中美貿易摩擦里表現出的強硬和最終達成的階段性協議,讓一些人覺得,這給全世界樹了個榜樣,證明了有時候“拳頭”比妥協管用。
現在美歐掐起來,客觀上可能給中國騰出些戰略空間,畢竟歐盟一直想在中美之間找平衡,之前中美掰手腕時,它更多是“坐山觀虎斗”,現在美國持續施壓,沒準兒就得逼著它重新掂量掂量對華關系了。
有人猜,要是美歐貿易戰打得更兇,反而可能成了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催化劑,讓歐洲為了自己的利益更愿意“向東轉”,跟中國走得更近,甚至,這還可能間接推動全球貿易結算體系的多元化,比如多用用人民幣、擴大貨幣互換什么的,慢慢削弱美元的老大地位。
當然,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眼下正經受著嚴峻考驗,美歐矛盾一激化,肯定會撕裂現有的產業鏈布局,供應鏈的轉移,已經在暗中進行。
對中國來說,這意味著必須抓緊這個窗口期,趕緊優化升級自家的產業結構,好應對將來更復雜多變的國際經貿大環境,同時,在稀土這類關鍵戰略資源的出口上,也可能會更加小心謹慎。
結語
說到底,這場由美國主動挑起、針對自家傳統盟友的貿易戰,結局似乎從一開始就打滿了問號,當“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口號,撞上全球化浪潮下盤根錯節的經濟現實,當極限施壓遭遇歐盟亮出的集體意志,“手里攥著所有牌”恐怕只是一廂情愿。
未來的戲怎么唱,就看美國能不能跳出零和博弈的思維圈,重新回到基于規則的多邊合作軌道上來,跟盟友們修復信任了,而歐洲,又能不能在這風浪里,真正抓住戰略自主的機會,或許就在這一次次的碰撞與重塑中,悄悄加速了,不是嗎?
信息來源:
財聯社2025-05-13《中美發布聯合聲明后,特朗普轉移炮火:歐盟對我們非常不公平!》
澎湃新聞2025-05-13《最高降九成!特朗普簽署降藥價行政令落地存疑,多家跨國藥企股價收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