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你自己或帶娃去打疫苗時,接種醫生問,“來,打哪個胳膊?”
你會怎么回答?怎么選?
有人覺得,隨便吧,哪個都行。
有人覺得,打完疫苗胳膊痛,右手要寫字、拿筷子吃飯,那就打左胳膊。
有人覺得,左胳膊上已經有了卡疤(卡介苗留下的),還是打右胳膊吧。
有區別嗎?老實說,沒什么區別。
但是!就在幾天前,權威醫學期刊《細胞》雜志發表了一項顛覆認知的研究。
疫苗打在不同的胳膊上,對于產生抗體,還真的有區別!
哦???
打在不同胳膊上,真的有差異
其實,這個研究不是說“左胳膊好還是右胳膊好”,而是——這一針要不要打在上一針打過的胳膊上。
而且針對的是同一種疫苗。
動物實驗(小鼠沒有手臂,所以對比的是同部位/不同部位)發現:當第二針疫苗打在與第一針相同的地方時,記憶B細胞會更快發揮作用,在7天內就能產生高水平抗體。
而換個地方打,抗體生成速度明顯滯后,直到4周后才追平。
那人呢?
科學家使用了新冠mRNA疫苗進行了人群試驗,結果一樣:
同種疫苗,打同側手臂,打完后5至7天就檢測到中和抗體。而換一個胳膊打,產生抗體明顯更慢。
不過,這種“快”的優勢,在打完疫苗4周后開始減弱,到4至6個月時基本消失。
(論文插圖。看不懂對吧,沒事,我也看不懂/清)
快,就真的好嗎?
我一直不這么覺得。可能很多人都不這么覺得。
你愿意被人說快嗎?(哎等會,不要想歪)
對疫苗產生抗體來說,快,不一定好;持久,才好。(說了別想歪)
但是,“產生抗體快”,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確實有一定優勢。比如:
1.發生重大疫情時
如果遇到重大或廣泛的傳染病疫情,需要及時、全程接種疫苗。
那么,在接種程序固定(比如打兩針、間隔1個月)的情況下,更快產生抗體,就能更快“武裝”好自己,更快建立免疫屏障,更快減少病原體的傳播和擴散。
2.疑似發生暴露時
比如孩子的同學得了水痘,作為密切接觸者,如果孩子之前只打過1針水痘疫苗,那么需要應急接種第二針水痘疫苗。
這時,如果能更快產生抗體,就能更快產生保護,減少感染風險或發病后的癥狀嚴重程度。
3.已經發生暴露時
再比如,已經明確被流浪狗咬傷或被污染的鐵釘扎傷,需要打狂犬病疫苗、破傷風疫苗。
這時,打疫苗就是在和死神搶時間,產生抗體快一分快一秒都很重要。
下一針疫苗,打哪個胳膊?
當然,這只是一個研究得出的結果,還不是“醫學共識”或“常識”。
一方面,主要結論是從小鼠身上得出來的,雖然也做了人群實驗,但樣本數量并不多。
另一方面,研究中用的是mRNA的新冠疫苗,而不是其他疫苗。
所以,還不清楚這個結論能不能推廣到其他品種(如乙肝、脊灰、百白破)或工藝(如滅活、減活、重組)的疫苗上。
畢竟,不同的疫苗生產工藝、成分和作用機制都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所以,你也不用太糾結。
我的建議依然是:隨便選,打哪個胳膊都行——從長遠看,沒有任何區別。
不過,下一次我去打流感疫苗時,可能真的會看一下前一針打的是哪個胳膊。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