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原標題:重慶市總搭建多方溝通交流平臺,共同破解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急難愁盼問題——(引題)
這場交流會,為小哥們“停車難”把脈開方(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黃仕強
近日,在重慶市總工會會議室,幾名外賣小哥、快遞員和網約車司機帶著同行的期盼,早早落座。重慶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停車難”面對面交流會在這里舉行。
在座的還有政協委員工作室成員、渝中區政協工會界別委員,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和渝中區城市管理局、區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隊、街道(社區)等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以及渝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代表、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
“今天市總工會組織召開交流會,是想搭建溝通交流平臺,匯聚各方力量,共同破解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面臨的‘停車難’問題。”重慶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余季平介紹了交流會的議題。
“街邊的人行道上規劃了一些摩托車臨停車位,但長期被占用,同時很多商業區沒有設置臨停車位,導致我們在停車取餐、送餐的過程中,車被拖走或被鎖的情況時有發生。”外賣小哥何應學率先打開話匣子,“能否請工會協調相關部門,在商戶集中的區域設置固定、限時的臨停區域。”
已從事網約車服務7年的劉應明說:“這些年,工會建了好多工會驛站,給我們提供了不少便利,可是一些驛站沒有設置臨停車位。希望市總工會能在有條件的工會驛站外增設臨停車位,這樣我們歇腳的時候也能更安心。”
網約車司機游黎補充說,近段時間,他在多個工會驛站體驗了接水、如廁等服務,“一些工會驛站設有停車場,希望能在停車場加裝充電樁,讓我們可以在休息的同時給車充電。”
“老舊小區停車位嚴重不足,也沒有專門給快遞員停車的區域,好多‘菜鳥驛站’開在背街居民區,道路本來就窄,還裝了隔離柵欄,為了不堵路,我們送貨經常得繞道走很遠。商業街區停車位也緊張,送貨車改裝后,好多車位停不進去,我們趕時間的時候只能在路邊臨時停靠。”快遞小哥易繼銀說,希望在快遞集中區增設臨時送貨停車位并標明快遞專用停車時段,同時請相關部門牽頭建立與社區、物業溝通機制,為快遞員的工作爭取更多便利。
面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代表們提出的問題,重慶市總工會權益保障部部長劉星介紹了工會驛站建設以及目前開展停車服務等情況,并現場做出回應。
截至目前,重慶市已建成工會驛站5606個。其中,主城區228個驛站,可提供機動車臨停車位1300余個,安裝充電樁的有50個,提供摩托車臨停服務的站點有360個、車位1600余個。另有400多個工會驛站具備設置臨停車位的條件,但由于客觀原因暫未開通。
“市總將進一步整合資源,確保具備停車條件的工會驛站無條件提供臨停服務。對聯建的工會驛站,將指導各級工會與聯建單位一道進行可行性論證,因地制宜推動有條件的工會驛站最大限度提供對外停車和充換電等服務。”劉星的答復給大家吃下一顆“定心丸”。
與會政協委員指出,解決“停車難”需要多部門聯動,市政部門要有合理規劃,職能部門要定期治理亂停亂放問題,還要加強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安全宣講,引導大家合規合法停車。
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政協委員提出的建議,重慶市停車管理中心、市交巡警總隊、渝中區城市管理局等部門有關負責人結合各單位的職能職責一一回應。據悉,《重慶市停車管理條例》將于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對臨時停車場的設置管理予以了規范,明確了住宅小區內合理設置停車泊位的相關規則。屆時,各部門將緊密圍繞條例的要求推動各項政策精準落地,切實為勞動者排憂解難。同時,各部門將與重慶市總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定期收集勞動者的訴求并及時反饋。
交流會上,各方暢所欲言,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面臨的“停車難”問題把脈開方,積極建言、協調落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