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剛剛在日內瓦與中國達成經貿聯合聲明的美國政府,突然調整姿態,將貿易壓力轉向了大西洋彼岸的歐盟。
這場突如其來的“炮口轉換”,讓外界感慨國際格局風云變幻。
英國媒體如《獨立報》第一時間報道此事,渲染美方新動向,“幸災樂禍”意味十足。
英國自身早已脫歐,如今站在看臺邊,更顯得超然事外,而英美之間早就完成了關稅協定,成為美國此次貿易攻勢的“例外”。
細究其中原由,不難發現美國對華施壓受阻,是最直接的催化劑。從2024年4月至今,美國陸續出臺關稅、科技出口管控等諸多對華遏制措施,試圖重塑經貿規則。然而中國展現出強大的經濟韌性和反制能力,無論是在關稅較量還是芯片、互聯網科技領域,中方都沒有在美方高壓下妥協,讓外界一度預期的讓步始終未見。
5月12日,《華爾街日報》甚至刊文稱,為應對中國的強悍反擊,美國政府不得不進行“關稅大撤退”。
該文明確指出,本輪談判結果更像是美國總統的投降,比起當初掀起貿易戰時所承諾的收獲,結果寥寥無幾。
美國在中國面前短兵相接之后,選擇將關注點轉向歐盟。
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2024年同歐盟的貿易逆差依然高企,總額超過1600億美元,成為除中國外的第二大逆差源頭。
本次美方以歐盟對美商品設限為由,指責歐盟“比中國更壞”。此番表態一出,讓全球投資者一片嘩然。
比如在農產品領域,歐盟自2008年起便實施極為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美方長期認為這阻礙了美國產品,特別是基因技術類農作物的出口。
在汽車行業,歐盟迄今對進口車輛施加10%的關稅,而美國只對歐盟車征收2.5%,這種不對等也被美國作為“無理貿易障礙”來強烈抗議。
據美國方面公布的數據,2023年歐盟累計向美出口汽車超1300萬輛,而美國國產車在歐洲幾乎難以生存。美方聲稱這些數據說明“美國吃大虧”,威脅要采取新一輪關稅報復措施。
移動到科技領域,沖突更加尖銳。
2023年底至2024年初,歐盟連續對谷歌、Meta(臉書)等科技巨頭開出創紀錄罰單,理由涉及數據隱私和市場競爭法。美國國會在3月發布說明,認為歐盟法規對本土IT企業形成系統障礙。美方要求歐盟“公平對待”,否則將在其它領域反制。
歐盟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指控和壓力,并非毫無還手之力,但確實處境微妙。
一方面,歐美在地緣、安全、軍事等多個層面關聯深厚,比如北約安全機制,美國占有絕對主導權,這使得許多歐洲國家在處理貿易爭端時往往不得不有所顧忌。
另一方面,歐盟成員內部本身存在諸多分歧:德國高度依賴汽車出口,法國則在農產品上有著舉足輕重的話語權,一旦美國發起到底的貿易壓力,各成員國必然利益各異,統一行動的難度陡增。
例如如果美國對德國汽車祭出關稅大棒,對寶馬、大眾、奔馳等企業乃至整個德國經濟都是沉重打擊,而法國則更加關心本國奶酪及葡萄酒能否繼續銷往美國市場,這些現實分歧讓每一步決策都充滿變數。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已經公開表示歐盟不會在無理施壓下退縮,將以必要手段維護成員國利益。
目前來看,歐盟傾向于通過外交協商擺平事端,也并未完全排除對美部分商品反制性關稅的可能。
過去幾年,歐盟已經加強了數據安全監管,推動數字市場法案,如果美方持續對歐貿易施壓,歐盟定會加大對美巨頭企業調查、罰款力度。
然而,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言,歐美兩大經濟體的摩擦一旦升級,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或將遭遇新一輪沖擊。
全球范圍依附美歐市場的國家與企業都會牽連其間。
表面上這是東西方陣營內部矛盾激化,世界多極化步伐由此加快,但與此同時,地區市場的不確定風險也將增加,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都必須及時審視對美對歐合作策略,強化自身力量,才能化危為機。
在此背景下,中國若能順勢強化與歐盟的經貿與科技聯系,攜手防范貿易保護主義風險,不僅能共同捍衛多邊貿易體制,也為后續國際經濟秩序重組創造主動權。
無論美國針對誰,貿易戰本質是多輸而非雙贏格局。
對于中國,只有堅定開放、積極參與全球合作,構筑多元市場網絡,才能在行動中贏得話語權與戰略主動。
面對國際環境的新變化,把握住每一次國際棋局變化中的機遇,比任何單邊主義對抗都更具決定意義。
這也是當前全球所有主要經濟體需要思考的最大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