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升學季,家長們都在觀望學校,期望選到最適合孩子的那一所。有的家庭因為選校而搬家,在每個學段租房學習,我們叫這些父母,“候鳥爸媽”。
但在成都,為了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幾所學校老師如同“候鳥老師”——每周定時到城市的另一端,平均跑30多公里集體教研,再把集成優化的課“原汁原味”搬運到自己學校。
日前,成都市錦江區師一學校的課堂上出現別樣的“教研模式”,同一堂課由三校老師共同打磨,每周有170位左右的老師都在為了課程“折返跑”。在現場,美視師一100多位老師跑了一學期,而天府師一超百位老師已經“跑”了3年。
遷徙:一學期一人折返700公里
地理學將“遷徙”定義為,為了生存或某種目的,動物或者人群周期性長距離移動。
本學期開始,位于成都南門天府五街的美視師一的老師們,為了到師一取到“真經”,每周,小學和初中老師都會前往13公里外的錦江師一開展集體備課,高中教師會前往13公里外的天府師一。
如此40分鐘左右前往,備課完成又回到學校,一個學期20周,單人的折返至少就有700公里。
難能可貴的,這不是一次,也不是“部分人”,更不是部分學科,就像候鳥遷徙,也像鮭魚巡游,是全校分年級全學科,一個都不落下——周一到周五輪流循環,常態化開展,最終成為一種制度,刻在幾所學校共建的“基因”里。
二十年前,錦江師一就開啟“集中備課”,大約十年前,校長蔣伯瀚提出“幸福一家人”的文化,3年前,錦江師一副校長楊軍被派到天府師一任命校長,今年,副校長唐國被派往美視師一擔任校長。一眾管理干部又這樣將家長們關心的文化、管理、教學等做了本地化空間平移。
在連續3年的共同教研后,天府師一的成績已在區內可圈可點,教學共研已成為成功案例,“候鳥教研”能否復制?唐國認為,2025年的美視師一繼續進行“管理遷移+優勢保留”能更好地助力學校雙軌制教學。
驚訝:一堂課20多位老師一起備
坊間一直流傳著“師一集備”的傳說,其以標準化、高效化著稱,很多區域教研員甚至把它稱為學校敢于平行分班的秘密武器。
以初二年級語文學科為例,每周三下午,天府師一學校7名語文老師,美視師一4名語文老師都要去錦江。下午3節課分別是聽錦江老師上課、參與多校共同評課說課,共同備課與備作業。每周四老師們回校再帶著頭一天的成果,在校內再做一次結合本區本校特點的“二次集體備課”。
“錦江初二年級本就有12名語文老師,也就是一堂課有超過20多位老師共同研磨。試想,孩子的一節課是由幾十個老師共同研究,甚至可以形象地說,大家是反復篩選與萃取諸多精華!”天府師一語文教師高燕說。
兩校老師介紹,僅準備階段:如果有老師被輪到準備該課,他需要完成資料搜集、課件制作、上課,而其余老師同樣在授課的頭一周要完成“標準動作”——備課上傳、完成錦江編撰的教輔《課時優化》的教師用書與學生用書。
評課說課階段:主講老師完成講課,其余老師則要關注主講的問題,提意見、做補充,共同討論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要點。
天府師一教師集備筆記
備作業階段:20多位老師都要在頭一周完成學生要做的作業,檢查問題、測算時間、核對答案、判斷題海中哪些題目最有價值。
“以前每位老師的備課涉及面可能窄點,現在是幾十個老師集思廣益,既提效又能標準化。”美視師一教師張亞認為,這不僅對她受益,年輕教師更能快速同步成長。
共享:深度碰撞背后的優勢并顯
美視師一中國部課程質量中心教研主任王世杰說:“現在不僅老師得到賦能,課堂與作業都得到提效,更不說待老師們磨合一學期后,9月定成效明顯。”
據了解,目前美視中國部高中和師一天府高中也同步進行月測、評卷,讓美視學生們在新高考賦分過程中有了更廣的比較項,優化過去學校只有期末考試會有區域數據比較分析,現在每個月都能得到及時反饋。
由于美視師一學校擁有傳統的英語學科優勢,也同樣由老師們把這個優勢同步帶入錦江與天府,讓三校都能在英語學科資源上共享共進,各校發揮出獨有優勢,成為民辦教育集團優效提質的一種范式。(來源:師一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