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戰爭不局限于地球,已經將備戰范圍延伸至太空,以期占據優勢
最近,美國在“太空戰”領域動作頻頻,4月下旬,美國太空軍發布《太空作戰:規劃者框架》,首次系統性定義“太空戰”概念,并明確其從“防御性支持”向“攻防一體化”的戰略轉變,5月2日,美陸軍軍官更進一步強調,運用太空作戰的能力在現代戰場上至關重要,其還表示美國陸軍正在開發一種新型太空電子戰系統,希望能借此在未來可能的沖突中占據優勢。
毫無疑問,當今戰爭不再局限于陸地、海洋與空中,而是逐步延伸至外太空,甚至可以想象未來可能在星際空間發生的戰爭,而在科幻小說《太空之城·反擊》中,作者就為我們構建了一個高度擬真的星際戰爭世界。
故事設定在700年后,人類面對來自“星際聯盟”的外星入侵,不得不以空天軍應戰,文中描述的作戰平臺與武器體系極具未來感,也具備理論邏輯。
小說里提到的科幻武器特別多,除了我們熟知的量子戰機、空天母艦之外,還有幾款極為特殊的、目前并未有太多人提及的武器,不過,其極有可能是下一步戰爭裝備的發展方向。
地磁守護生命,消磁武器無聲致命,這種非接觸式武器重塑生存格局
首先,要介紹的,是一款威力巨大的雷暴消磁武器,這款武器是外星人用來消滅地球磁場的。
大家要明白的是,我們的地球之所以能夠孕育出生命,除了適宜的溫度、液態水、濃度適宜的大氣層以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穩定的磁場。然而,盡管地球是一個龐然大物,但地磁場的強度很微弱,大約只有25到65微特斯拉,好的冰箱貼都比它強上百倍。不過,盡管地磁場很微弱,但是它很穩定,并形成了一個磁層,足以保護人類和動植物,免受太陽風和有害宇宙輻射。
在去年3月末,地球發生了特大地磁暴,太陽風被磁場排斥到地球兩極,與大氣層產生反應,出現了極光現象。當時,在世界各地的高緯度地區,包括我國東北部分地區,有很多朋友都看到了極光。所以說,人類文明非常幸運,如果地球沒有磁場的保護,那么一切都將不復存在。
消磁之后的地球是一幅什么景象呢?
小說中為我們展示了出來:地球大氣層被剝離,人類和生物直接暴露在有害宇宙輻射和太陽風中。與此同時,由于地應力發生變化,地震突然出現,人類無暇顧及建筑倒塌,生物被焚燒,只能在灼熱的陽光下艱難逃生。
總而言之,雷暴消磁武器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用派遣一兵一卒,而是進行非接觸作戰,以最小代價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接著,我們繼續來說其他一些特殊的武器。比如,外星人使用的定向能武器,定向核爆粒子炮。這款武器特殊在,他能使用高能能量束,集中打擊一處目標。其打擊威力堪比地球核武器,但比核武器更加精準可控。再比如,反自然武器,這款武器能夠人為制造出包括氣霧、雷電、冰雹、地震等多種自然災害。在小說里,星際聯盟使用它后,人類在短時間內滅亡了幾十億人,非常恐怖。
星際戰爭重震懾加打擊,以小規模進攻瓦解意志,實現低代價大勝利
那么到具體戰爭中,星際戰爭又該怎么打呢?
分析來看,星際戰爭一般主要呈現出3種新的作戰形式。
一,規模有限的懾打一體戰;二,未來科技催生的科技賦能戰;三,精準擊殺戰。
具體展開來說。首先,規模有限的懾打一體戰。
通俗點理解,就是在發起戰爭的時候,沒有用盡全力,只是使用部分力量進行威懾,從而使敵方意志瓦解,迫使敵方投降。之所以不用盡全力,是因為在交戰中處于優勢的一方,希望通過有限規模的戰爭,以付出最小的代價和通過最佳的方式,在戰爭中達成最大效益。
在科幻小說中,外星人星際聯盟入侵地球的起始階段時,采用的就是懾打一體戰。具體用到的武器,則是前面我提到的雷暴消磁。外星人起初沒有動用大量軍隊入侵人類,主要考慮的是成本問題。地球文明發展程度只比星際聯盟低一個等級,因此,人類在軍事上是有一定反擊能力的。星際聯盟考慮到全面戰爭的代價,便選擇規模有限的懾打一體戰,極大降低了戰爭成本,也讓人類文明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科技賦能戰以高端武器為核心,實施必殺性打擊,戴森球可摧毀星球
第二種戰法,是未來科技催生的科技賦能戰。
未來科技催生的科技賦能戰指的就是,利用未來科技改變戰爭規則,贏得戰場先機。這種戰法,突出表現在一個方面,高端武器起到必殺作用。
高端武器起到必殺作用,這個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很容易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于1945年8月,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造成數十萬日本人死亡,并直接促使二戰結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實戰中使用核武器,高端武器的使用在戰場起到了必殺作用。70多年過去了,時至今天,核武器依然屬于高端武器,同樣能在戰場起到決定性作用。
這個例子說完了,我們再回到小說當中。小說里的故事發生在700年之后,在那個時候,盡管核武器依然存在,但它早已不能算作高端武器了。因為在星際戰爭中,動不動就是毀滅一個星球,顯然核武器沒有這么大的破壞效果。
那么,700年后人類使用的高端武器是什么呢?
小說里介紹了一款科幻武器,叫戴森球,他是人類科學家研制出來的最厲害的武器,一旦啟用,隨隨便便就能毀滅一個星球,甚至能干擾整個恒星系內的其他星體運行。如此恐怖的戴森球,其實并不是它自身就可以產生強大的能量。戴森球主要依靠包裹某顆恒星,來獲得其絕大多數甚至全部的能量,然后將能量輸出,打擊敵方星球。在小說里,人類使用戴森球汲取了太陽能量,對準星際聯盟的空天母船發動襲擊,迫使外星艦隊做出了妥協。
精準擊殺戰聚焦敵弱點,人類襲擊外星能量中繼站天墟,成關鍵戰點
前面兩種戰法,規模有限的懾打一體戰和未來科技催生的科技賦能戰,已經說完了。最后,來看第三種戰法,精準擊殺戰。
精準擊殺戰,如果用《孫子兵法》里面的戰法來解釋,就是一句話: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意思是說,發起進攻時敵人無法抵御,是由于沖向敵人防守薄弱的地方。簡單來說,就是攻擊敵人的弱點、命門。
這種戰法,注重對敵方的關鍵節點、關鍵目標進行“點穴式”打擊,最終要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還是拿俄烏沖突來舉例子,如今隨著北約援烏力度下降,烏軍在戰場陷入被動。在這個階段,俄軍一方面繼續在全線多個戰場推進。同時,另一方面,也在大力轟炸烏克蘭后方的重要能源設施,包括水電站、熱電廠、天然氣儲存場等等,都遭到轟炸。
對于烏克蘭來說,重要能源設施就是它的弱點和命門。俄軍頻繁轟炸這些地方,除了對居民用電產生影響以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對烏克蘭經濟和軍事戰略產生影響,致使其軍事設施無法正常運行,從而降低烏軍的抵御能力。
回到小說當中,在小說里,人類空天軍戰士采用的精準擊殺戰,更為明顯。在星際聯盟多輪打擊之后,地球人口已經削減了大約100多億,整個人類文明幾乎快要滅亡了。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英勇的空天軍戰士選擇直接打擊外星人的能量中繼站,天墟。
天墟是星際聯盟的能量樞紐,以維持他們在宇宙范圍內的霸權地位。人類空天軍戰士選擇進攻這里,就是精準擊殺、直取要害。外星人的命門被攻擊后,所有外星艦隊全部回防,但人類抱著一顆必死的決心與之對抗,誓要擊碎天墟,在這一攻一防之間,將精準擊殺戰的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
事實上,以上這些戰法只是這本小說里體現的一部分。從科幻到現實,太空戰與星際戰爭的構想并非全然幻想。今日的軌道防御系統、星鏈網絡、間諜衛星、太空導彈等,已是現實的一部分。隨著各國持續推進高軌道布局與反衛星部署,太空已成為新一輪軍事競賽的關鍵戰場。
未來如果戰爭真的擴展至星際,打的將不只是技術,還是工業能力、戰略調度、能源系統與人工智能的全面較量。科技越進步,戰場邊界越模糊。天上不再只是星星的領域,它或將成為人類下一場大沖突的舞臺。
小說不僅表達了人類團結對抗外星人,更表達科技與人性要平衡發展
不過,雖然今天我們說了戰爭,但這本小說表達的思想仍是和平。
比如書中提到,在末日危機下的人類共同抵御外星人入侵的場景。原本人類已經被分化成兩個不同的世界,S區和X區。S區的人高高在上,看不起X區的人。但當所有人都面臨生死抉擇的時候,他們又難得擁抱在一起,不分貧富、不分高低,一起應對戰爭,最后擊敗了外星人。這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大愛。
再比如,在地球和星際聯盟最后一場戰斗中,被星際聯盟差點滅掉的人類空天軍戰士,選擇用戰機護航外星人,顯然表達出了作者對和平的呼吁。同時往大的方面說,也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控訴,對現實世界有警醒作用。
除了軍事戰爭要素以外,小說里關于科技和情感之間的辯證關系,也很難不讓人感觸頗多。比如,里面提到的雙區上下城制度,將科技高度發展對人類情感的沖擊表現得特別深刻。這告訴我們,科學理性和人類情感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科技固然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但人類也不能忽視情感的重要性,這關乎人類文明的發展。
一本好的科幻小說,一定是映照現實的。不過,我們目前還不用擔心《太空之城·反擊》里寫的,人類會因為科技發展變得越來越冷漠,或者在未來某一天,地球可能遭到外星文明的入侵。
因為科幻的本質不是在預測未來,而是在用天馬行空的表現手段,表達對人本身、對當下世界的思考,進而讓我們開始改變。若說到對現實的警示,那就是,未來如果戰爭真的擴展至星際,打的將不只是技術,還是工業能力、戰略調度、能源系統與人工智能的全面較量,為此,我們也要早做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