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印巴最新消息
5月12日,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援引路透社消息稱,印度和巴基斯坦軍方領導人原定于當地時間12日中午通電話,但印度軍方當天宣布,會談推遲到晚間舉行。
當地時間5月10日,印巴雙方剛剛宣布雙方停火,結果當天晚上,印度外交秘書唐勇勝在記者會上表示,巴基斯坦違反了雙方幾個小時前達成的停火協議,印度軍隊正在對巴方行動進行反制。印方敦促巴方正確認識局勢,并立即停止相關行動。
巴基斯坦則在第一時間否認違反協議,稱印方指控 “毫無根據”。巴基斯坦外交部也回應稱是印度 “在部分地區” 違反停火協議,巴武裝部隊以 “負責任和克制” 的態度處理了局勢,同時呼吁地面部隊保持克制。
這顯然是有人故意破壞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02 印度沒有理由繼續
當然,就算印巴會談推遲,也不妨礙印巴沖突就此結束,因為就算印度想繼續,美西方國家也不敢了,拼了命的想制止印度。
截至2025年5月13日,印度在印巴沖突中的軍費損失約為860億美元,相當于其全年軍費支出。
而印度所使用的軍事武器是什么,印度空軍主力戰機如“陣風”,單價超2.4億美元,由法國達索飛機制造公司(Dassault Aviation)生產,是法國主導研發的第四代多用途戰機;蘇-30MKI由俄羅斯蘇霍伊公司設計,印度通過協議獲得授權生產;S-400由俄羅斯設計制造,印度與俄羅斯于2018年簽署合同,購買5套系統(價值約54.3億美元),并計劃擴展至3個團。
除此之外,還有美國的AH-64E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7、MQ-9死神無人機 7、F-16戰機、C-17全球霸王III戰略運輸機。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F-16戰機被禁止使用,為什么?還不是因為太“菜”了,怕被國際社會看笑話,所以強制性不允許使用。
03 我國被萬眾矚目
相反,這一次,巴基斯坦令人刮目相看,而對巴基斯坦刮目相看的本質在于,長期以來,印巴沖突中,巴基斯坦因為軍事力量薄弱,次次占據下風,這次卻一改往常,將印度打的那叫一個落花流水,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信息傳來,震驚國際社會。
而巴基斯坦的軍事裝備來自中國。
中巴武器貿易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國向巴基斯坦出口了138架殲-5攻擊機、20架殲-7M戰斗機,以及59式坦克、63式裝甲車等常規武器;1987年,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C-802反艦導彈;2015年,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軍售協議,出口6艘巡邏艇及8艘“元”級常規潛艇(總價值約40-50億美元);近年來通過聯合研發、軍艦出口及先進戰機交付(如殲-10CE)持續深化合作。
這次印巴一戰,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制造多么牛,中國的軍事力量多么強大。
04 中國軍事力量的崛起
今天我們有幸,采訪到了中國戰機研發團隊的一員,他說,
“近年來航空科研,我國的航空實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這一切的起點都離不開我身后的這一架飛機。這架飛機是我國上世紀自主研發成功的殲10戰機的手機1001號。它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的三代戰機,其綜合作戰能力已經達到了國際同類戰機的先進水平。
殲十戰斗機是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基于對國家周邊防空形勢的判斷和人民空軍主戰裝備的現實情況,在國家財力非常困難的條件下,經過多方努力,重大專項的并同步研制配套發動機。
相較于上一代戰斗機而言,8和10這兩個看似相距不遠的數字背后,卻讓中國航空人兢兢業業、艱苦奮斗了二十多年,甚至一度關乎著我國航空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在當時,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一方面是高空偵察機入侵的威脅越來越小像以前的那種截擊機已經沒有太多的用武之地。而另一方面,一些局部戰爭的戰力表GNGG為了獲取制空權,要在技術方面必須取得重大突破,才可以在戰爭中獲得優勢。1982年,新型的三代機在貝卡谷地之戰中碾壓對手,出入鋒芒,便震驚了整個世界。而我國必須要擁有一款屬于自己的新型戰機,與世界先進戰機進行抗衡的需求一天比一天變得更加迫切。
相對于自主研發的難度而言,另一種更加務實。引進法國的歡迎2000或者英國的鷂式戰機,類似的聲音已經出現,一些國際合作也提上了日程。到底是自研還是采購?一道棘手的問題擺在了中國航空人的面前。
選購可以短期提升實力,但是不利于航空未來的發展。研發一路荊棘,沒有經驗可循,最終我們的科學家們選擇了后者研發這條道路。以當時我國的能力和水平,加上發達國家的全面技術封鎖,要自主研發一種跨時代的戰機,在許多業內人士眼里,這是一件異想天開的事情。然而,真正說服各方面全面自主研發生產的,還是我們的科研人員。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大大小小3900多次的風動試驗、科學論證,不僅讓各方對未來戰機充滿信心,更讓大家打消了很多質疑。
在研制殲十之前,中國的現有空軍裝備大都是仿制蘇聯系列。盡管上一代戰機是我國首次自主研制的第二代先進戰機,但在總體上仍然沒有脫離蘇式飛機體系的影子。新上馬的殲十是以世界第三代戰機為目標的,因而在設計思想上必須要采取全新的設計理念,并擺脫原有體系的束縛。通常研發一款新機采用的新技術不應超過30%,而殲十采用的各類型新技術卻超過了60%。
總結來說有四大先進技術,第一個,先進的驅動布局。大家可以看這個飛機和常規飛機不一樣,它前面這個叫壓抑。這兩個之間從技能的流程角度來講,會產生對飛機的生力阻力會有有利的影響,最終提升作戰效能。而這個的氣動力設計難度是遠遠超越了我們常規的飛機。
第二個就是說這種飛機它現在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堅持飛機是首款里邊采用了電傳飛控。什么叫電傳飛控?飛行員操作駕駛桿中間就是計算機,用計算機的指令直接傳到多面者在驅動手動器。所以這個電傳飛控當時在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它涉及到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控制技術等等的很多技術。非常難,如果做不好的話就是機會人亡。
第三個就是說我們這整個飛機要作戰,尊重大富翁外界的這個態勢感知了,整個態勢的判斷了等等了,他要做出決策。原來的飛機里面座談里面都是儀表,大量的是模擬儀表。每一個儀表里面感受的信息都是單傳感器,一對一之間是不交聯的。
殲十飛機第三個創新點,綜合化的行業。中國航天還請把我飛機所有能感知到的信號傳輸過來,用總線的方式融合在一起,用綜合化的信息傳輸的座艙供服務。學員做決策判斷的。
第四個最大的創新點,就當時在80年代。現在當然技術已經很先進了,數字化很先進了。大概在40年前的話,要講究數字化CADCM走向工程應用還是很少的。監視飛機是首款開展CADCM設計的,所以它全拳擊采用了數字化的設計。當然當時是二維的,現在已經進入三維了。
前十先后突破了近距耦合鴨式氣動布局、全線四域度電傳操縱系統綜合化、航空電子系統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等關鍵技術難題,攻克了大量三代飛機應用關鍵制造工藝技術,繼而圓滿完成試驗、試制、試飛成品配套和設施組件的三是一配套一組件工作。
在一型戰斗機的出現是如此的令人矚目和緬懷,其意義可謂非同一般。從我國的第一代戰機到最新列裝的殲20隱身戰機,一款款先進的戰機從立項和設計設置、試飛、定型、裝配部隊,每一步都凝聚著中國航空人的心血和智慧。其中殲十戰斗機更是我國航空發展史當中一架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戰機。
1998年的3月23日,中國的首架殲10戰機終于迎來了它的首飛日期。當時的天氣不像今天一樣是艷陽高照,而是一片陰霾。可以說在殲10戰機成功的道路上又設置了一種考驗。
因為咱們這有一個新機,這個天氣要求很高。當時是經過專家給定的一個天氣條件,你比如說能見度要大于6公里,云底高必須要在我的試驗高度的下面,沒有云。當時的天氣能見度只有3公里。
然后云底高大概只有四五百米。那么就是我飛,因為我當時飛要飛2000米,說這個下面有云就沒法,有些事件動作就沒法做。說當時就很猶豫,到底飛還是不飛。
當時大概有一個時間能達到4公里,那就是今年最好的天氣了。所以當時決定飛,決定可以,我說你們放心,當時宋總也說到底你覺得身體怎么樣?我說宋總你放心,這個飛機在空中只要是發動機轉,我肯定就是摔。我也給你摔在跑道上。
我得讓咱們知道,咱們這個飛機經過了這么十幾年,到底咱們問題出在哪兒?
2018年11月,珠海第十二屆中國航空航天博覽會上,殲十必驚艷亮相,一口氣進行了大營角360度滾轉、落葉飄、眼鏡蛇榔頭機動和赫伯斯特五大經典過時速機動動作,充分的展示了我國自主研發的推力矢量發動機的性能。
殲十戰斗機留下的財富不僅是一款跨時代的機型。作為新一代多用途戰斗機,他不僅填補了人民空軍戰機代系上的差距,更是填補了我國戰機設計研發生產上的空缺,為我國后續戰機的研發提供了一條可以借鑒的道路,并且積攢了無數寶貴的經驗。”
05 結語
回首殲十戰斗機的研發歷程,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款先進戰機的誕生,更是中國軍事崛起的一個縮影。在過去幾十年里,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可謂是突飛猛進。從陸軍到海軍,從空軍到火箭軍,各個軍種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拿海軍來說,航母下水、新型艦艇如 “下餃子” 般入列,讓中國海軍從近海防御逐漸走向深藍。空軍方面,除了殲十系列戰機,殲 20 等先進戰機的列裝,更是讓中國空軍的實力得到了質的提升。
中國軍事的崛起,靠的是無數科研人員夜以繼日的拼搏,靠的是國家對國防建設的高度重視,靠的是全體中國人民的支持。殲十戰斗機的成功,是中國軍事崛起道路上的一座閃耀的豐碑。它激勵著我們在未來的發展中,繼續勇往直前,不斷攀登軍事科技的高峰,守護好我們的國家,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在未來的國際軍事舞臺上,相信中國會繼續以更加自信、強大的姿態,展現大國風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