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復旦大學迎來建校120周年,而由洪深教授(1894年-1955年)創立的復旦劇社也走過了整整百年的風雨歷程。作為中國現代話劇的奠基人之一,洪深在復旦園內播下的戲劇火種,不僅點燃了中國話劇現代化的曙光,更以跨文化的視野與實踐,架起了一座溝通中西戲劇藝術的橋梁。他的故事,既是復旦“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精神的縮影,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在時代巨變中堅守文化使命的生動寫照。
一、從清華園到復旦園的戲劇啟蒙??
1949年5月12日,中國共產黨參加第一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代表團乘火車回國途中,同代表團的徐悲鴻為洪深畫素描肖像畫。
洪深1912年考入清華學校實科(理工科)主修燒瓷工程,但清華全人教育的浸潤、跨學科知識的儲備,家庭及社會環境催生的人文關懷,使洪深在清華園就長出了戲劇實踐的萌芽,完成了從實業救國到戲劇救國的思想啟蒙。洪深1916年赴美留學,1922年回國,1923年受聘于復旦大學外文系。
洪深與復旦劇社的緣分始于1925年。彼時,中國話劇尚處于“文明戲”向現代話劇轉型的混沌期。留美歸國的洪深,帶著哈佛大學戲劇專業的學術背景(1919年師從戲劇教育大家貝克教授),在復旦校園內推動戲劇革新。1926年,他正式指導學生劇團更名為“復旦劇社”,并引入西方現代戲劇的導演制、男女合演模式及立體布景技術,徹底打破傳統戲曲的程式化表演。這一系列實踐,不僅讓復旦劇社成為全國高校中最早的專業化學生劇團之一,更標志著中國話劇從民間自發走向學院派系統化探索的關鍵轉折。
洪深在哈佛的學習經歷深刻塑造了他的戲劇觀。貝克教授的“第47號戲劇工坊”(The Forty-seventh Workshop)以培養戲劇通才為核心,強調導演制與集體創作,這種理念被洪深引入復旦劇社。1926年復旦劇社更名會議在復旦大學簡公堂A1教室召開,洪深將英文名定為“A1 Workshop”,既呼應教室編號,亦暗合貝克戲劇工作坊的學術傳統。
這一命名儀式成為中西戲劇教育理念交融的象征——簡公堂的雕花木窗與哈佛戲劇工作坊的現代性思維在此碰撞,奠定了復旦劇社“中外融通”的理念和基因。
二、中西戲劇的對話與融合??
洪深的跨文化能力,源于他對中國傳統戲曲的深刻理解與對西方現代戲劇的批判性吸收。他提出“戲劇是為人的藝術”的理念,主張綜合性將文學、表演、音樂、美術等熔于一爐,對社會對人性在批判性思辯中展開認知探索和藝術想象,這一思想在復旦劇社的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
??西方戲劇的本土化移植
在美求學期間,洪深創作了英文劇《為之有室》(1918年),以包天笑小說《一縷麻》為藍本,將中國倫理敘事融入西方戲劇結構。該劇1918年4月在美國高校演出時,他刻意保留中文韻白,僅以字幕翻譯關鍵情節,開創了“文化交融”模式。在哈佛又創作英文劇《木蘭從軍》(1921年),在紐約公演,以京劇韻白和行頭為載體,用英語演繹中國故事,成為現代中國跨文化傳播的典范之 這一嘗試不僅啟發了梅蘭芳的訪美演出,他的成功,更讓英語社會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表現力。
??中國戲曲的現代化表達??
洪深認為傳統戲曲的程式化表演需與現代劇場技術結合。他在指導復旦劇社排演《五奎橋》(1930年)時,將西方現實主義導演手法融入京劇元素:農民抗爭場景采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派”表演,而祭祀儀式則保留徽劇的儺舞面具。這種“新舊融合”模式,為后來曹禺、老舍的民族化戲劇探索提供了范本。
??電影與話劇的跨界探索??
洪深是中國電影發展的先驅,其《申屠氏》(1924年)是中國首部完整電影劇本,而《歌女紅牡丹》(1931年)則開創了中國有聲電影時代。他將戲劇沖突與電影語言結合,例如在《歌女紅牡丹》中,用蒙太奇手法呈現女主角的心理崩潰,這一技法后被黃佐臨引入話劇《夜店》,成為左翼戲劇的經典語言。
三、1930年《西哈諾》的跨文化實驗——中國話劇的里程碑
1933年2月,愛爾蘭作家肖伯納訪問上海,洪深作為中國戲劇與電影文化團體代表,歡迎肖伯納并擔任肖伯納演講的翻譯期間的合影。
1930年,洪深導演的法國浪漫主義戲劇《西哈諾》(又譯《大鼻子情圣》)公演,成為中國話劇史上首次完整呈現西方經典戲劇的學院派實踐,其跨文化意義深遠。
??西方經典的本土化轉譯
洪深看中了中國現代翻譯家方于(1902-1980)“以詩化的語言”從法文原著翻譯的譯本,在保留原作浪漫主義內核的基礎上,洪深對舞臺語言進行本土化改造。他將西哈諾的獨白轉化為符合中文詩性美學的韻白,例如將“我的心是一片荒漠”譯為“吾心若大漠孤煙”,既傳遞人物孤寂,又契合中國文人的抒情傳統。劇中劍術對決場景,他融合京劇武打動作,以“起霸”“走邊”等程式化身段重構西方決斗場面,形成獨特的視覺美學。
??打破戲劇禁忌的先鋒實驗??
當時中國舞臺對兩性親密描寫諱莫如深,但《西哈諾》中“唇印傳情”的情節成為突破性嘗試。洪深借鑒傳統戲曲的寫意手法,設計演員以扇面遮面模擬親吻,既規避視覺禁忌,又保留戲劇張力。這種“以虛代實”的處理,啟發了后來《委曲求全》(王文顯英文創作,李健吾翻譯)等劇對舞臺禁忌的創造性突破??。洪深更親自飾演西哈諾,在第三幕從高臺跌落致踝骨骨折后仍堅持完成演出,其“戲比天大”的精神成為劇社精神圖騰。
四、整合資源,協同發展
洪深本人是杰出的話劇編導和電影編導,同時他深諳“集眾人之力成大事”的道理,其跨文化實踐不僅限于藝術層面,更體現為對優質資源的系統性整合。
復旦新劇團剛成立,洪深就力邀他的好朋友——當時戲劇電影界的大神應云衛擔任外聘導演。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應云衛導演了話劇《怒吼吧中國》《屈原》《上海屋檐下》,電影《桃李劫》《八百壯士》《塞上風云》等經典之作。應云衛曾長期與復旦劇社合作,有時是導演,有時是藝術指導。在一眾優秀藝術家(包括歐陽予倩 歐陽山尊等)的通力合作下,復旦劇社始終保持一定的專業化水準。
當時,洪深力排眾議,邀請還是青年演員的袁牧之來復旦劇社主演《五奎橋》(1930年),其表演被歐陽予倩評價為“中國話劇史上第一個真實農民形象”。袁牧之的表演不僅有了突破性演繹,更推動復旦劇社與電影界的深度聯動。1938年袁牧之創辦延安電影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袁牧之任中央電影局局長。
五、薪火相傳:跨文化戲劇人才的搖籃
洪深在復旦劇社的實踐,不僅塑造了劇社的先鋒氣質,更培養了一批具有跨文化視野的戲劇人才,他們成為推動中國話劇現代化的中堅力量。
??馬彥祥(1907-1988)左翼戲劇的先鋒與戲曲改革的領航者??
作為洪深在復旦劇社的得意門生,也是復旦劇社的創辦人之一,馬彥祥早年以男扮女裝參演劇目嶄露頭角,后成為左翼戲劇運動的核心人物。1930年代,他與洪深合譯《西線無戰事》,并導演《保衛盧溝橋》等抗戰話劇,任上海救亡演劇一隊隊長。抗戰勝利后,他投身戲曲改革,1949年后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副局長,主持梅蘭芳紀念館籌建,導演《逼上梁山》《武則天》等京劇革新劇目,推動傳統戲曲現代化
??朱端鈞(1907-1978)海派戲劇教育的奠基者??
作為復旦劇社導演,朱端鈞在劇作者洪深指導下導演《五奎橋》,以現實主義手法呈現農民抗爭,轟動上海文藝界。抗戰期間,他在上海“孤島”導演《夜上?!贰渡斢械馈?,將話劇與民族救亡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任上海戲劇學院教務長、副院長,開創“海派戲劇教育模式”,強調“體驗與體現結合”“傳統戲曲與西方技法融合”,其教學理念深刻影響了焦晃、婁際成等表演藝術家、導演藝術家。上海戲劇學院的一座教學劇場至今以“端鈞劇場”命名。??
沉櫻(1907-1988)女性寫作的跨文化先驅
沉櫻(原名陳瑛)作為復旦大學首批女學生、復旦劇社首位女演員,以細膩心理刻畫展現女性覺醒。她創作的小說《喜筵之后》被茅盾贊譽;她將戲劇經驗融入小說創作,如《女性》以復旦劇社為原型,探討知識女性的精神困境;翻譯茨威格《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時,創造性采用“書信體+意識流”手法,成為臺灣文學翻譯史上的里程碑。
??鳳子(1912-1996)的國際視野
復旦劇社1935年上演曹禺的《雷雨》,主演四鳳的是中文系的鳳子(原名封季壬),之后她還主演了曹禺的另外幾部名劇《日出》、《北京人》、《原野》的女主角??箲鹌陂g在重慶與曹禺合作改編《原野》,將苗族儺戲元素融入舞臺;1948年赴日演出時,與日本戲劇家秋田雨雀探討能劇與西方戲劇的融合可能;其自傳《廢墟上的花朵》記錄了跨文化對話的早期實踐;她晚年協助丈夫沙博理(原籍美國)將《水滸》、《史記》等經典名著翻譯成英文,傳播海外。
王瑩(1913-1974)白宮舞臺上的紅色使者
1929年王瑩進入復旦劇社,演過《少奶奶的扇子》等劇目。她曾回憶“從配角到主角,復旦劇社是我戲劇道路的基石”。她同時還加入辛酉劇社,上海業余劇人協會等左翼劇團,與金山、趙丹等演員同臺。1936年王瑩主演夏衍創作的左翼戲劇代表作《賽金花》,1942年赴美留學,其間組織文藝活動,宣傳中國抗戰,更在白宮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她后來成為小說家,創作自傳體小說《寶姑》和《兩種美國人》影響甚大。
六、從復旦園到世界舞臺??
洪深的貢獻遠遠超越戲劇本身。抗戰時期,他組建抗敵演劇隊,以戲劇為武器鼓舞民族士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投身中外文化交流,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這種“知行合一”的精神,深刻影響了復旦劇社的綿延更新。復旦劇社始終延續洪深倡導的“戲劇教育社會化”理念,百年來排演的《雷雨》《西哈諾》《紅巖》《于無聲處》《“炮兵司令”的兒子》《托起明天的太陽》《天之驕子》《種子天堂》等中外劇目,既傳承經典又注入當代思考。
七、百年回響中的復旦戲劇精神??
洪深與復旦劇社的百年交集,是中國現代戲劇史的縮影。從《西哈諾》對西方經典的創造性轉化,到朱端鈞“海派戲劇教育體系”的全球化探索;從沉櫻筆下的女性覺醒,到鳳子舞臺上的生命綻放。洪深以知識分子的擔當,完成了中國戲劇從傳統到現代、從本土到世界的雙重跨越。今天,站在復旦120周年與復旦劇社100周年的歷史節點,回望洪深留下的精神遺產,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劇社的成長史,更是一個民族在探索中創造而獲得文化自覺的歷程。這種跨越時空和地緣文化的對話,或許正是復旦“日月光華”精神的永恒魅力所在。
2016年,復旦劇社的話劇《理查二世》獲第五屆中國校園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入選愛丁堡藝穗節
2025年5月,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之際
作者簡介:
王世靖 ,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原主任,原復旦劇社成員
顏海平,復旦77級校友,原復旦劇社成員,話劇《秦王李世民》作者,清華大學清華學堂世文首席教授、外文系兼中文系教授博導、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院長、教育部清華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資深教授
傅紅星,復旦81級校友,原復旦劇社成員,電影《周恩來外交風云》導演,國家一級導演;作品多次獲中國電影金雞獎、華表獎,原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