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劇拋臉”?
意思就是“拋棄上部戲的臉”。
其實所描繪的就是,演一部戲,就變一次臉的演員。
這樣的演員,他們通常會通過演技突破外形上的局限,然后使得每個角色,都擁有獨特的魅力和辨識度。
那么說到“劇拋臉”,大家首先想到的,會是哪位演員?
可能誰也不會想到咱們今天所要講到的這位老戲骨。
但,只要你看過他演的戲。
甚至,只要你聽到他的名字,你就不由自主地認同雅清的觀點。
他,的確是如假包換的“劇拋臉”。
我說的這個演員,就是——
一、
1955年,由林農和朱文順執導的電影《神秘的旅伴》上映后,在觀眾中引起巨大反響。
初登銀幕的王曉棠和劉增慶,以青春靚麗的顏值,和真摯動情的表演,成為那一年,亮瞎觀眾視線的“銀幕CP”。
出演馮廷貴的印質明,也一躍成為“銀幕公安專業戶”。
然而我覺得,單就演技而言,在其中演得最好的,卻是兩個反派演員。
他們一個是扮演特務頭子魏福的李頡。
另一個,便是扮演土匪蕭五的田烈。
尤其是田烈,他賦予了蕭五這個角色許多性格化的色彩,將其貪婪、兇殘、粗鄙、好色的本性,展現得栩栩如生。
尤其是片中蕭五垂涎小黎英(王曉棠飾演)的美色,對其輕薄騷擾的那場戲,田烈可以說將一個“色鬼”的心理,進行精準的把握。
他先是乜斜著眼睛暗中觀察小黎英,繼而悄悄地湊上前,試探性地對小黎英進行挑逗“你對我笑一笑,我給你半塊洋錢”,隨即臉上露出猥瑣的笑容……
那眼神、那言語、那動作,簡直將一個“色鬼”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
而正當蕭五這個角色已經深入人心時,緊接著我們又在電影《上甘嶺》中,看到田烈所扮演的炊事員一角。
這一次,人物的身份、性格、世界觀與蕭五完全不同,但田烈的表演,卻是那么樸實無華。在這個炊事員的身上,我們再也尋不到蕭五的任何影子。
1957年,林農又找田烈出演電影《邊寨烽火》中的梅普山官。
兩人自從在《神秘的旅伴》中有過合作之后,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所以劇組出現一些重大事情,林農也會找到田烈進行商量。
《邊寨烽火》中女主角瑪諾的扮演者,林農最初選擇的是另外一位女演員,可戲拍了很長一段后,她還是進不了角色。于是林農就跟田烈商量更換演員的事宜,這時田烈就提出,“如果要換,就換成王曉棠,她一定能行”的建議。
而王曉棠也的確通過《邊寨烽火》這部電影,再次展現了自己精湛的演技,并在第十一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青年演員獎。
不過在此我想說的是,田烈不僅是王曉棠的恩師,擁有一雙慧眼,而且他的“變臉”功夫更加了得。他所扮演的梅普山官,無論是扮相還是神態特征,都完全脫離了蕭五的狀態。你絲毫看不出,他就是《神秘的旅伴》中的那個蕭五。
然后在1958年,他在電影《古剎鐘聲》中所扮演的老和尚,更加令人過目難忘。
這個將自己偽裝成“和尚”的土匪高旅長,笑里藏刀,居心叵測。
面對王科長時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樣。
然而轉身,就露出兇殘的真面目。
有多少小朋友,在看過了這部電影里田烈的表演之后,從此留下了童年陰影?
短短的三年時間,田烈就為我們呈現了好幾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從好色的土匪,到憨厚的炊事員,從沉穩的梅普山官,再到陰險的老和尚,田烈所扮演的角色,跨度極大。
但他卻將每一個都塑造得真實、生動、鮮活、可信。
所以,田烈不是“劇拋臉”,那么誰是誰?
除了我們上面所說到的這些角色外。
他還在《龍須溝》中演過惡霸黑旋風、在《英雄司機》中演過調度員、在《怒海輕騎》中演過副團長、在《花好月圓》中演過老農民等。
全都展現出了他“演啥像啥”的深厚功力。
其實田烈早在抗戰時期,就已經在演藝界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1943年,他曾加入國軍新一軍三十八師“鷹揚劇團”。那時他已是少校演員。跟隨部隊遠征緬甸、印度等處??箲饎倮?,他奉調回國來到了長春。
而他的這段經歷,為他后來的人生磨難,埋下了伏筆。
二、
田烈是山東肥城人。
他1911年2月出生于肥城湖屯鎮西穆河村的一個富裕的商人之家,原名叫田樹炎。
因為從小愛看戲,所以他跑遍了泰安、濟南等地的戲園子。久而久之,他也喜歡上了表演,如果有上臺機會,哪怕是出演小角色,他也樂此不疲。
1928年,17歲的田烈,進入山東省教育廳在泰安岱廟前創辦的“民眾劇場”學戲,并在京劇《捉放曹》、《華容道》以及話劇《湖上悲劇》中出演角色。1929年6月,“民眾劇場”改名為“山東省立實驗劇院”。這是山東最早的話劇團體。田烈、崔嵬、魏鶴齡、陶金等,都曾是該院的學生和演員。
1930年,山東實驗劇院因經費短缺而停辦,田烈等學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演藝生涯。他先是和同學到北平,演出過話劇《名優之死》,然后又到上海、南京等地參加演出。這期間他加入左翼進步戲劇組織,演出了大量進步劇目。
1936年,田烈和崔嵬等同學一同來到上海,得到了在明星電影公司拍攝的電影《生死同心》中出演囚犯的機會。
電影《生死同心》劇照
《生死同心》由應云衛執導,袁牧之、陳波兒等主演。田烈和崔嵬因為這次拍攝,對電影有了初步認識。
1937年1月,崔嵬乘太古輪離滬北上,并于這年4月參加了北平各校民族解放先鋒隊在香山組織的活動,和張瑞芳聯合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一舉成名。而田烈呢,則留在上海,繼續在朱石麟執導的電影《新舊時代》中出演了仆人這個角色。
這時的田烈雖然初出茅廬,但他的表演卻層次分明。他只是外形條件不算突出,所以不能以“小生”身份出現在觀眾面前。
抗戰爆發后,田烈加入到了上海救亡演劇二隊。
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在街頭演出
這支宣傳抗日的隊伍由洪深擔任隊長,金山和田方擔任副隊長。從上海出發時有14人,冼星海、張季純、田烈、賀路、白露、王瑩、歐陽紅纓、熊塞聲等都在其中。他們出發時宣誓:我們14人同生共死,為中華民族解放,誓死不屈!
他們從上海出發,一路輾轉,先后前往洛陽、鄭州等地進行演出。然而這年12月,演劇二隊到達武漢后開始兵分兩路。田烈跟隨金山進入到了中國電影制片廠做演員,先后出演《白云故鄉》、《火的洗禮》、《青年中國》、《日本間諜》等電影。
這時的田烈,雖以出演配角為主,但所扮演的角色,卻都人各有貌。
1943年,32歲的田烈,加入到了國軍新一軍三十八師的“鷹揚劇團”,并被授予少校軍銜。不久,他就隨團奔赴前線,遠征印緬。
國軍新一軍曾被譽為國軍戰力之最,曾在抗日戰爭中創下輝煌戰績。而新一軍三十八師的“鷹揚劇團”,也同樣名角薈萃,聲名遠播。
這支王牌部隊作為遠征軍在進駐印度和緬甸時曾立下赫赫戰功,打得日軍節節敗退。
但抗日戰爭結束后,這支王牌軍卻因為名聲太過強大,而遭到老蔣的忌憚。它又被派往東北戰場,與我軍正面相遇。當時在我軍流傳著“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一軍”的口號。
雖然新一軍很厲害,但我軍士氣更高。再后來老蔣又將新一軍的軍長孫立人調離,安排潘裕昆接替孫立人,這一舉措,更加加速了新一軍的滅亡。
田烈也隨軍來到了長春,但他很快就認清了形勢,從國軍隊伍中退了出來。1947年他來到北平,找到了老領導金山,進入“中電”三廠做演員,又先后出演了《粉墨箏琶》、《滿庭芳》、《深閨疑云》、《神出鬼沒》等影片。演技愈發精湛。
新中國成立后,田烈聽從組織安排,讓去哪兒就去哪兒,讓演什么角色,就演什么角色。
1950年,他先在老領導田方擔任團長的北影廠演員劇團擔任演員,先后在《民主青年進行曲》 中出演過行轅軍官、在《新兒女英雄傳》 飾中出演過申財主、在《一貫害人道》中出演過匪專員等角色。
田烈(四排左五)在北影期間
1955年,北影廠演員劇團一分為二,一部分演員前往東北電影制片廠,田烈也在其中。繼而又呈現了《神秘的旅伴》中的蕭五、《古剎鐘聲》中的老和尚、《錫城的故事》中的劉德才、《云霧山中》中的焦王、《換了人間》中的魏大爺、《萬木春》中的龍四海、《鐵道衛士》中的九宮道主、《錦上添花》中的老懷表等我們所耳熟能詳的人物形象。
在長影廠,田烈迎來了他演藝生涯的創作高峰期。
許多影迷因對他的演技佩服有加,而記住了他。
他收獲了許多榮譽.
但同時,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三、
1966年,田烈因在年輕的時候有過加入國軍文工團的經歷,所以被“揪”了出來。
電影當然是不能再繼續拍了,而且他還被安排到吉林延邊地區的偏遠農村,進行勞動改造。
當時田烈已經50多歲快60歲的人了,身體因多年遭迫害而疾病纏身。并且他所在的地方,生活條件比較惡劣,生了病也無處可看。慢慢地,他的病就越來越重。和他一起下放到農村的老伴,看著日漸消瘦的田烈,既心痛,又無計可施。
1975年,田烈和老伴回到了長春,并辦理了退休手續。
然而沒想到,剛退休不到兩年,他就撒手人寰了。
1977年10月19日,田烈因病去世,享年66歲。
田烈是憑借他的演技而贏得我們尊重的好演員。
他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為抗戰做出過貢獻。
成為長影廠演員后,又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電影事業,憑借真心真情,在銀幕上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生動、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但他卻只活到66歲。
而且從1966年起,有十幾年的時間,他就沒有機會再拍戲了。
這對于一位愛戲如命的好演員來說,怎不令人感到遺憾呢?
親愛的朋友們,以后,當我們再次說到“劇拋臉”這個名詞的時候,大家會不會想到田烈這位演員呢?
我覺得他就是那種,你不看演員表,都反應不過來:哎呦,原來那些相貌各異的角色,都是由他一個人所扮演的???
好吧,考驗大家的時候到了,如果讓我們每人說一個田烈的代表角色,大家會覺得是哪一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