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消息,美國發起關稅戰后,印度一系列動作使中印關系再生變數。印方嘴上說著改善關系,實際卻在背后“捅刀”,中方不得不防。
印度一直沒放下對中國的“小心思”。莫迪嘴上多次強調中印關系重要,說要靠對話解決問題,兩國高層也有過不少互動,邊境事務磋商會議也開了不少,兩國防長還在東盟防長擴大會期間會談,說要推動邊境局勢緩和。但轉頭就變了樣,到現在都沒真正放松兩國人文和經貿限制。
去年1月說要恢復中印直航,結果到現在也沒動靜。印政府首席經濟顧問之前還說要加大中國投資推動出口,轉眼就改口,說不會很快解除對中資的限制令。2025年2月,印度國防部還以“有中國進口零件”為由,取消400架無人機訂單。印方還各種使絆子,拒發簽證、阻礙中企高管入印,想把在印中企“印度化” 。
印度工廠(資料圖)
美國挑起關稅戰,印度興奮得不行,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印度商務和工業部長戈亞爾公開指責中國,說中國加入世貿是全球貿易危機根源,還夸特朗普關稅政策好,說這是印度促進外貿的“絕佳機會”。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也跟著起哄,說“中國傾銷”在印度引發憤怒。
印度各部門也沒閑著,標準局針對汽車零部件等放寬質量控制令,卻對中國產品保持最嚴質控;面對美國對印鋼鋁產品關稅,只保留“程序性”磋商,不敢得罪美國;貿易救濟總局還可能要對中國展開反傾銷調查。莫迪政府一門心思要和美國達成貿易協議,想借此孤立中國。
印度這么做,就是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美國的力量。印度國內有兩派觀點,樂觀派覺得印度對美出口部分沒受影響,中國承壓就會找印度合作,印度靠向美國就能成為關稅戰大贏家;悲觀派覺得關稅戰會終結經濟全球化,印度會和中國一樣受罰,想靠譴責中國從美國那撈好處。但不管哪派,都沒看清現實。
就算中國市場份額被迫讓出,制造業更強的越南、馬來西亞,和美國關系更近的加拿大、墨西哥,貿易條件可能都比印度好。一旦美國經濟出問題,印度的IT服務等支柱產業肯定首當其沖。而且全球市場動蕩時,外資最先逃離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印度還得承受資本外流壓力。中國產品進不了美國市場轉向印度,加上全球需求萎縮,印度企業利潤空間也會被嚴重擠壓。
印度工廠(資料圖)
其實這不是印度第一次干這種“撿芝麻丟西瓜”的事。21世紀初,中國低端制造業向外轉移,印度專注服務業,白白錯過機會;中美博弈加上新冠疫情,跨國企業尋求“中國+1”,印度又因為限制中資、打壓中企,把機會拱手讓人。現在特朗普再揮關稅大棒,印度還是老樣子。印度國內“唱衰中國”成了“政治正確”,只要美國一有動作,印度就跟著針對中國,根本不管和中國合作能帶來多少好處。
而且印度自身問題一大堆,勞動力多卻用不好,經濟要素扭曲嚴重。莫迪之前搞的用工、用地、農業改革,效果都不咋地,現在第三任期靠聯合政府執政,改革更難推進。周邊國家的供應鏈網絡發展得越來越快,孟加拉國搞服裝,越南做消費電子產品,印尼負責電池和精煉產品,馬來西亞在汽車、芯片服務等領域發力,中國還和越南簽了產供鏈合作諒解備忘錄,未來可能和更多周邊國家合作,印度面臨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
莫迪和特朗普(資料圖)
對中國企業來說,在印度發展簡直是“步步驚心”。之前小米、vivo等中企在印度的遭遇就是前車之鑒。印度法律程序又臭又長,條文還能隨意改動,追溯期長達幾十年。現在義烏小商品市場和印度商家交易都改成現款結付,就怕出問題。中國企業在印度最好就是做“短平快”的生意,賺了錢就走,別想著長期大規模投資。
印度在中美關稅戰中對中國“趁火打劫”,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中印關系,也不利于印度自身發展。中方必須對印度的反復無常做好最壞打算,在經貿、外交、邊境等各方面早做謀劃。同時,中國也要繼續加強和其他國家的合作,完善自身產業鏈,提升國際競爭力,不管印度怎么折騰,都能從容應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