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總理莫迪在印巴沖突爆發的6天后,首次進行公開表態,將停火稱為“暫停”而非“終止”,暗示著其未來可能重啟軍事行動的態度,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與此同時,據中國衛星圖像就印巴沖突中,所揭示的巴基斯坦軍事基地遭導彈襲擊的破壞痕跡細節,不僅進一步印證雙方沖突的激烈程度,更是印證了雙方之間皆有損失的現狀。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印巴雙方領導人推遲了原定于5月12日中午的電話會談,推遲到晚上進行。雙方達成協議停火后,印控什米爾地區以及其他地區,也經歷了幾天以來第一個安靜的夜晚,沒有什么事件發生。
難道印巴雙方就此真的全面停火了嗎?不見得,因為有個更壞的消息傳來,中國衛星拍下了空襲畫面,有一大片油田上冒起了熊熊濃煙,很顯然戰爭給印巴雙方都帶來了經濟損失。
印巴空戰后,時隔6天,一直保持沉默的莫迪突然強硬表態,一方面表示不會對恐怖分子手軟,另一方面又把對巴基斯坦的軍事行動定義為“暫停”,而非“終止”。此言一出,瞬間引發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難道說已經簽訂停火協議的印巴雙方,接下來還要打?
說實話,這場急匆匆的“停火”,怎么看都像是雙方在特定局面下的緩兵之計。畢竟,從四月二十二號克什米爾那場恐怖襲擊引爆沖突以來,印度的算盤就沒打響過。
新德里一開始氣勢洶洶,指責伊斯蘭堡在背后搗鬼,想著給巴基斯坦點顏色看看。誰曾想,幾輪真刀真槍干下來,印度軍隊不僅沒占到便宜,反倒顯得有些吃力,國內老百姓的情緒也從一開始的打了雞血,慢慢變得有點兒泄氣。
更深層的原因,恐怕還是印度自家后院起了火。2025年頭一季度,通貨膨脹率飆到9.7%,盧比跌得找不著北,老百姓對政府的不滿一天比一天多。
這時候喊“暫停”,一來能堵住國際社會說它“窮兵黷武”的嘴,二來也能騰出手去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貸款,好吸引點外資回來救急。莫迪政府大選后支持率有點滑坡,擺出個“保留報復權利”的強硬姿態,也能順道煽乎煽乎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穩固基本盤。
軍事上,印度有些寶貝疙瘩,比如“陣風”戰斗機的雷達,據說被對方的電子干擾給弄壞了,得修。高強度打了一陣,精確制導彈藥也消耗了不少,正好趁停火趕緊補充庫存。
巴基斯坦在軍事上打出了連自己都有些意外的硬氣,國內士氣高漲,有些高官甚至放出話來:“我們現在有實力了,印度不是打不破的金剛!”但這股子硬氣背后,經濟底子薄的短板也是明擺著的。長期、大規模地跟印度這么耗下去,錢袋子可受不了。
所以在戰場上占了點上風后,借著外頭有人勸和,趕緊停火,見好就收,鞏固一下戰果,這無疑是腦子清醒的選擇。其實,雙方都有個沒明說的默契:誰都不想把這事兒鬧到全面開戰的地步,畢竟,那對誰都沒好處。中國的商業衛星可沒閑著,拍下的照片清清楚楚,大片油田上空濃煙滾滾,戰爭對經濟的破壞,一目了然。
停火協議生效前的最后幾個鐘頭,往往才是最火爆的時候,印巴這次也不例外。就在停火鐘聲敲響前,印度對著巴基斯坦至少三個空軍基地就是一頓猛揍。從衛星照片上看,巴基斯坦的預警機坪、“梟龍”戰斗機的機庫都挨了炸,甚至能看到一架“薩博-2000”預警機的殘骸。更讓巴方肉疼的是,這次空襲讓他們損失了好幾名飛行員,里頭還有一個是“梟龍”戰斗機中隊的中隊長。
這梁子,算是結下了,未來的復仇,恐怕只是時間問題。據說,印度這次用了“布拉莫斯”巡航導彈,還玩了個“冷發射”——導彈先彈出去再點火,就是為了躲開巴基斯坦的雷達,提高突防成功率。
巴基斯坦也不是吃素的,挨了打立馬就還以顏色。有消息說,巴方直接轟炸了印度首都的目標,還炸死了一名印度官員。這官員是誰,雙方都捂著沒說,印度可能是怕影響軍心民心,巴基斯坦則可能是為了保密。
不光如此,巴基斯坦還對著印度的電網下了手,一度搞得印度部分地區停了電。這種直接打擊民生設施的搞法,既是報復,也是一種警告。
空中的技術較量更是精彩,巴基斯坦空軍的殲-10CE戰斗機,靠著先進的電子戰系統,成功干擾了印度蘇-30MKI的雷達。而巴基斯坦“梟龍”Block3型戰斗機掛載的“霹靂-15”遠程空空導彈,據稱在兩百公里開外就把印度的“陣風”給“打”了下來。地面上,巴基斯坦部署的“紅旗-9P”防空導彈也不是擺設,據說攔下了九成來襲的印度巡航導彈。
就連海上,印度海軍原想派“維克蘭特”號航母編隊去封鎖巴基斯坦的海岸線,結果巴基斯坦的CM-400AGK超音速反艦導彈往那一擺,印度航母只好乖乖后撤了幾百公里。這場“航母躲貓貓”,也讓印度的“區域控制”夢碰了一鼻子灰。
克什米爾這塊地到底歸誰,這個吵了七十多年的老問題,一直是印巴沖突解不開的死疙瘩。兩邊都把這片土地看成自家身上掉下來的肉,誰也不肯松口。眼前這場沖突,就是克什米爾印度控制區的一場恐怖襲擊給點燃的。
除了地盤,水也是個大問題。印度在上游,以前就干過掐斷水源來要挾巴基斯坦的事,害得巴基斯坦農業損失慘重。這次停火期間,新德里又放出風聲,說可能要再搞“水制裁”。把老百姓的活命水當武器,這無疑是火上澆油。
更讓人睡不著覺的是,印巴兩家手里都有核武器,加起來超過三百枚。常規沖突一旦失控升級,誰敢保證不會碰了核按鈕,到時候釀成大禍,后悔都來不及。聯合國的數據早就顯示,2024年,印巴之間的核危機響應等級就已經提到了“黃色預警”。
在常規軍力上,兩邊的軍備競賽也從來沒停過。巴基斯坦靠著從中國引進的四代半戰斗機和配套家伙什兒,鉚足了勁兒要搞“超視距打擊”。印度則在低空突防、無人機集群這些領域砸下血本。
這場“矛與盾”的較量,正把南亞次大陸推向一個危險的境地——軍費開支占GDP的比重,兩邊都快突破4%了,這可都是本該拿來改善民生的錢啊。
那么,這紙面上的停火背后,南亞未來的十二天,真能風平浪靜嗎?莫迪那句“暫停”,聽著更像是個倒計時。印度那邊估摸著,受損的“陣風”戰斗機雷達修好,彈藥補給到位,怎么著也得十二天左右。
巧的是,五月二十五號前后,正好是印度教的重要節日“濕婆神之夜”。對急著凝聚民心、重塑強硬形象的莫迪政府來說,這可不就是個動員的好時機?到時候,來一場“象征性”的攻擊,既能顯示印度的決心,也能在國內撈足政治分。
只是,巴基斯坦的防衛體系,也早就不是吳下阿蒙了。通過跟中國的“背靠背”支援,巴基斯坦已經建起了一套覆蓋更廣、反應更快的預警網,還有多層次的防空陣地和更靈活的導彈部署。這意味著,就算印度再搞突然襲擊,能占到的便宜也大大縮水了。
真要再打起來,雙方很可能就得陷入一場沒完沒了的“低烈度消耗戰”,一直耗到某一方的經濟或者政治先撐不住為止。克什米爾的孩子們,還在炮火的廢墟里扒拉著課本。而新德里和伊斯蘭堡的決策者們,似乎仍在核按鈕旁邊,冷靜地盤算著各自的“戰術收益”。
歷史這面鏡子,似乎總在關鍵時刻被蒙上灰塵。但愿那點兒被稱為“理性”的微弱光芒,還能照亮懸崖邊上,那最后的一小段路。
信息來源
《印巴達成停火,和平仍面臨考驗》——千龍網
《印巴開始互襲軍事目標,專家:風險增加,但仍待觀察》——澎湃新聞
《停火后,莫迪首次發表公開講話:將對未來任何“恐怖襲擊”作出強烈回應》——上觀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