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林業大學青年教師鄭海燕在Reviews of Geophysics發表題為“The Impacts of Erosion on the Carbon Cycle”的封面文章,系統綜述侵蝕對全球碳循環的影響機制。Reviews of Geophysics是地球科學領域頂尖期刊(Geochemistry & Geophysics分區排名1/101,IF=25.2),每年僅發表文章約20篇,這是北京林業大學首次在該期刊發文。
長期以來,大氣碳收支不平衡,即著名的碳失匯問題(Missing Carbon Sink),一直是全球碳循環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研究表明,碳失匯與全球侵蝕作用影響密切相關,因而全面梳理侵蝕作用下碳動態變化對于準確量化其通量和閉合全球碳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侵蝕可分物理侵蝕和化學侵蝕兩種類型,二者均會對陸地-大氣垂向碳交換產生重要影響。現階段,學術界對于水蝕引起的垂向碳通量量化結果存在較大爭議。同時,物理侵蝕還促進了化學侵蝕過程,這種促進作用可能使自然風化速率加快4倍以上。以往研究在量化侵蝕-碳通量時,鮮見同時考慮到物理和化學侵蝕過程。針對上述問題,論文從原位到異位、從橫向到垂向、從陸地到海洋等多個視角綜述了侵蝕作用下有機碳和無機碳動態變化以及影響因素,并提出了侵蝕作用下碳通量量化框架。
論文首先分析了侵蝕原位點(on-site)和異位點(off-site)碳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著重分析了河流中不同類型碳的主要陸源途徑,并針對水蝕和化學侵蝕分別提出了垂向碳通量量化框架。前者量化框架核心是通過實測數據剝離出水蝕-碳通量,并進一步改進量化方法,從侵蝕不同位置凈碳通量演變角度來量化水蝕-碳通量,為模型模擬提供思路和框架。風化-碳通量的量化方法主要包括風化動力學、溶解測量法、化學方程式(質量守恒原理)、模型模擬。最后,論文就準確量化侵蝕-碳通量提出了一些關鍵挑戰和未來的研究方向,并強烈建議在評估侵蝕對全球碳循環影響時須綜合考慮物理和化學侵蝕作用。
北京林業大學青年教師鄭海燕為論文第一作者,北京林業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繆馳遠教授為文章通訊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