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識產權報》(5月14日第4版)
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吳艷
編者按:地理標志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金鑰匙。5月11日,品牌提振消費暨地理標志品牌助力鄉村振興大會在浙江湖州德清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市、縣相關政府部門的代表亮相記者見面會,推介獨具特色的地理標志名品,分享以地理標志培育和發展為引擎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的寶貴經驗,謀劃地理標志賦能鄉村發展的新路徑。本版擷取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記者:地理標志是促進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貴市、縣在利用地理標志打造區域品牌,促進提質量、強產業、促能力等方面有哪些主要舉措?
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委副書記、市政府黨組書記、市長葉浩文:
多年來,福鼎堅持打造福鼎白茶地理標志產品金字招牌,目前品牌價值已達70多億元,實現了“一片葉子帶富一方百姓”的愿景。
一是堅持質量優先。福鼎從源頭抓起加強生態茶園建設,建立大數據溯源體系,為每一份福鼎白茶賦予獨一無二的“身份證”。
二是加強品牌保護。堅持實施“雙品牌”發展戰略,在“福鼎白茶”區域公共品牌的引領下,鼓勵企業打造自身品牌。實行嚴格品牌授權模式,對于已獲授權的企業進行定期檢查,一旦發現違規行為或者產品質量不達標等問題,立即進行動態調整。
三是強化宣傳推廣。福鼎通過舉辦開茶節、白茶交易大會、國際茶文化論壇等,擴大白茶影響力;積極推動跨界融合,舉辦“茶 BA”系列活動,推進茶旅融合。
下一步,福鼎將繼續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茶農受益”的思路,進一步打造“福鼎白茶”地理標志品牌,推動特色產業發展。
黑龍江省綏化市慶安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劉俊風:
慶安縣委、縣政府打出品牌建設組合拳,提升慶安大米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一是打造“一盤棋”組織推進體系。形成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鄉鎮部門合力抓、社會各界共同抓的“一盤棋”組織推進體系,奠定了良好組織基礎。
二是打造標準化質量監管體系。在培育優良品種上,培育審定80個優質品種;在種植標準上,推廣標準化、智能化種植模式;在品牌保護上,各部門聯合打擊假冒偽劣行為,避免商標被侵權濫用。
三是打造鏈條式產業發展體系,突出全產業鏈開發和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念。在企業培育端、技術創新端、市場銷售端、文旅融合端均采取了一系列創新性舉措,取得豐碩成果。
四是打造全方位品牌宣傳體系。聘請專家團隊設計慶安大米品牌,使品牌建設有章可循。積極參與各類展會等,走出了一條政府“搭臺”、企業受益的推介之路。
記者:近年來,貴市、縣在推進地理標志產品規范化和標準化發展,確保地理標志產品獨特品質和地域特色方面,有哪些亮點工作?
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李軍:
多年來,寧夏著力打造“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地理標志品牌,從4個方面推進賀蘭山東麓葡萄酒規范化和標準化發展。
一是建立質量控制技術規范。堅持“酒莊酒產區”發展模式,出臺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頒布葡萄酒產區保護條例、實行酒莊列級管理制度,每一瓶酒都遵循嚴格的生產標準。
二是完善生產銷售標準體系。賀蘭山東麓產區匯聚了60余位國際釀酒師,將橡木桶的醇厚與東方風土的靈性相互交融,推動本土酵母產業化、智能化釀造等創新項目落地。
三是品種資源保護與創新。截至目前,賀蘭山東麓產區已累計引進各類釀酒葡萄品種210多個,建成釀酒葡萄種質資源圃和品種園9個。
四是品牌價值塑造與傳播。通過舉辦各類葡萄酒大賽、推介會、文化旅游活動等,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利用新媒體平臺和數字化手段,進行品牌推廣和市場宣傳。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楊永剛:
在打造“漾濞核桃”地理標志品牌方面,漾濞縣著力開展了4個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制度建設。制定《漾濞縣核桃產業發展條例》,出臺《漾濞泡核桃豐產栽培技術規程》等技術規范,標準化開展種植、撫育、采收、加工、分級,確保核桃種植基地品質。
二是強化品牌保護。實施《漾濞核桃區域公用品牌戰略規劃》,推廣使用“漾濞核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建立產品品牌目錄,加強漾濞核桃品牌保護和推廣,提高漾濞核桃辨識度、美譽度、知名度。
三是加強種植科學管護。成立10家核桃專業管護公司,建立健全核桃撫育管理專業技術隊伍和服務推廣,通過托管等管理模式,實現核桃基地組織化、規模化、專業化。
四是強化綠色發展。鼓勵經營主體開展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名特優新、生態原產地產品等認證,目前漾濞縣有107萬畝核桃基地,完成有機基地認證60萬畝。
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委常委、副縣長李壽孫:
廣昌縣主要開展了4個方面工作,以推進地理標志產品廣昌白蓮規范化、標準化發展。
一是構建標準體系。先后制訂《地理標志產品 廣昌白蓮》國家標準、《廣昌白蓮》等江西省級地方標準,以及《江西綠色生態 廣昌白蓮》團體標準等各類標準10余個,全縣白蓮嚴格按照標準執行。
二是強化科技支撐。成立了白蓮研究機構,成功培育了“太空蓮”系列品種,大幅提高了白蓮單產。此外,還研究并完善熟化了一套廣昌白蓮高產栽培技術措施,推動白蓮綠色標準化栽培。
三是推進基地建設。鼓勵引導經營主體開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發展訂單農業、精品農業。在創建11萬畝綠色食品標準化原料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在全縣11個鄉鎮各建設1個綠色有機白蓮數字化生產基地。2024年,廣昌縣成功創建一批白蓮直采基地。
四是加強執法監督。堅持日常監管與專項整治相結合,加大白蓮產品質量監督執法力度。開展白蓮運銷流通領域“你拍我查”專項行動和網絡維權打假專項行動,與各大電商平臺共同打擊網絡售假、冒牌等違法行為。
云南省昭通市天麻特產局局長梅春:
近年來,昭通市堅持以品質為核心、以品牌為重點、以精深加工為突破,嚴格規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使用,確保了昭通天麻的品質。
一是在標準上下功夫。要有品質,首先要有標準,昭通市制定了昭通天麻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等,建立起了一套標準體系。在種植、加工等方面,昭通天麻嚴格按照標準規范執行。
二是嚴格執行地理標志產品相關規范。對種子來源進行認真調查,確認種源。對產品進行嚴格抽檢,只有在產品達到相關標準后,才能使用昭通天麻地理標志標識。
三是確保種源。凡使用昭通天麻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的用標企業和合作社,都要使用通過大田試驗的品質和產量俱佳的新品種。
四是采用溯源體系。從種源、天麻麻種開始到粗加工、精細加工,再到銷售,全過程追溯,確保昭通天麻的原生態、無污染和道地性。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安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陳遠昭:
融安縣以標準化為抓手,從4個方面守護融安金桔的獨特品質。
一是構建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攜手科研院所等搭建融安金桔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包含204項標準。自主制定種質資源保護、種植技術、產品質量等42項金桔相關標準。
二是建立完善品牌管理機制。出臺《融安縣“融安金桔”地理標志使用管理辦法》等,不斷加強融安金桔地理標志保護。以入選國家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融安金桔品牌價值提升工程為契機,融安推動地理標志高效運用。
三是建設高標準示范基地。建成3個自治區四星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打造“百村萬畝”標準化種植示范帶,2024年標準化種植面積達18.6萬畝,占總種植面積86%。
四是全過程智慧管理。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的智慧管理體系,實現溫濕度精準調控、病蟲害智能預警,推動融安金桔產業的全鏈條數字化升級。構建融安金桔產業區塊鏈溯源平臺,實現從種植端到消費端全鏈條“一物一碼”全程追溯。
記者:在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地理標志產品影響力方面,貴市、縣采取了哪些創新舉措?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楊榮:
固原堅持規劃引領,深入實施“三品一標”行動,加快建設“六盤山冷涼蔬菜”區域公用品牌。
一是優化布局,做好品種培優。采取突出主導、多元互補、訂單種植、錯季銷售等措施,抓住品種這個關鍵,優化種植結構,培育了固原甘藍等5個主要品種,重點打造各縣區標準化基地,推廣新品種。
二是創新支撐,做好品質提升。堅持政研企校合作,加強種植技術、良種繁育創新以及種植基礎設施提升,全面提升冷涼蔬菜的科學種植水平。大力引進推廣有機肥等,確保蔬菜健康、安全、天然。
三是借勢發力,做好品牌營銷。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載體,精心策劃品牌營銷活動,大力推介當地農特產品。
四是集約經營,做好標準化生產。推行“公司+合作社+村集體組織+農戶+基地”模式,引進龍頭企業帶動培育冷涼蔬菜合作社300多個,建成規模化冷涼蔬菜種植基地130余個。
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政協副主席、農業農村局局長施停:
紅安苕是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為提升紅安苕影響力,紅安縣在多方面創新舉措、務實推進。
在政策扶持方面,制定紅安苕產業發展方案、品牌建設規劃,每年安排300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支持品種改良、規模生產、營銷推廣和品牌創建。
在品牌推廣方面,以“將軍故里、紅苕飄香”為品牌內核,打造“紅安苕”區域公用品牌+企業產品品牌矩陣。舉辦紅安苕文化節、農民豐收節等活動,擴大紅安苕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
在市場宣傳方面,建設紅安苕農產品交易中心、地理標志優品館,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在北京、武漢等大中城市建設“紅安苕館”直銷店50余家。加強與主流媒體、電商平臺合作,加強宣傳推廣和媒體營銷,拓展銷售渠道。
下一步,紅安縣將進一步加強品牌建設,嚴格質量管控,持續擦亮紅安苕品牌,全力發展以紅安苕為主的強縣富民產業,助力老區振興發展。
記者:貴縣在利用地理標志促進特色產業發展方面有哪些優勢,還面臨哪些挑戰?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寧縣枸杞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李鵬:
中寧枸杞產業擁有健全的政策保障優勢、優越的道地資源優勢、領先的科技研發實力、豐富的產品業態優勢。中寧縣堅持創新驅動,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中寧枸杞創新研究院,設置實驗室17個,鼓勵企業建成技術創新中心6個;鼓勵縣域內124家枸杞精深加工企業創新推出枸杞口紅、巧克力、面膜等10大類精深加工產品120余種,先后獲得專利80余件,成果轉化推出新產品20余種。
但目前中寧枸杞產業發展還面臨一些挑戰,主要是各經營主體與農戶間利益聯結機制較為單一、產業集群度經營成效不夠顯著、農機農藝融合程度不高。未來,中寧縣將以高質量發展為根本遵循、以新質生產力為驅動、以鄉村振興為依托、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全產業鏈建設為抓手,推動枸杞從“土特產”向“健康經濟新引擎”躍遷。
云南省昭通市鹽津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呂秋奎:
鹽津烏骨雞具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以“藥膳同源、骨肉皆香”聞名,是鹽津百姓增收的“金鳳凰”。多年來,鹽津縣堅持“五個從嚴”,在種源選育、生態養殖、標準制定、品牌授權、溯源管理上從嚴把控,確保了鹽津烏骨雞的品質和品控。
但是,“鹽津烏骨雞”在地理標志品牌打造方面,面臨品牌保護難題。隨著鹽津烏骨雞知名度不斷加大,很多冒充鹽津烏骨雞的產品在市場上出現,尤其是線上渠道,假冒鹽津烏骨雞較多,打擊侵權假冒問題較難。另外,在成本價格控制、品牌影響力上也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下一步,鹽津縣將著力實現“四個提升”,包括提升溯源體系、提升養殖效率、提升宣傳力度、提升精深加工的能力,為鹽津烏骨雞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記者:在打造地理標志品牌方面,您認為推動品牌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能否分享一些心得體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委副書記蘇歷:
在打造地理標志品牌的過程中,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于將地域特色轉化為不可替代的品牌價值,并通過“品質+文化+科技”三位一體的策略,構建起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價值閉環。
一是品質標準化:從“自然稟賦”到“信任資產”。靈山香雞的“五統一”養殖模式和靈山荔枝的《地理標志質量技術要求》,將“土特產”升級為工業化標準產品。
二是文化賦能:從“農產品”到“文化符號”。挖掘千年古荔樹的歷史故事,打造“一樹三十荔”古樹探秘IP,賦予荔枝“活文物”的文化厚度。
三是科技驅動:從“靠天吃飯”到“智慧農業”。研發荔枝產業“光驅避”技術調控花期,利用智能蟲情監測系統減少農藥使用,實現產量波動降低30%。
“地域即 IP”,要將自然與文化資源轉化為品牌資產。“科技即信任”,要用數據與可視化破除農產品信息不對稱,比如荔枝種植通過“未來果園”數字化系統,實時直播果園溫濕度、光照強度,并生成每批果品“氣候履歷”。這種“看得見的品質”使產品溢價能力大大提高。
海南省五指山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黃業偉:
在打造“五指山紅茶”地理標志品牌的過程中,我認為3個因素非常關鍵。
最關鍵的一個因素是差異化。包括品質差異、品種差異、文化差異以及生態環境差異,這些差異共同塑造了五指山紅茶的獨特性。
第二個關鍵因素是溯源。目前,五指山紅茶已貼了地理標志標識,通過五指山紅茶大數據溯源系統,可以追溯產品來源。溯源系統的建立,確保了地理標志產品的原料真實,確實為當地所產的無農藥、無化肥的五指山紅茶。
第三個關鍵因素是生態化。五指山堅持綠色發展,在茶區水滿鄉探索“五零五全”綠色發展模式。“五零”即零化肥、零農藥、零激素、零地膜、零除草劑,“五全”即全域、全民、全產業、全要素、全過程。通過“五零五全”,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委副書記、縣長楊緒春:
鎮雄縣在打造地理標志品牌過程中,主要有3個方面經驗。
一是要有特色。鎮雄縣這些年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態。鎮雄縣是赤水河的源頭,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二批最美河湖優秀案例。目前,鎮雄縣正在創建“兩山”理論創新實踐基地,主要就是打造生態。鎮雄產品最大的“標簽”就是有機、生態。
第二個是品質。鎮雄縣的“山珍”,不管是竹筍、辣椒,還是魔芋,都是大山里面有機的、原生態的。竹筍的氨基酸含量和辣椒的維生素含量都比較高,營養價值高。
第三個是味道。這里指人文的味道。鎮雄縣人多地少,赤水河從這里發源。幾千年以來,鎮雄縣人民形成了勤勞、勇敢、務實、誠信的品質。所以,鎮雄的味道,就是誠信的味道、純正的味道、真實的味道。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校對/何淑倩格 編輯/馬思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