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9日,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健全教育國際戰略合作體系,推動各級各類教育找準國際交流合作的方位和職責,提升全球教育治理能力,促進更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這意味著我國教育將更加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提高教育質量和國際影響力。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共建國家日益重視加強與中國的教育合作交流,推動雙方跨文化人才的聯合培養,以謀求共榮共生的世界教育體系。摩爾多瓦共和國(Republic of Moldova,簡稱“摩爾多瓦”)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一,位于東南歐北部,于1992年1月與中國建交。30多年來,中摩兩國在政策制定、語言教學、教育科研等領域不斷開拓教育交流形式,充分展現了兩國對文明交流互鑒與人才培養的重視,為兩國友好關系的延續與深入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中摩雙方可進一步擴大教育合作規模,加深文化交流。
摩爾多瓦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全面“提速”
摩爾多瓦十分重視與他國之間的教育合作。20世紀90年代末,該國正式使用歐洲學分互認體系,積極推動教育國際交流合作。進入21世紀,摩爾多瓦高等教育發展步伐加快。2005年5月,摩爾多瓦正式加入博洛尼亞進程,與歐洲高等教育體制接軌。2014年6月,摩爾多瓦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協議,推動本國高等教育發展向歐盟高等教育水平看齊。在世界銀行的支持下,摩爾多瓦正在建立校園網絡,并通過伊拉斯謨+計劃(Erasmus+)支持本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
1992年11月,中國與摩爾多瓦締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摩爾多瓦共和國政府文化合作協定》,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兩國的有關機構在文化、教育、社會科學、衛生、體育、出版、新聞、廣播、電視和電影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200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摩爾多瓦共和國關于在21世紀繼續加強全面合作的聯合聲明》發布,表明雙方在教育等領域合作的堅定態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摩雙方在教育文化領域的合作得到進一步“提速”。2014年4月14日,中國與摩爾多瓦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摩爾多瓦共和國教育部教育合作協議》,將相互提供獎學金的名額從10人增至20人。2018年7月3日,兩國進一步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摩爾多瓦共和國教育文化與研究部關于相互承認高等教育文憑、學歷和學位的協議》,推動了中摩雙方高等教育學分互認機制的建立,進一步促進了兩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
當前,中摩高校合作項目主要聚焦學生交流、科研合作、師資培養等方面。
學生交流是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促進雙方文化交流與理解,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學生國際視野與競爭力。兩國政府均制定了獎學金制度,如中國政府獎學金的國別雙邊項目、摩爾多瓦互換獎學金項目,通過減輕學生出國留學的經濟壓力來促進學生流動。同時,高校也積極為兩國留學生提供支持。例如,北京大學仍在招收摩爾多瓦來華留學生,并通過北京大學外國留學生獎學金為其提供全額或部分資助,涵蓋學費、生活費和醫療保險費等;摩爾多瓦國立大學也面向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及黑龍江省有關高校選拔通過的中方留學生提供獎學金全覆蓋支持。通過體驗在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教育環境中學習生活的方式,不僅能促進兩國青年理解互信、增進友誼,還能滿足“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兩國對跨文化人才的需求。
科研合作是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作為歐洲內陸國家,傳統農業是摩爾多瓦國民經濟的基礎,其國土面積的80%是黑土高產田,適宜農作物生長,盛產葡萄、食糖和食油等。此外,該國擁有發達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業,其葡萄種植面積高達12.2萬公頃,每年葡萄酒產量約為60萬噸,其中85%用于出口,該國也因其優質的葡萄酒聞名于世。隨著中摩兩國在農業領域探索優勢互補,雙方率先在葡萄酒方面開展高等教育交流與科研合作,助力人才培養。例如,2023年4月3日,中國農業大學與摩爾多瓦技術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聚焦農業科技與教育資源共享,合作提升雙方在農業領域的教學和科研水平,深化葡萄酒領域的強強合作,攜手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除農業領域外,中國與摩爾多瓦高校也在醫學領域積極探索科研合作。例如,2023年4月26日,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與摩爾多瓦國立醫藥大學合作協議正式簽署。此次合作協議的簽署,不僅打破了兩國教育科研合作與醫療服務的壁壘,而且為后續聯合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口腔醫學人才注入新動力。
師資培養是推動教育質量提高和教學模式創新的關鍵動力。摩爾多瓦一直積極探索與各國和聯盟組織在教師領域的交流合作。例如,1990年歐盟發起“TEMPUS計劃”,通過為教師、教育行政管理人員等提供個人資助金、開展聯合項目、開發新課程、試驗新教學計劃、開展聯合教學培訓行動、提供教師進修和短期培訓等方式,大大促進了摩爾多瓦等東歐國家的高等教育改革。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動下,中國與摩爾多瓦的師資合作不斷加強。例如,2023年11月,內蒙古農業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趙君教授和生命科學學院李國婧教授帶領的向日葵團隊前往摩爾多瓦,與摩爾多瓦國立大學Maria Duca院士團隊就向日葵列當防控技術進行學術交流,提高了兩校教師團隊的學術能力。2025年3月,摩爾多瓦歐洲政治和經濟研究大學校長阿沃尼克·喬治、大學聯盟創始人阿沃尼克·亞歷山大等到訪哈爾濱商業大學和哈爾濱理工大學,分享教育領域的成功經驗,探討學校間未來教師互訪、聯合科研合作的可能性,以期提升中摩雙方高校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推動校際交流合作邁上新臺階。
語言互通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提供基礎支持
2024年11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致2024世界中文大會的賀信中指出,“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的工具、傳承文明的載體、增進理解的橋梁”。語言作為國家的根基,承載著文化傳播和教育傳承的重要使命。語言互通是開展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基礎性支撐和關鍵紐帶,而語言教學是夯實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
隨著摩爾多瓦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該國中文教育發展進入新階段。孔子學院作為文化交流的紐帶,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民眾學習中文提供了重要平臺,也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營造了良好的國際氛圍。
為促進中摩兩國對雙方文化的深入理解,2009年,西北師范大學與摩爾多瓦自由國際大學合辦的孔子學院正式掛牌成立,這也是我國在摩爾多瓦落戶的第一所孔子學院,為當地民眾提供了學習中文的機會。摩爾多瓦自由國際大學孔子學院針對不同年齡段和需求的學生設計定制了個性化課程,并以《新實用漢語課本》等作為主要教材,幫助學生從最基礎的拼音、詞匯、語法學起,逐步提升學生的中文水平,在加強兩國人民友好交流的同時夯實語言基礎。
此外,摩爾多瓦的官方語言是羅馬尼亞語。中摩建交30多年來,隨著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對羅馬尼亞語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當前,中國已有多所高校開設了羅馬尼亞語專業,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和西安外國語大學等。同時,為加強中摩兩國在羅馬尼亞語教學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中國駐摩爾多瓦使館于2022年8月25日舉辦了首屆“中摩羅馬尼亞語教學的發展現狀和合作愿景”研討會,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摩爾多瓦國立大學、摩爾多瓦國家科學院等兩國10余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20多位專家學者以在線方式參會,圍繞中摩兩國高校羅馬尼亞語學科建設、校際交流合作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就深化兩國語言教育合作提出了建議,為深化中摩傳統友好和促進雙邊務實合作奠定了更加堅實的才智基礎,進一步凸顯語言教學在高等教育合作中的重要地位。
中摩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面臨的挑戰與建議
摩爾多瓦是“一帶一路”中東歐方向的重要節點。近年來,中摩高等教育合作面臨一些新挑戰,阻礙了教育資源的配置優化,還可能對中國與中東歐整體合作網絡產生影響。因此,深入探究并解決這些困境,對推動兩國教育合作邁上新臺階至關重要。
首先,政策支持及落實力度有待提升。盡管中摩雙方已經建立教育合作領域的學歷學位認證和學分互認機制,但在實踐中,學生學習特殊專業或課程學分認定標準有待進一步細化,政策溝通有待進一步加強。
其次,教育合作規模仍有擴大空間。目前,僅有摩爾多瓦自由國際大學開設了1家孔子學院,中文教育資源與摩爾多瓦民眾學習中文的需求之間存在缺口。同時,中摩教育合作項目的資金主要依賴學校自籌和政府撥款,而社會資本及企業投入較少,資金不足進一步限制了合作規模的擴大。此外,兩國在學生交流互換方面的溝通與宣傳力度較小,同樣限制了學生交往規模的擴大。
再次,文化差異可能影響教育交流合作高質量發展。中國和摩爾多瓦在文化、教育體系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例如,中國注重全面性和系統性的知識傳授,摩爾多瓦傾向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來選擇學習的方向和內容,強調學生個人潛能的激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雙方師生需要通過相應措施克服文化理解障礙,以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最后,教育合作領域廣度與深度仍須拓展。一方面,當前中國與摩爾多瓦的教育合作主要圍繞語言、農業和醫學等領域展開,而在新興學科,如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等領域的合作較少。另一方面,針對摩爾多瓦急需的食品加工、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特殊技能型人才技能培養尚未啟動,同時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等模式推進較為緩慢,限制了就業崗位和機會的釋放。
因此,面對中摩兩國教育合作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與挑戰,筆者建議:
一是加強政策引領,優化機制建設??赏ㄟ^成立中摩聯合學科研究專家組,加強對雙方教育體制和學歷學位認證機制的研究,以細化特殊專業學分互認標準和學歷學位認證機制,保障兩國學歷學位認證和彈性學分轉換規則制定的科學合理。同時,借助政策推動雙方長期穩定的教育合作關系的形成。例如,簽署高等教育領域的長期發展協議,明確雙方合作目標、資源投比及解決爭議條款等;設立相應的教育管理機構,負責政策的監督和咨詢等服務。
二是構建多領域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為應對當前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摩高等教育合作應同步推進專業調整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當前,摩爾多瓦在道路、能源和通信方面的發展仍較為緩慢,因此基于兩國雙邊發展要求,可以推動國內企業入駐摩爾多瓦,促進中摩雙方產學研合作進程。例如,鼓勵中資企業與摩爾多瓦高校共建聯培實驗室,加強當地在新興產業與多學科交叉領域應用型人才培養以及職業教育發展。此外,還可積極推動建設中摩高等教育合作聯盟,促進兩國高校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的高等教育合作與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等,并通過與企業簽訂如摩爾多瓦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項目獲得企業投資等經費支持。
三是加大教育宣傳力度,推動教育交流。中摩兩國合作高校可共同建立雙向信息發布機制和平臺,發布招生、合作項目等信息,為師生提供及時便捷的信息服務,促進合作機會的發現與教育資源的精準對接。同時,兩國更多高校可基于各自教學與學科領域的優勢探索共建新的孔子學院,或利用網絡平臺共同開設線上孔子學院,打破地域限制,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吸引更多摩爾多瓦民眾學習中文,擴大語言教育覆蓋人群,夯實兩國人文交流基礎。此外,還可以通過組織開展各類教育交流活動,如教育展、學術研討會等,充分展現雙方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吸引更多學生、機構或企業等多元主體主動了解并參與教育合作項目。
四是推動跨文化交流與能力建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連接了眾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和地區,促進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也對跨文化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等教育應重視師生跨文化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培養,如開設相關課程介紹對方國家的傳統文化、教育背景等,幫助雙方了解不同的文化環境及教育體系,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同時,雙方教師也應學習和借鑒對方的教育教學方法,結合當地的文化及學生特點,創新融合教育教學方法,提升自身跨文化教學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另外,中摩高校還可定期組織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如文化體驗日、傳統節日交流活動等,以此增進雙方師生間的文化交流與互動,促進課堂教學的相互理解與包容。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中國與摩爾多瓦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前景廣闊。未來,雙方應繼續秉持平等互惠、合作共贏的原則,加強溝通與協作,不斷拓展高等教育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機制。通過政策支持、規模提升、文化交流及企業賦能等措施,為雙方高等教育合作提供持續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促進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為兩國友好關系和教育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同時,中摩高等教育合作也將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際教育合作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入發展。(作者王苑系上海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辦公室副主任、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生導師;裴慧系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社會保障專業碩士研究生)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5期)
作者:王苑 裴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