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就可以作為打擊標準,那么印度將比美國更有理由展開對巴基斯坦的軍事行動!”
這是在美國繞開聯合國安理會悍然發起伊拉克戰爭之時,印度外長辛哈給出的回應。
不同于美國拿出一管“洗衣粉”作為“憑證”,印度則是搬出了巴基斯坦核實驗與恐怖組織活動這些“實證”,來作為對巴基斯坦發動打擊的“依據”。
面對印度的強勢,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自然也做出了針鋒相對的回應,宣稱“如果印度真的采取了‘先發制人’的行動,那么巴基斯坦也將會全力回擊。”
看到自己的行為有可能引發印巴之間的沖突,頗為尷尬的美國只好再次讓鮑威爾出來澄清,說明“印巴問題與伊拉克問題沒有可比性,軍事手段并不會起到作用。”
而美國之所以著急下場調停,除了被辛哈的發言戳中“肺管子”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擔心在伊拉克展開行動之時,印巴兩國的沖突會脫離自己的掌控。
沒人能想到,南亞次大陸上的風吹草動,卻總是能牽動大國的神經,遠隔千里的美國都無可避免,緊鄰印巴的中國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2025年4月22日,克什米爾印度控制區突發槍擊事件,隨后,印度便以“打擊恐怖分子營地”為由向巴基斯坦發動導彈襲擊。
劃破夜空的炮火一度照亮了尼魯姆河谷湍急的流水,就在導彈的尾焰中,中國工程師耗時十數年建造的尼魯姆·杰魯姆水電站遭到破壞。
中國最大的境外水電工程就此停擺,沿線的居民陷入了困境,而這也將中巴“一帶一路”經濟走廊籠罩進了深層的隱患之中……
沖突從未停歇
印巴之間的沖突源于1947年英國殖民統治結束后的分治,一紙“蒙巴頓方案”,留下了克什米爾地區歸屬權的“天坑”。
當最后一批英屬殖民官員完成撤離,對南亞次大陸垂涎已久的一眾大國,也開始將自己的勢力滲透到剛分裂出來的兩個國家中去。
新生的巴基斯坦將目光投向了華盛頓,1958年簽訂的巴美《共同防御援助協定》讓巴軍很快便用上了當時最先進的F-86佩刀戰斗機。
入局印度的蘇聯,則是在這里部署上了米格系列戰斗機的基地和產線,重工項目合作與軍事人員交流也陸續到來。
米格-15和F-86的空戰之爭,就像印巴之間沖突的縮影,兩國背后籠罩的陰影,更是透露出冷戰時期大國爭霸的徹骨寒意。
1970年,蘇聯與印度簽署的《印蘇和平友好條約》讓兩國形成準軍事同盟,而這也是大國公然插手南亞區域矛盾的開端。
如果說,1947年和1965年爆發的前兩次印巴交戰還只是兩國“小打小鬧”的局部沖突,那么1971年打響的第三次戰爭,就真的已經上升為了國際爭端。
印度利用東巴基斯坦發生的內亂,與蘇聯結盟,最終成功分裂孟加拉地區并扶植自治政府,巴基斯坦遭到肢解,印度也實現了南亞稱霸。
慘烈的結果,讓巴基斯坦徹底對印度失去了信任,而關系愈加惡化的代價就是,此后的二十年間,南亞被兩國變成了核武器的試驗場。
此后,南亞局勢越來越復雜......
中國“百億補貼”
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友誼始于20世紀50年代。尤其是1963年,中巴簽署的邊界協定,為兩國的雙邊友好關系奠定了基礎。
到1966年,中國出資援建了聯通中巴的喀喇昆侖公路,由于環境的惡劣與地勢的復雜,1200公里的公路竟讓近700人付出了生命。
這條凝聚兩國人民血汗的公路,見證了中國與巴基斯坦堅實的友誼。
進入21世紀,中巴關系進一步升級,尤其是在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后,兩國的關系更是提升為“鐵桿朋友”與“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一度斥資337億,促成了“中巴經濟走廊”這個旗艦項目的落地。
中巴經濟走廊從新疆喀什出發,一直到達巴基斯坦的出海口瓜達爾港,在這條走廊中,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協作無所不包,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更是對區域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對巴基斯坦而言,經濟走廊的建設帶動了電力、交通等關鍵領域的發展,不僅緩解了巴基斯坦長期存在的能源短缺問題,更是為沿線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就業機會。
尤其是瓜達爾港的開發,打開了一條前往霍爾木茲海峽的全新航道,在全球能源運輸命脈的爭奪中,這里將成為連接中東、中亞與南亞的另一條“黃金水道”。
雖然中國已經掏心掏肺地對巴基斯坦提供了全方位的幫扶,但這并不能改變巴基斯坦面臨的深層困境,因為巴鐵的內部也并不是“鐵板一塊”。
瓜達爾港所處的俾路支省,是積壓著百年族群矛盾的“火藥桶”。俾路支人與旁遮普族一直都存在資源分配爭端,經濟上的邊緣化更是催生出“俾路支解放陣線”這樣的分離主義武裝。
同時,阿富汗的恐怖主義也成為了籠罩在巴阿邊境地帶的“陰云”,塔利班在開伯爾-普什圖省的活動半徑一度延伸至距港口300公里的范圍,恐襲事件時有發生,人員傷亡不在少數。
而巴基斯坦薄弱的經濟基礎,更是難以支撐起瓜達爾港的戰略定位,鐵路、公路網絡的不健全導致每逢暴雨,運輸便要中斷,軌道與線路的老舊,更是讓公鐵路聯運都成問題。
可已經如此凄慘的巴鐵,甚至還要面臨外部壓力,印度的挑釁早已成為“家常便飯”,在“反恐戰爭”開始后,更多新的威脅也逐漸涌現……
南亞棋盤對決
不知為何,印度總是有著莫名其妙的“戰略憂慮”,試爆核武器時印度就曾提出過所謂的“中國威脅”,眼見中巴經濟走廊蒸蒸日上,印度也冒出了搞一條走廊的想法。
印度版的“瓜達爾港”選在了距巴基斯坦100公里的恰巴哈爾港,印度同樣不惜重金,先后砸出120億美元開發港口,同時還拿出250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升級。
在印度的構想中,恰巴哈爾港就是繞開巴基斯坦通往阿富汗和中亞的另一條貿易通道,并通過與伊朗的合作,進一步形成包圍巴基斯坦的“戰略走廊”。
而印度的這個想法又恰好與美國不謀而合。在發起反恐戰爭后,美國迫切需要在反恐重點區域布局軍事基地,因此一轉對印巴兩國的態度,從“限制”轉向“接觸”。
同時,美國還將“亞太戰略”擴充成“印太戰略”,在印度洋范圍內也開始實施系統性的遏制政策,通過支持“國際南北運輸走廊”,牽制中國的“一帶一路”。
2019年,美國更是向恰巴哈爾港投資5億美元進行擴建,并給予港口免除美國制裁的特殊待遇,刻意打造出與瓜達爾港的競爭態勢,將其作為制衡中巴經濟走廊的倚仗。
在美國的鼓動下,世界銀行搬出了《環境和社會框架》,以勞工權益為由,對巴基斯坦的建筑施工實施干預。
甚至就連“國際航運協會”也開始將瓜達爾港列為“戰爭風險區域”,導致進出港船舶的戰爭保險費用上漲,以此來影響瓜達爾港的商貿。
在這些手段的作用下,還真有不少國家相信了“全面戰爭將使所有經濟活動陷入停滯”的鬼話,為了避免被卷入區域沖突,投資者逐漸對瓜達爾港轉向了觀望的態度。
而印度更是頗為配合美國,公開反對經濟走廊經過克什米爾地區,并持續用低烈度的沖突制造不安定氛圍,來影響經濟走廊的建設。
在這樣的艱難局面中,中國并沒有就此放棄,反而用多管齊下的應對策略向世界展現出中國智慧:
一方面,中國不斷呼吁雙方通過對話來解決爭端,并同時保持與兩國的經貿關系往來。這種平衡是促成雙方對話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通過推進項目建設的“透明化”,中國不僅有效消除了國際社會對經濟走廊的誤解,更是爭取到廣泛的支持,分散了投資風險。
同時,面對美國的圍堵,中國選擇將棋盤繼續擴大,上海合作組織將伊朗吸納為正式成員,中伊土跨國鐵路的建設正是為恰巴哈爾港聯運打下的基礎……
當“發展問題”變成“安全問題”,沒人知道承載了百年戰火的印度半島何時才能迎來真正的和平。
但中國卻懷著“以商促和”的廣大格局,將經濟利益與安全關切巧妙融合,用“去地緣政治化”的嘗試,為各國的發展開辟出全新路徑。
或許只有當“戰略對抗”回歸“發展本質”,“發展問題”與“安全問題”,才能不再是所謂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冷戰后印巴安全關系研究》[M]劉紅良
[2]《中國經營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背景、意義和挑戰》[D]張音音
[3]《中巴經濟走廊項目恐怖主義安全風險評估研究》[D]付瑜菲
[4]《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面臨的安全風險及對策分析》[J]陳峴
[5]《伊朗恰巴哈爾港成投資“新寵”》[J]胥苗苗
[6]《印度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與應對實證研究——基于外交文檔的文本分析》[D]張麗
[7]《印度的“南進”政策與“國際南北運輸走廊”》[J]胡德坤、朱曉超
[8]《瓜達爾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地位與作用》[D]韋巧芳
[9]《俾路支分離主義對中巴經濟走廊的影響》[D]裴新迪
[10]《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對國際安全態勢的影響》[J]曾祥裕
[11]《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安全管理現狀與對策研究》[D]阿斯福
[12]《巴基斯坦安全形勢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影響》[J]李麗、蘇鑫
[13]《〈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對印太地區的戰略意義和經濟影響〉漢譯實踐報告》[D]王秀秀
[14]《“中巴經濟走廊”背景下中巴跨境合作需求及風險研究》[J]范毓婷、劉衛東、王世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