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 城 碉 樓
碉樓,鄉(xiāng)城人稱“畢”,是一種碉堡狀樓房。一般修建于大戶人家的樓房邊、村寨附近的要道、交通要隘、渡口、關卡、邊界等地。鄉(xiāng)城碉樓以土碉為主,石碉一座僅存在于水洼鄉(xiāng)那拉崗村,以前鄉(xiāng)城古碉頗多,由于地震、風化、老百姓修房等原因毀壞,現(xiàn)存的只分布于香巴拉鎮(zhèn)馬色村與色爾宮村,馬色村遺存3座,色爾宮村1座。
鄉(xiāng)城縣香巴拉鎮(zhèn)色爾宮村土碉
碉樓建筑最早是傳授建筑學的工具,凡村中男孩必須參與夯土、修建、砌石。一般古碉共有九層,每年修一層,修筑九年才能完成,通過建碉,一批男孩就變成了精通建筑技藝的工匠,關于鄉(xiāng)城古碉建筑時間說法頗多,有人認為是麗江木氏土司統(tǒng)治康南時期由納西族人修筑;來源于清代的文史資料記載:“萬歷年間,麗江土知府木氏寢強,日率磨些兵攻吐蕃地,吐蕃建碉樓而以御制”。古碉建設時間在青藏高原其實很早;《北史·附國傳》記載隋時位于川西高原的附國時曰:“無城柵,近川谷,傍山險。俗好復仇,故壘石為巢,以避其患,其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級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上方二三步,狀似浮圖。于下級開小門,從內上通,夜必關閉,以防賊盜。”這也符合藏民族五明普及說。另一種傳說是修建的碉樓相當于現(xiàn)今的宗教建筑的塔子,都是富豪人家所為,每修一層相當于修建一座佛塔,相當于迎接大藏經一卷。每隔一年或幾年筑一層,一層高約2米,逐年增高,總高約18—20米;碉墻的厚度為0.8—1.2米不等。傳說每修完一層,相當于舉行了一次隆重的宗教儀軌,與現(xiàn)今點千盞燈的含義相同。
鄉(xiāng)城縣水洼鄉(xiāng)那拉崗村的山上石碉
碉樓除用于傳授工巧明和具有超度亡靈的宗教意義外,也為祭祀天神而建,有宗教祭祀的功能,在佛教沒有進入青藏高原以前,雍仲本教傳播就有修建古碉鎮(zhèn)魔的習俗。后來碉樓逐漸演變成權力與財富符號,碉建得越多、越高、越美就能越象征強盛、財富、權力、智慧、多子以及團結。
當然碉樓軍事防御屬性曾經是吐蕃崩潰后地方豪強割據(jù)時代的主要標志,是一種時髦建筑,建在山脊的碉樓用于瞭望,建在村寨里的就是用來攻打和防御敵人,當?shù)赜行┐髴羧思易约杭依镆矔ǖ飿?, 戰(zhàn)爭來時就來發(fā)揮軍事作用,平時就可以當做儲藏室放置物品。
鄉(xiāng)城古碉為四角,因地取材是特點,除那崗村古碉石砌外,其它河谷地帶以土夯 干打壘為主,由于碉樓采用濕度適宜的普通泥土夯筑而成,堅固無比,加上鄉(xiāng)城干旱少雨的氣候,遂使鄉(xiāng)城古碉樓屹立幾百年而不倒,鄉(xiāng)城古碉樓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載《佛珠鑲綴的河谷——香巴拉鄉(xiāng)城·中國白藏房文化之鄉(xiāng)》)
本文內容系原創(chuàng)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鄉(xiāng)城縣地方志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