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媒體在報道印巴沖突時呈現出一種近乎狂歡的“勝利敘事”,不僅堅稱印軍在邊境沖突中“大勝”,更將矛頭指向中美,貶低中國導彈性能,嘲諷巴基斯坦的軍事能力。
從克什米爾沖突到巴黎奧運會,印度在現實挫敗與虛擬勝利之間構建的“認知屏障”,折射出印度社會對現實困境的回避,同時也正成為國際社會觀察其國家心態與戰略走向的重要窗口。
輿論場的“精神勝利法”
在持續發酵的印巴沖突背景下,印度部分媒體人展現出一種近乎矛盾的雙重敘事:一面將本國軍事實力捧至“世界第一”,一面對中美巴三國的軍事能力進行系統性貶低。
而這種看似荒誕的輿論操作,實則折射出印度社會在國家安全認知上的深層困境。
就比如在近日,印度知名媒體人帕爾基·夏爾瑪(被中國網友稱為“甲亢姐”)在節目中宣稱,印度空軍擊落巴基斯坦戰機,并攔截了中國制造的霹靂15導彈,甚至質疑中美媒體報道的真實性。
她宣稱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的JF-17與J-10C戰機在空戰中表現不佳,卻對巴基斯坦空軍用殲-10C擊落印度“陣風”戰機的公開戰績視而不見。
更荒謬的是,夏爾瑪將墜落在印度境內的霹靂-15導彈殘骸解讀為“啞火證據”,卻無視法國國防部已證實陣風戰機在沖突中受損的官方聲明。
加之印度媒體此次宣稱擊落戰機的依據僅為一則模糊夜視視頻,畫面中亮點難以辨認機型,根本稱不上是一種證據的體現。
甚至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與2019年印度宣稱擊落巴基斯坦F-16戰機卻遭美國核實數量無誤的鬧劇如出一轍,此次缺乏殘骸、飛行員信息等實質性證據,也再度引發國際社會對“口頭勝利”的懷疑。
更別提夏爾瑪的激進言論與印度軍方近年宣傳模式高度重合,每當實戰失利,便炮制“重大戰果”提振士氣。
就比如在2019年“擊落F-16”烏龍、2023年“斬首巴基斯坦指揮官”造假等案例,這樣的事例都使得國際媒體對印度的單邊聲明持警惕態度。
而印度這種“選擇性失明”背后,是印度媒體將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置于事實真相之上的生存策略。
在抹黑中國裝備的同時,夏爾瑪將美國對印度空軍的批評斥為“生意陰謀”,暗示F/A-18E/F與F-35推銷是華盛頓的“輿論陷阱”。
這種看似“左右逢源”的批判,本質上是印度對中美軍事技術代差的焦慮投射,夏爾瑪質疑中美媒體報道的真實性,實則暴露印度對客觀報道的防御心態。
相較之下,印度部分媒體將戰果渲染為“民族勝利”,與西方炒作“中國威脅論”形成微妙共振,前者服務于國內政治,后者則符合地緣博弈敘事。
貶低中美的戰略焦慮
同時印度軍方宣稱的“技術優勢”與其裝備現狀形成鮮明對比,盡管印度斥資引進“陣風”戰斗機等先進武器,但實際作戰中卻屢遭挫敗,巴基斯坦殲10C戰機在沖突中展現的體系化作戰能力,反襯出印度軍事現代化的碎片化缺陷。
更諷刺的是,印度媒體對巴鐵戰力的嘲諷,恰暴露其內心對對手的畏懼:若巴基斯坦真如所言“不堪一擊”,印度又何必耗費巨資升級軍備?
這種認知撕裂,本質是印度在無法正視自身短板時,通過貶低對手維持心理平衡。
當印度斥資24億美元采購36架“陣風”戰機卻未能在沖突中建立優勢時,通過輿論貶低對手的技術先進性,成為維護軍事投入正當性的重要手段。
與此同時,就連印度軍方退役中將拉尚卡爾公開表示,愿與中國交戰而非巴基斯坦,暗示后者“更擅長戰斗”,這種荒誕的邏輯實則將失敗合理化。
這種刻意抬高對手的論調,既是為印度空軍失利尋找遮羞布,更暗含分裂中巴戰略合作的險惡用心。
當印度無法在軍事層面壓制巴基斯坦時,通過輿論戰制造“巴鐵威脅論”,成為其地緣政治博弈的新工具。
更值得關注的是,印度媒體對國產裝備的盲目吹捧,從“阿卡什”導彈到“布拉莫斯”巡航導彈,皆被渲染為“世界一流”,而實際戰損數據與裝備依賴西方技術的現實卻被刻意掩蓋。
例如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維護的蘇30戰機墜毀率居高不下,國產“光輝”戰機雖宣稱競標勝出,實則連競標對手型號都混淆不清(如將L-15教練機誤認為梟龍戰機)。
用“外敵”消解內部矛盾
印度媒體的激進言論與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緊張密切相關,印度與巴基斯坦因克什米爾恐怖襲擊、水資源爭奪及軍事對峙陷入全面對抗,而印度媒體的激進言論成為這場危機的關鍵推手。
在民族主義情緒與地緣博弈的雙重作用下,印度主流媒體正通過極端化敘事加劇地區緊張,將一場局部沖突推向全球關注的核危機邊緣。
5月初,印度政府切斷杰納布河與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的供水,印度媒體迅速將這一“水資源武器化”舉措包裝為“民族生存之戰”。
《印度時報》頭條宣稱:“控制水源就是控制巴基斯坦的命脈”,社交媒體上“讓巴基斯坦渴死”的極端言論獲得百萬點贊,而這種輿論導向掩蓋了《印度河河水條約》的法律效力,將國際公認的共享資源轉化為單邊政治籌碼。
巴基斯坦農業部門警告,斷水可能導致旁遮普省60%農田枯竭,而印度媒體卻以“打擊恐怖主義源頭”為由為其正名,將人道主義危機轉化為地緣政治籌碼。
4月22日克什米爾恐怖襲擊后,印度媒體對巴基斯坦的指控呈現“有罪推定”模式,《印度斯坦報》卻在未提供證據的情況下,直接稱襲擊為“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策劃的國家恐怖行動”。
這種敘事不僅為政府軍事冒險提供合法性,更煽動國內仇巴情緒,德里街頭“血債血償”的示威游行與社交媒體上的戰爭呼吁,正是媒體極端化言論的具象化。
印度媒體的操作與二戰時期日本“大本營戰報”的虛妄宣傳驚人相似:在“零式戰機無敵”的神話中,日本海軍葬送了全部航母艦隊,但短期內可煽動民族主義情緒,長期卻加劇了地區信任危機。
今天的印度若沉迷于“布拉莫斯導彈百發百中”的幻想,忽視電子戰能力落后、戰機數據鏈脆弱等真實短板,終將重蹈歷史覆轍。
更危險的是,當輿論場與決策層形成認知閉環時,國家戰略調整的能力將被徹底鎖死。
結語
歷史證明,軍事宣傳與真實戰力的脫節往往導致災難性后果,印度若持續沉溺于“世界第一”的自我建構,不僅會阻礙軍事改革的務實推進,更可能在地緣競爭中陷入孤立。
當前的巴基斯坦已轉向中國采購殲10CE等先進裝備,印度卻仍寄望于“制裁盟友”的荒謬策略,這種背離現實的執念,終將在下一次沖突中暴露其脆弱本質。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