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戰剛停,火藥味還沒散,印度總理莫迪終于開口了。
但奇怪的是,面對這次印巴短兵相接、五架戰機墜毀、克什米爾再起波瀾的大事件,莫迪居然一個字也沒提美國。
一句感謝沒有,甚至連“對話”兩個字都說得小心翼翼。
這不禁讓人好奇——莫迪到底在躲什么,又在防誰?
【從“朱砂行動”到“按下暫停鍵”,莫迪的第一句話有點硬】
時間回到5月7日凌晨,印度空軍發動代號為**“朱砂行動”**的突襲,空襲巴控克什米爾9個目標。
巴方反應極快,殲-10C升空,一口氣擊落了包括3架陣風在內的5架印軍戰機。
短短數天,印巴局勢急劇升級,一度逼近全面戰爭。
直到5月10日晚,巴基斯坦宣布接受停火協議。
而5月12日,莫迪終于出現在鏡頭前,講了這場戰事以來的第一句話:
“這是一場新路線、新標準、新常態的反恐斗爭。”
強硬、不認錯、強調勝利。這是莫迪的外交風格。
【但整場講話,莫迪對一個人只字未提:特朗普】
很巧,印巴宣布停火之后,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一時間跳出來刷存在感:
“是我們促成了停火,是我避免了一場核沖突。”
話一出,印方高官集體沉默,莫迪則選擇公開“無視”。
有媒體甚至評論說:特朗普這一“插刀式背書”,直接搶了莫迪的風頭。
印度國內很清楚,這樣的說法等于把印度塑造成了被拉回來、被喊停的“調皮孩子”,而不是主動掌控局勢的強國。”
這讓莫迪下不來臺,也讓印度政府一眾外交官臉色極難看。
【印度的底線:克什米爾問題是“雙邊”,不是“國際”】
為了把話說清楚,印度駐新加坡高級專員希爾帕克·安布爾出來放話:
“克什米爾問題是我們和巴基斯坦之間的事,不需要外部調解。”
翻譯一下:
謝謝你美國,但請你別插嘴。
印度一直奉行“區域內事務不國際化”原則,特別是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他們不允許任何國家染指,哪怕是美國。
而特朗普這次張口閉口“調停”、“居中談判”、“貿易換和平”,簡直把印度外交底線當成橡皮筋在拉。
【巴基斯坦的回應,揭開“誰先認慫”的真相】
諷刺的是,印度這邊嘴上強硬,巴基斯坦卻直接點破了停火協議的真實起點:
“是印度先提出的停火請求。”
巴三軍新聞局發言人喬杜里在新聞發布會上直言:
“我們從未主動請求停火。我們只是在完成了該回應后,才開啟溝通。”
言下之意:你打不過我們,求和的是你,我們只是順水推舟。
這下可熱鬧了:
- 印度嘴上喊勝利,
- 巴基斯坦展示傷敵成果,
- 美國則跳出來說:“停火是我主持的!”
莫迪要的是舞臺,特朗普非要搶C位。
這局面,簡直像三個人同時在領一份劇本。
【特朗普這波“我止住了核戰”,印度心里:別來添亂了】
特朗普12日在白宮開口就說:
“我們阻止了一場核沖突。”
還配套甩出貿易條件:“你們要是停火,美國就跟你們做貿易;不停火,那就免談。”
印度這邊心里清楚得很:
- 美國不是真的在斡旋,只是想刷一波外交積分;
- 自己剛被打疼,還在修復形象,美國這時跳出來邀功,只會削弱印度的“自控權”敘事
所以,莫迪的沉默,其實是一種冷處理:
你搶頭條可以,我不配合你演。
【總結:印巴剛停火,鏡頭還沒撤,美國就搶戲,印度只能“裝沒聽見”】
這場外交博弈其實很清楚:
- 印度想要“強者姿態”落幕
- 美國想要“調停者形象”刷存在
- 巴基斯坦想要“反擊得手”被看見
而莫迪,這一次選擇了最尷尬的方式回應:
一句不提美國。
這不是不想提,是提不起。
因為特朗普那句“統一停火由我而來”的話,讓印度在整場沖突中的主導權,瞬間變得模糊。
從主動出擊、到被動停火,從輿論強硬、到外交尷尬,
這場局,印度雖未言敗,但已經失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