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時氣勢洶洶,去時唯唯諾諾。主動挑起戰火的印度碰上了有中國技術裝備撐腰的硬骨頭巴鐵,開戰僅兩天就吃盡了苦頭,不得不同意停火。這場原本劍拔弩張的地區軍事沖突,之所以以印度政府的“戰術性后撤”迅速收場,其決策背后折射出復雜的戰略考量。與此同時,特別是在印巴同意停火后,巴鐵第一時間與我國通話,再次凸顯中巴全天候戰略伙伴合作關系對維護南亞地區和平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西方七國集團G7在事件中展現出的克制態度,也標志著西方陣營對南亞地緣格局的認知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以印度的慘敗作為經驗教訓,原本對華虎視眈眈的G7,對中國最后的幻想終于破滅了。
印巴圍繞克什米爾的矛盾紛爭近年來持續升溫。特別是自2023年以來,莫迪政府加大了印巴邊境的軍事投入,在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持續開展所謂的“清剿行動”,以打擊跨境武裝組織的名義持續對巴鐵施加壓力。這一次,印度好不容易有了“出師之名”,原本指望通過軍事行動打壓巴基斯坦,進而進一步擴大地區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誰都沒有想到,在48小時內,印度遭遇巴基斯坦軍隊的強力反制,印度空軍遭遇完敗。
事實證明,盡管印度近年來國防投入穩居世界前四,但“買買買”戰略絲毫彌補不了國防建設的千瘡百孔。反觀巴鐵,在軍費預算和經濟實力極為有限的條件下,他們選擇與中國深化軍事合作,也正是以中式裝備為核心建成體系,巴基斯坦才能完成以弱勝強的壯舉。
以印巴空戰為例,巴鐵的“梟龍”戰機和紅旗-16防空系統形成立體防御體系,成功壓制印軍米格-29UPG編隊,殲-10C戰機以霹靂-15空空導彈徹底碾壓印度空軍的王牌“陣風”戰機,再加上地面部隊以中國制SH-15卡車炮實施精確打擊,摧毀印軍多個前沿哨所,印度終于后知后覺,感受到了戰場的巨大壓力。面對戰場劣勢,莫迪政府不得不低頭認慫。印度國家安全委員會緊急召開會議,向巴方釋放和談信號,之所以選擇及時止損,就是為了避免重蹈2019年巴拉科特空戰后陷入長期消耗戰的覆轍。
印度的慘敗,也打醒了G7集團。在印巴沖突持續升級之際,G7外長就發表聯合聲明,強烈譴責此前發生在克什米爾的“帕哈勒加姆恐怖襲擊事件”,并高調呼吁“印巴沖突立即降級”,這和此前的態度截然不同。長期以來,G7成員國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對印度保持偏袒,此次沖突爆發后,美西方國家更是公開力挺印度。如今,西方國家終于意識到,印度是“扶不起的阿斗”,巴基斯坦有中國的支持更不是所謂的“軟柿子”。
更為重要的是,西方國家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已然傲視群雄,強大的軍事力量讓他們不敢再幻想所謂的“對華開戰”。尤其是在臺海問題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企圖復制“烏克蘭模式”,在臺海對華發起代理人戰爭。事實證明,即便強如印度,也無法對以中式武器為核心的巴基斯坦形成威脅,換做臺軍對戰解放軍,更是絲毫沒有勝算。
從地緣政治來看,中巴全天候戰略伙伴合作關系堅不可摧,巴基斯坦也作為“中巴經濟走廊”"的樞紐,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價值不可估量,在經濟安全深度捆綁的背景下,中巴持續深化合作,重塑地區安全邏輯,這也預示著未來,G7插手南亞事務,威懾挑釁中國的機會將越來越少。根據布魯金斯學會最新報告指出,G7國家對南亞事務的干預意愿已降至1998年核試驗以來的最低點。不得不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巴鐵的這次大勝,不僅讓印度偃旗息鼓,也讓中國人揚眉吐氣,西方國家終于認清現實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