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舟”的通道上,除了一路綠色,容不得任何雜質
以為是救護車緊急救護,哪知是旅游者“打卡優先”。
據極目新聞報道,5月12日,一博主發視頻稱,其在墨脫自駕途中遇到拉警報器的救護車,車輛紛紛主動讓道。沒想到,隨后該救護車竟停在景點,車上有人下車拍照,上路后該救護車繼續拉響警報器。有車主疑其不是急救出車,而是來旅游的,將其攔下質問,雙方發生言語沖突,隨后有人報警。
對此,先是事發地警方回應稱,事發于4月12日,已拆除違法警報器,并施行政處罰和教育。再是三亞衛健委通報:經核查,瓊B120BB車為隸屬海南經緯航空醫療急救服務有限公司(民辦營利性)的非急救醫療轉運車,于2022年7月起長期派駐省外,現由西藏經緯航空醫療急救服務有限公司管理使用,該車輛在墨脫縣存在非緊急情況下使用警燈警報器等違規違法行為。已責令海南經緯航空醫療急救服務有限公司停業整頓、對所屬全部車輛進行全面排查整改,并進一步依法依規從嚴查處。
救護車拉警報開道竟是旅游,觀感何其不佳。借工作權滿足私欲,如此公器私用,損害的是醫療救援體系的公信力。法律保障救護車優先通行,有兩個前提,一是正在履行醫療救助職責,二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優先通行。在沒有執行救援的情況下,司機一路拉著警報器通行,讓其他車輛為其讓道,是活生生的違規違法的霸道之舉。從相關視頻看,救護車司機面對群眾質問態度囂張,還放言“不歸你管”。
市民為救護車讓渡路權,當然也有監督權。像這起事件中的當場報警、網絡曝光都是公眾參與監督的方式。事實上,正因為博主的視頻曝光,才得以在事發一個月后,讓救護車及所屬公司得到“遲到的懲罰”。
一紙處罰通報,事件看似落定,但人們心中的問號仍需要拉直:三亞的救護車為何長年在西藏運營?對跨省運營如何實現規范管理和行業監管?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非急救轉運需求高達百萬人次,但服務供給卻明顯不足。醫療救護車的社會化、市場化,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當下,尤其是城際、省際患者轉運,越來越多地由非急救轉運救護車承擔,跨省經營也已成為常態。
某種程度上,這起事件充分暴露了救護車商業市場的監管難題,救護車跨省運營、且權屬方與使用者分離,也拉長了監管鏈條。但十分明確的是,無論鏈條有多長,監管不能“脫線”。非急救轉運公司及其管理運營的救護車,需要以規范化、專業化管理,減少和杜絕違規違法行為,當然更不能變身“黑車”;衛健部門的行業監管不能“脫線”,通過專業化、動態化監管,并暢通社會監督、舉報渠道,強化行業自律和他律,減少違規違法行為,增強社會信任。
尤其是對于注冊在本地,運營在異地的公司,絕不因鞭長莫及,而讓監管落了空。“生命之舟”的通道上,除了一路綠色,容不得任何雜質。
紅星新聞評論員 文陽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