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秦怡
5月14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成都市郫都區獲悉,去年,郫都區紅光街道合興社區啟動改造計劃,經過數月精心雕琢,如今的廣興巷已完成華麗蛻變。
曾經,成都市郫都區廣興巷被貼上 “藏污納垢” 的標簽,巷道環境臟亂差,違規業態混雜其中,與周邊繁華格格不入。如今,特色餐飲店飄出誘人香氣,暖心驛站傳遞城市溫度,這條老舊巷子褪去舊貌,以全新姿態融入城市生活,成為居民休閑與社交的新去處。
改造前
兩輪改造后
巷子顏值大提升
廣興巷形成于1997年,即將迎來“而立之年”。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這里是“臟亂差”的代名詞,不到400來米的道路兩側有34戶居民,街上有餐飲、小旅館、超市、按摩店。因為違規搭建太多,人行道也被商家“據為己有”,成為各家“自留地”而無法貫通,堪稱一大“奇觀”。遇上大雨,街上積水嚴重,給商家、居民帶來諸多不便,“吐槽”成為家常便飯。大家改造意愿十分強烈。
去年開始,廣興巷迎來兩輪改造。第一輪解決最迫切的“水流不暢”的問題,實現雨污分流。但這還不“解渴”,合興社區開展人民建議征集進街區行動,發動居民和商家實施街區全面改造。改什么,怎么改?“每個部分都廣泛征集大家的意見。”合興社區黨委書記鄒春梅表示。最后大家達成一致意見,拆除各自違建,去掉沿街階梯,統一改造成帶有“夜視”功能的人行道,并安裝了路燈,出行更安全。同時將“閑置”墻面打造成了文化墻,巷子顏值大幅提升。
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廣興巷改造并沒有“大拆大建”,但改造完成后卻陸續接待了幾撥慕名而來的參訪團——大家前來的目的都是想學習背后的“治理邏輯”,這讓鄒春梅很是忙活。
如今再走進廣興巷,巷子干凈整潔不說,還很“通透”——一眼望得到頭的那種,和過去擁堵不堪相比,同樣也是一大“奇觀”。鄒春梅說道,“改造完成后,大家還是習慣將車開到店門口停,但這條路連人行道也才7米多寬,兩側再停上車,消防車無法通過,肯定不行。”鄒春梅跟大家介紹背景。兩側同時停車肯定不行,那么是單側停還是索性不停,改成步行街?經過多次開壩壩會征集大家建議,“單車停,哪邊可停哪邊不可停呢?大家最后商量認為干脆都不停。”
店門前不停車,幾十家店生意還要照常做,進貨咋辦?合興社區就近整合一街之隔且沒有商鋪的水廠巷,商家們停車不遠,紛紛表示接受。另外巷子兩頭安裝升降裝置,大件貨物放行,車輛卸貨后再開出巷子,小件貨物用拖車轉運,既方便了商家做生意,又維護了街區秩序,兩全其美。
改造后
人人參與撕掉舊標簽
街區氣質進一步提升
為了鞏固來之不易的成果,街區商戶和居民又擬定了《街區公約》大家共同遵守,商家及居民代表、社區工作人員和流動黨員等還組成了日常巡察隊伍,營造出“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廣興巷緊鄰西華大學,周邊外賣小哥等新就業群體分布廣泛。此次改造中,專門打造了“鄰聚家·連心橋”廣興巷暖心驛站,供新就業群體歇息、免費飲水、充電,并提供租房、社區食堂就餐優惠等惠民信息,成為合興社區新就業群體關愛服務的一扇“窗口”。
如今,廣興巷既是人民建議征集點也是“鄒春梅書記工作室”現場教學點。據悉,目前有21名學員跟著鄒春梅學習社區發展治理。廣興巷“花小錢辦大事”的生動案例讓學員們非常興奮,他們紛紛跟鄒春梅了解幕后做法和“獨門秘籍”,打算將這一經驗“搬回”自己所在的(村)社區。
隨著改造完成,廣興巷不僅顏值提升,業態也有更新。端頭新開一家羊肉米粉店,成為巷子新的“門臉”。“我們是一家老店,在紅光超過10年了,經歷了幾個店址,上個月我們決定搬到廣興巷,就是看中了這里改造后的人氣。”粉店負責人告訴記者。
接下來,廣興巷將逐步淘汰過去被廣為詬病的業態,引進網紅店,并引導商家進行店招美化,逐步提升街區氣質,帶動人氣、商氣、煙火氣齊齊升溫,徹底撕掉“舊標簽”,迎接“新粉絲”。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