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中美在瑞士日內瓦的會談順利結束,兩國緊張的經濟關系有所緩和。與此同時,中俄兩國元首在莫斯科的會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
在此之前,美俄之間就俄烏沖突問題也在努力重建溝通渠道。
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俄這三個大國在全球許多事務上存在分歧,并且時常出現爭論與對立。
不過,在一件事情上,三個國家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共識,那就是:“哪怕讓日本從地球上消失,也不能允許它擁有核武器!”
那么,為什么中美俄堅決反對日本擁有核武器呢?
唯一的核襲擊受害國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日本軍方就已經敏銳地意識到核物理研究的戰(zhàn)略意義。
陸軍主導的“仁計劃”以東京帝國大學為研究中心,匯聚了一批頂尖科學家,試圖通過回旋加速器提取鈾-235。
差不多同一時期,海軍憑借更充足的資源和資金,秘密開展了一個代號為“F計劃”的核研究項目。
兩大軍種分別在廣島、長崎等地設立實驗基地,形成了既競爭又保密的核研發(fā)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1944年,日本科學家成功從天然鈾中分離出微量的鈾同位素,這一成就表明他們已經掌握了制造核武器的核心技術。
然而,隨著美軍對名古屋、大阪等工業(yè)城市的持續(xù)轟炸,大量實驗設備和技術資料被摧毀,兩個核計劃最終于1945年春天被迫終止。
冷戰(zhàn)格局確立后,1954年簽署的《美日安保條約》建立了一種特殊的核依賴關系。
美國在為日本提供核保護傘的同時,也通過《日美核能協定》嚴格監(jiān)控其核技術的發(fā)展。
這種“核托管”模式將日本的核應用嚴格限制在民用領域。
然而,盡管日本在美國的壓力下,一直高舉“無核三原則”的旗幟,聲稱不持有、不制造、不引進核武器。
并且將和平憲法第九條作為外交基石,塑造出飽受核災難之苦的形象。
但在聯合國核裁軍會議上,日本卻始終拒絕簽署《禁止核武器條約》。
甚至近年來,日本國內關于核政策的討論逐漸突破了原有的禁忌...
日本的核野心
自民黨在2021年提出的“美日核共享”提案,雖然沒有被正式采納,但反映了執(zhí)政階層的危險傾向。
該提案主張允許美國在日本部署核武器,其實質是試圖通過“借殼”方式繞過和平憲法的限制。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右翼智庫頻繁發(fā)表論文,論證在“自衛(wèi)權”框架下擁有“防御性核武器”的合法性。
這種危險的理論構建正在悄然改變日本戰(zhàn)后核政策的基本邏輯。
在技術層面,日本以民用核電為掩護進行的核能力積累早已不是秘密。
青森縣的六所村后處理廠表面上處理核電站廢料,實際上具備分離武器級钚的能力。
200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檢查報告顯示,日本已經掌握了從核廢料中提取高純度钚的技術。
2014年,更被發(fā)現有640公斤未向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備的钚。
截至2025年,日本囤積的分離钚總量已達47噸,按國際原子能機構標準,這些核材料足以制造約6000枚核彈,遠超自衛(wèi)所需。
面對日本的核威脅,中美俄三大強國盡管在眾多國際議題上存在分歧,但在應對日本核問題時卻罕見地達成了戰(zhàn)略默契。
這種默契背后,是對日本核野心及其潛在威脅的深刻擔憂,也是對東亞乃至全球安全秩序的共同維護。
中美俄三國的嚴密防范
中國一直以《波茨坦公告》為依據,堅定維護戰(zhàn)后國際秩序。
公告第12款明確規(guī)定,日本主權必須限制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盟國決定的其他小島之內,且不得擁有威脅他國的軍事力量。
針對日本近年來在核領域的危險動向,中國外交部多次重申:
任何試圖突破和平憲法、發(fā)展核力量的行為,都是對《波茨坦公告》的公然違背,是軍國主義復蘇的危險信號,中國始終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權利。
美國對日本的態(tài)度則充滿矛盾與算計。
表面上,美日安保條約構筑的“核保護傘”,使日本能夠依賴美國的安全保障。
但回顧歷史檔案,1945年美軍向廣島、長崎投下的原子彈給日本社會留下的創(chuàng)傷至今仍未愈合。
這種歷史恩怨使得美國對日本始終保持高度警惕。
美國能源部下屬實驗室曾多次秘密評估日本核能力,五角大樓的兵棋推演中,“日本突破核門檻”的情景模擬從未缺席。
通過《美日核能協定》,美國嚴密監(jiān)控日本核材料流向,要求日方每年提交核材料使用報告,甚至有權隨時核查日本核設施。
這種控制看似是同盟關系的一部分,實則是防止日本發(fā)展獨立核力量的重要手段。
畢竟一個擁有核武器的日本不僅可能打破東亞軍事平衡,還可能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qū)的潛在對手。
俄羅斯在遠東地區(qū)的戰(zhàn)略部署同樣將日本核威脅視為重要考量因素。
俄羅斯國防部公開的軍事演習資料顯示,俄軍在勘察加半島、薩哈林島等地進行的核沖突模擬推演中,多次設定日本“突然核攻擊”的場景。
俄羅斯東部軍區(qū)的戰(zhàn)略導彈部隊持續(xù)加強戰(zhàn)備,在千島群島部署的岸艦導彈與防空系統,既是回應日本的領土訴求,也是防范其核冒險行為的關鍵屏障。
俄羅斯深知,日美同盟的深化可能導致日本在核問題上更加激進。
一旦日本獲得核能力,遠東地區(qū)豐富的油氣資源、重要的軍事基地都將暴露在潛在威脅之下。
最后,中美俄三國之所以在日本核問題上的態(tài)度趨于一致,根源在于日本自身行為引發(fā)的信任危機。
福島核污染水排海事件,徹底暴露了日本在核安全問題上的不負責任。
一個連核廢料處理都漠視國際關切的國家,很難讓人相信其會遵守核不擴散承諾。
一旦日本跨越核門檻,韓國、朝鮮等周邊國家必然采取反制措施,東亞地區(qū)將陷入核軍備競賽的惡性循環(huán)。
而這不僅會破壞地區(qū)穩(wěn)定,更會動搖《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構建的全球核不擴散體系,讓國際社會數十年的核裁軍努力付諸東流。
因此,中美俄三大國必須從源頭制止這種情況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