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叫‘華夏社區’的活動在拉人注冊,說注冊后每年可以領10000元,每天答題還能賺1000元,是真的嗎?”近日,上海辟謠平臺后臺接到讀者留言,希望求證一個名叫“華夏社區”的“國家級重大工程”。經調查,一個冒充國家機關發文、假冒央視記者采訪,意在套取公民個人信息的騙局浮出水面。
警惕新騙局。
“紅頭文件”竟然字體大小不統一
“華夏社區”推廣文案顯示,這是國家發改委推動的“民生項目”,通過聯合華為、小米等“華夏企業”,在社區建點,幫助企業拓展市場,也為社區增加就業崗位、增收機會等,屬于“企業反哺,全民共享”。
加入“華夏社區”的“回報”很豐厚,包括注冊后每年能獲得10000元“小康助推金”、每天簽到答題的額外獎金等。
不過,“華夏社區”不是具體某個社區,不是App,也不是公眾號或小程序,而是一個網站。
上海辟謠平臺記者瀏覽該網站發現,不用進一步注冊,就能判斷這是不法分子設下的騙局。
一方面,該網站沒有主體,沒有ICP備案號,也沒有公安聯網備案,屬于“三無”非法網站。
根據相關規定,所有在中國境內開展互聯網信息服務的網站,必須分別在工信部門指定的備案服務機構完成ICP備案、在公安部門完成聯網備案,并將ICP備案號、公安聯網備案號公布在網頁上。
合法網站會公示運營主體、ICP備案號、公安聯網備案號。
然而,“華夏社區”網站沒有以上信息。向網站“線上客服”詢問項目的運營主體,被告知“國家項目要簽署保密協議,現在項目還沒有正式公開”。
“華夏社區”網站涉嫌非法運營,客服用“保密協議”回避運營主體。
另一方面,該網頁羅列的“活動介紹”“新聞宣發”等內容均弄虛作假,且涉嫌冒用國家部委名義偽造“紅頭文件”、假冒央視新聞記者擺拍“新聞”等違法行為。
例如,不論是推廣“華夏社區”的線上短視頻,還是所謂官網上的“活動簡介”均稱,這一“重大工程”由“國家發改委”推動,“官網”上還有“查看相關紅頭文件”服務。點開這份抬頭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紅頭文件”,能發現行文不符合公文格式,并存在段落未對齊、字體不統一等“一眼假”漏洞。而且,在國家發改委的官方信息發布渠道,沒有任何信息或文件提及“華夏社區”。
網站呈現的“紅頭文件”有明顯造假痕跡。
再如,“新聞宣發”稱,新華社、人民網、澎湃新聞、央視新聞聯播等媒體、節目對“華夏社區”進行過全面報道。經核查,以上媒體從未介紹或報道過“華夏社區”。網站所轉載“新聞報道”中的“新聞照”只是部分名叫“華夏小區”的普通風景照,或“華夏銀行”等名稱含有“華夏”二字企業的工作照,與網站所稱的“華夏社區”沒有關系。部分“新聞報道”中的采訪對象也“查無此人”。
“華夏社區”所稱的“新聞報道”都是捏造的。
此外,“官網”和部分推廣“華夏社區”的自媒體、網絡群組都使用了一段看似來自央視財經頻道的“記者采訪”視頻。視頻左上角有“CCTV2 財經頻道”的標志,“主持人”拿著帶有“CCTV2 財經頻道”臺標的話筒,街訪“市民”都表示知曉“華夏社區”項目,并且已經從中受益。但是,央視財經頻道沒有發布過類似的新聞報道,而且該視頻的拍攝、剪輯方式,以及“市民”的應答,與正常的新聞采訪截然不同,擺拍痕跡濃重。
所謂“央視財經頻道采訪視頻”實為冒充央視記者擺拍而成。
一天“賺”兩萬,提現變成零
從“官網”已經能看出,“華夏社區”不可信。但為了進一步調查其內幕,記者以普通市民的身份,注冊、登錄并按網站的要求進行簽到、答題等,看看推廣者所稱的“注冊每年領10000元、每天簽到答題再賺錢”是怎么回事。
在“華夏社區”的注冊界面,除了要輸入姓名、手機號,設置登錄密碼之外,還得輸入“邀請碼”和“支付密碼”?!把埓a”不難獲得。在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有不少賬號在推廣“華夏社區”,并提供“邀請碼”。不過,這些賬號本身疑點重重,有不少公開推廣“刷單”等違法行為。
推廣“華夏社區”的自媒體不僅涉嫌假冒記者,還公開推廣“刷單”等違法行為。
完成注冊后,記者看到,賬戶里果真出現了10000元“小康助推金”。然后,記者根據網站規則“簽到”“答題”:簽到1次,獲得500元“助推金”。答題環節只有1個行文非??谡Z化的問題:“華夏社區是幾號啟動的?”回答正確后,又獲得1000元“助推金”。
當然,只有把賬戶里的錢拿出來,才算真的“賺到”。記者決定“提現”,發現需要按照網站提示,輸入身份證號進行實名認證,并實名綁定銀行卡。實名認證后,記者又獲得了10000元“助推金”。短短1天,記者在“華夏社區”的賬戶里就有了21500元“助推金”。
可是,當所有信息輸入完畢后,系統內顯示的可提現余額不是21500元,而是0元。為什么不能提現?客服稱:
兩天時間,記者在華夏社區網站獲得2.3萬元“助推金”,但不能提現。
客服對不能提現的解釋。
調查至此,“華夏社區”騙局被進一步揭開面紗:身份證實名認證、實名綁定銀行卡、在網站上設置支付密碼等一個個環節,將注冊者的隱私信息一點一滴地匯聚起來,為不法分子實施進一步的不法行為做了鋪墊。
至于所謂的高額“助推金”,無非是誘導公眾提供信息、進入陷阱的誘餌。
老套路,新陷阱
“華夏社區”騙取注冊人的隱私信息之后,還會做什么呢?網站現有的服務還不能看出細節,但從部分文字介紹,以及公安機關此前披露的案件可以推測,后續極可能涉及虛假投資、兜售劣質產品、誘騙洗錢、利用“提現保證金”“個人所得稅”等名義騙取錢財等老套路。
事實上,調查發現“華夏社區”的形態與此前公安部打擊并曝光的民族資產解凍類詐騙項目非常類似,只不過將原先的“公眾共同參與,完成民族資產解凍”等說辭,換成了“民營企業支持,實現共同富?!钡刃抡f法。
在這類詐騙項目中,不法分子打著國家、民族旗號,通過偽造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編造國家相關政策等手段,開發專門的網站、App等,通過網絡群組尋找潛在受害人,并利用網絡會議培訓“洗腦”,從一開始的“注冊送錢、簽到送錢、答題送錢”等,逐步變成鼓吹“低投入高回報”的投資陷阱、“動動手指就能賺錢”的“刷單”和洗錢陷阱;或者在“提現”等環節,以“提現手續費”“個人所得稅”等名目騙取用戶錢財。
總之,“天上不會掉餡餅”,日賺萬金的“餡餅”背后,必然是個巨大的陷阱。公眾若遇到聲稱由權威機構舉辦的活動,可以通過權威機構的官網及官方聯系方式求證,切莫被不法分子所欺騙。
原標題:《冒充國家發改委,假冒央視記者!“華夏社區”一天送2萬元,真相卻是……》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任翀 白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