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小朋友提的問題。
簡要回答下:
第一是網絡社會的天然特質。
網絡社會說穿了是陌生人社會。再熟悉,也是熟悉的陌生。你頂多知道他的政治觀點和宏觀敘事,你不知道他的生活與微觀情致。
陌生人最無思想負擔,誰也不欠誰,誰也不用委屈自己。
論壇時代我就提倡發貼實名制了。就是想迅速降低這種陌生導致的品質低下。為什么車站附近的飯店最不能進,陌生人交易,交易一次即再見。為什么傳統鄉村私人品德得提升,鄉民互相借錢,根本不要打欠條,有借有還。但到了城市,人情相對陌生,誰還敢無欠條借出錢。有欠條都不容易收回。
第二是溝通成本的事。
世界上最昂貴的不是金錢,而是時間。人活百年,也不過三萬來天。所以,一個人愿意與你溝通,是在犧牲自己時間。如果不愿意與你溝通,網絡的無門檻又導致你可以近身纏斗,他可不一腔怒氣,噴不死你。雙方最后都成了噴子。
第三是反喻文化的事。
正喻,就是有知識的,講話給沒知識的。高的,流轉給低的。
網絡的普及、民粹的盛行及政治正確的張揚,導致網絡完全反喻,就是反著來,沒知識的教訓有知識的,低的砍高的,專家被罵作磚家,知識分子被罵作公知,甚至小兔腿一顛,蹦著去舉報你。雙方成了階級敵人,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你罵他傻子,他罵你壞蛋。雙方高下不同,但戾氣相同。
第四,網絡自成立起,就擔負了一項額外的社會功能。出氣筒。心理發泄器。當年凱迪的老牧怎么說,論壇就是個瘋人院,大家都在論壇上發泄了,現實中的神經病會少點。這說的,神經病都跑網上了好吧。十幾年前,閨蜜讓我退網,做心理咨詢師的她就說了,上網的都瘋子。確實,你看看那個李宜雪,一個瘋子,引導多少正常人跟著她發瘋。
第五,社會經濟的下行。
社會經濟上行,大家都忙著掙錢數錢,生活有盼頭,未來有期待,人們情緒自然良善。
社會經濟下行,一切相反。民間有諺:沾光笑,夠本急。
天天賠本,不夠本,那得急成啥樣。上得網來,看誰都不順眼。
我在抖音遇到的這種人最多。上來就罵,你都丑成啥樣了,還出來丟人。
我不就是拍了一個視頻,說了自己某種觀點么。
丑成我這樣就不能出來了,那葛優呢。要不要一棍子打回去。再說你好看,你頭像也不是人,也沒看出人樣呀。
第六,個人的失意。
人生事,不如意者八九。
但個人情緒,還應該自我控制與調節。
我這幾年,遇到兩件很痛的事。但我都自己消化中。直到現在都沒消化完。但是,不諉過,不遷怒,是人起碼的修養。
還有一種,情緒不良,是跟性格有關。
也就是我唯一愿意運用負能量這個概念的時刻。
比如我在飯桌上,說個動議。然后兒子頭也不抬地一口否定。然后他那個爹,雖然早就抬起了頭,但否定的口氣,更決絕。我們仨非常好玩,互為掎角。老公說,咱們周末找個地方出去玩吧。我有點遲疑,哪里好玩呢?而兒子是,有啥好玩的,不如在家呢。我說,我想弄個鄉村院子。兒子必然是:鄉村你沒住過,還沒受夠?而老公則是:成天凈想些不值錢的……
笑死我吧。幸虧我脾氣好,否則脾氣上來,不得把他倆拍扁么。
三句話不投機。三人拉車,一個只管往天下飛,一個只管往地里鉆,一個干脆躺車底。確實是負能量滿滿。
你想自家人飯桌上談話都這德性了,你想在網上收獲溫情細語,做夢吧。中國人嘴含火藥說話,估計還得延續很長時間。誰讓咱們是發明火藥的國度呢。所以說話都是扔炮仗。全靠那一股戾氣呢。
如果戾氣都沒了,就到了全民失聲的時代了。
這個也不好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