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5月14日電 題:老桑樹織出“致富網” 江蘇盱眙漁溝村鋪就“新絲路”
作者 丁德昶 叢富宇
初夏,當第一縷陽光灑在桑園的時候,江蘇盱眙漁溝村村民李翠把剛采摘的100多斤桑果送到蠶種場過秤,每斤能拿到2元采摘費。桑園內外忙碌的村民、研學的學生,農家樂土灶臺香味襲人,村里4名“90后”網紅現場直播,把漁溝桑蠶文化產業園內外繪就成一幅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漁溝村是遠近聞名的桑蠶之鄉,自古以來土肥水美,種桑養蠶歷史悠久。20世紀50年代中期,漁溝村就有農戶開始零星種桑養蠶,1956年已發展到400余畝。
江蘇盱眙漁溝村鋪就“新絲路”。盱眙縣委宣傳部供圖
2019年,村里把560畝桑蠶園進行徹底改造,將老桑園、養蠶場、農舍、閑置多年的倉庫進行盤活,使蕭條的桑園初露生機。
盤活老桑園,讓“新絲路”煥發生機,村民在鎮里的支持下給桑園做“綜合手術”,改造桑園,科技養蠶,給老桑樹施有機肥,引進國內優質品種。
緊接著,村集體成立的江蘇淮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探索出“黨支部+強村公司+產業園+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注冊了“桑桑簽”商標。桑果被加工成桑葚酒、桑葚果汁,桑葉被加工成保健桑葚茶,蠶絲被加工成工藝品、美術品。
漁溝村推動桑蠶產業綠色健康發展。盱眙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漁溝村通過有機轉化打造品牌,推動桑蠶產業綠色健康發展。自2019年起,漁溝村連續舉辦六屆桑果采摘節。采摘節期間,不僅村里的土特產被搶購一空,還帶動了產業園餐飲、研學體驗等產業,盛果期每天游客量近千人。
產業發展了,村莊的面貌也開始發生變化。原來的村辦公場所被打造成服務功能齊全的黨群服務中心,村莊道路硬化,房前屋后小柵欄內種花種草,一到晚上路燈照亮村頭巷尾,村民的收入和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眼下我們正致力于桑蠶產業鏈的延伸,努力形成集休閑采摘、研學體驗、餐飲民宿于一體的桑蠶文化產業園。”漁溝村黨總支書記吳陽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