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國際關系史也有abandon的話,那么必然是三十年戰爭。從1618年波西米亞人把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使者扔出窗戶開始,到1648年簽和約結束,這場持續30年的混戰讓歐洲徹底變了樣。
這場戰爭表面上打著宗教的旗號,實際上卻是歐洲各國爭奪權力和財富的游戲。最魔幻的是:打著打著,大家突然發現——咦?我們當初是為啥打起來的來著?
第一回合:波西米亞起義(1618-1625),“冬王”的白給局
那是1618年非常平常的一天,幾個波西米亞貴族把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派來的欽差大臣從布拉格城堡的窗戶(當時歐洲的城堡很高)扔了出去,史稱“擲出窗外事件”。當然,這已經是歐洲人第三次干這種事了。
不過這次有個讓人難繃的小插曲——大臣掉在了20米高的糞堆上沒死,憤怒的波西米亞新教徒們走過去補了幾刀,這才給狼狽不堪的大臣一個痛快。神圣羅馬帝國知道后勃然大怒,三十年戰爭由此拉開帷幕。
1620年11月8日,決定波西米亞命運的白山戰役爆發。波西米亞起義軍找來了普法爾茨選帝侯當國王,這位老兄后來得了個外號叫"冬王",是因為他率領的軍隊總是能發起像寒風一樣凌厲的進攻嗎?不是,因為他的統治只維持了一個冬天……
戰役當天清晨,2.1萬波西米亞軍隊與2.8萬帝國軍隊在布拉格西郊的白山對峙。帝國名將蒂利伯爵采用了經典的西班牙大方陣戰術:中央是密集的長矛兵方陣,兩翼布置火槍兵。而波西米亞軍則雜亂無章,騎兵和步兵配合混亂。戰役從上午11點開始,僅持續2小時就結束了。
帝國軍的重騎兵成功包抄了波西米亞軍的側翼,導致后者全線崩潰。戰后統計顯示,波西米亞軍損失了4000人,而帝國軍僅傷亡700人。27名起義領袖被公開處決,他們的首級在布拉格老城廣場的查理大橋塔樓上掛了整整十年,作為對其他反抗者的警告。
這一回合可以說是白給階段,除了雙方軍隊實力差距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波西米亞的這個“冬王”屬于又菜又愛玩那種,打仗全靠莽,和帝國名將蒂利伯爵完全沒得比,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回合:丹麥入場(1625-1629),但被華倫斯坦當經驗包刷
神圣羅馬帝國借著戰爭的勝利趁機擴大自己的影響,于1921年解散了新教聯盟,這引發了丹麥的憂慮。1625年,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以保護新教的名義介入戰爭,集結了一支4萬人的大軍南下德意志,卻在德紹橋遭遇了軍事天才華倫斯坦。
華倫斯坦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戰爭模式:他的軍隊不向皇帝要軍費,而是"走到哪搶到哪",美其名曰"戰爭自給自足",堪稱17世紀拼多多軍團。實際上就是每占領一個地方,就收“保護費”,不給就直接燒村。他的部下有句名言:"皇帝需要我們,就像需要瘟疫一樣。"
1626年8月25日的德紹橋戰役是這一階段的轉折點。華倫斯坦率領2.4萬軍隊在易北河畔設伏。他故意示弱,引誘丹麥軍隊渡河進攻。當丹麥軍半數渡過浮橋時,華倫斯坦突然發起反擊。
而且他采用了新型的火槍兵戰術:將火槍手分成三排輪番射擊,保持持續火力。這種戰術完全壓制了丹麥傳統的長矛方陣。戰役從清晨持續到傍晚,丹麥軍損失了6000人,而華倫斯坦僅傷亡2000人。戰后,丹麥被迫退出戰爭。
然而這位軍事天才最終因為功高蓋主,在1634年被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派來的刺客暗殺。據說他被發現時,身上有十幾處刀傷,倒在臥室的血泊中。
第三回合:瑞典戰神帶頭沖鋒(1630-1635)
1630年,瑞典國王(外號"北方雄獅")古斯塔夫二世一看整個德意志亂成了一鍋粥,親自率領1.3萬精銳瑞典軍隊在德意志北部登陸。他也是真正的軍事改革家,整了三個花活兒:線性戰術、混合編隊和機動炮兵。
1631年9月17日的布萊滕菲爾德戰役就是古斯塔夫的成名之戰。古斯塔夫僅用2.4萬軍隊就能爆錘蒂利伯爵的3.6萬帝國大軍,新教聯軍一戰封神。
在此次戰役中,他創新性地將火槍手布置成淺縱深的長線,配合機動炮兵,完全壓制了帝國軍笨重的方陣,這種排隊槍斃的行為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
戰役從上午開始,持續到下午3點。帝國軍損失了1.2萬人,而瑞典軍僅傷亡2000人。戰后,古斯塔夫的軍隊橫掃德意志,最遠打到了慕尼黑。
1632年11月16日的呂岑會戰則成為了這位戰神的絕唱。當時大霧彌漫,能見度極低。古斯塔夫親自率領騎兵沖鋒,卻因為沖得太快與大部隊失散。在混戰中,他被帝國騎兵包圍,身中三槍落馬。當瑞典士兵找到他時,這位國王已經氣絕身亡,年僅37歲,一代戰神就此隕落。
國王帶頭沖鋒是真的勇,要是他多活幾年,瑞典也不至于這么快后繼無人,或許就不會逐漸淪為邊緣小國了。
第四回合:法國背刺(1635-1648),幕后BOSS親自下場
法國雖然同屬天主教國家,但看哈布斯堡家族(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不爽很久了,一直致力于打破在歐洲大陸被哈布斯堡家族包圍的不利局面。
法國紅衣主教黎塞留表示:"如果魔鬼反對哈布斯堡家族,那我們也會和魔鬼結盟",于是法國1635年正式參戰,資助新教聯軍對抗帝國聯軍,戰爭變成法國+瑞典+荷蘭+德意志新教諸侯VS奧地利+西班牙。
戰爭初期,各有勝負,雙方都不當人地蹂躪所占領的地區。1642年,黎塞留去世,樞機主教馬扎然繼任,繼續執行黎塞留的對外政策。在1643年5月19日的羅克魯瓦戰役中,法國孔代親王率領2.3萬軍隊,對陣西班牙名將德梅洛的2.6萬精銳。
戰役從凌晨開始,法軍炮兵首先轟擊西班牙方陣,隨后騎兵包抄兩翼。經過一整天的激戰,西班牙最精銳的佛蘭德斯軍團全軍覆沒,1.2萬人戰死,8000人被俘,而法軍僅傷亡4000人。此后,西班牙從此無力再戰。
戰爭來到1645年,此時,支持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諸侯在失去西班牙的援助后,對繼續戰爭感到力不從心。而另一方,法國對英國此時正在進行的資產階級革命深感不安(法國此時處于君主專制時期),瑞典軍隊中瘟疫大規模流行,荷蘭則害怕法國過于強大也不再支持法國。
這個回合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法國后期進場,專挑殘血收割。
【終章】威斯特伐利亞合約
1648年10月24日,參戰各方終于簽署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這場持續30年的戰爭造成的結果令人唏噓:
- 德意志地區人口從2000萬銳減到1100萬,部分地區人口損失高達70%,堪稱史詩級大冤種
- 西班牙從歐洲首富變成歐洲首負,淪落到需要變賣王室珠寶度日,航海大發現時期攢的家底所剩無幾,典型一手好牌打得稀碎。
- 法國獲得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屬實是嬴政踩電線——贏麻了
- 荷蘭的獨立獲得正式承認,開始了其"海上馬車夫"的黃金時代
- 神圣羅馬帝國名存實亡,徹底淪為地理名詞,分裂成300多個小邦國,掉了一身裝備
這場戰爭完美詮釋了:當所有人都說為了信仰而戰時,其實都是為了搞錢……
(參考資料:《歐洲的悲劇》《戰爭的藝術史》《三十年戰爭:歐洲的撕裂》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