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籍華裔演員李凱馨因一段錄音徹底陷入輿論漩渦。這段由前助理曝光的音頻中,疑似李凱馨的聲音直言 “來中國就是為了賺錢”,甚至夾雜對中國人的辱罵性詞匯。盡管她本人及工作室連發聲明否認,稱錄音 “純屬造假”,但網友并不買賬,事件持續發酵,最終演變成一場波及娛樂圈的信任危機。
一、錄音曝光:“撈金” 言論刺痛民族情感
5 月 10 日,自稱李凱馨前助理的網友在社交平臺公開了一段長達 6 分鐘的錄音。錄音中,說話者以新加坡口音稱 “中國人傻錢多,來這里拍戲就是為了撈金”,甚至用侮辱性詞匯攻擊中國觀眾。這與李凱馨此前塑造的 “熱愛中國文化” 形象形成強烈反差,瞬間點燃輿論怒火。
事件爆發后,李凱馨團隊緊急回應,強調她 “出生在中國,近半人生在中國度過”,并承諾 “依法追究造謠者責任”。然而,這份聲明缺乏實質性證據支撐,網友質疑:“為何不直接申請聲紋鑒定?”“工作室為何不第一時間報警?”
更諷刺的是,李凱馨早年曾因外網使用 “Lunar New Year” 替代 “Chinese New Year” 引發爭議,此次錄音事件徹底坐實了她 “雙面人” 的嫌疑。有網友翻出她過往采訪,發現其多次強調 “中國市場重要性”,如今卻被曝私下貶低中國觀眾,這種 “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的行徑,徹底激怒了公眾。
二、連鎖反應:影視項目 “去李凱馨化”
輿論風暴迅速波及李凱馨的事業版圖。她參演的古裝劇《赴山海》緊急啟動 “去李凱馨化” 程序:宣傳海報刪除其名字,預告片大量刪減其鏡頭,甚至連《人民日報》官博此前發布的該劇宣傳內容也被重新編輯。這部由成毅、古力娜扎領銜的大劇,原計劃近期上線,如今因李凱馨事件陷入延播危機。
業內人士分析,若錄音屬實,劇組將面臨兩難選擇:重拍需承擔巨額成本,延播則損害其他主創利益。更有網友為成毅鳴不平:“哥哥好不容易熬出頭,卻被‘豬隊友’拖累!”
除了影視項目,李凱馨的商業價值也直線下滑。多家合作品牌緊急撤換代言物料,其抖音粉絲量從百萬暴跌至 98.6 萬,單日掉粉超 8000 人。這種 “用腳投票” 的方式,直觀反映了公眾對失德藝人的零容忍態度。
三、網友智斗:不帶臟字的 “誅心式” 批判
最令人咋舌的是網友的創意吐槽。在李凱馨住院視頻下,評論區整齊刷起 “太可惜了”,表面慰問實則暗諷其 “塌房”;有人提議 “上街偶遇要準備一籃子雞蛋”,更有人調侃 “雞蛋浪費,三桶大糞更合適”。更絕的是用符號替代臟話 ——“SXBK”“NMSL” 等縮寫,既規避平臺審核,又精準傳達憤怒。
這種 “不帶臟字卻刀刀見血” 的批判,折射出公眾對藝人失德行為的深度失望。正如《北京日報》評論所言:“吃中國飯砸中國鍋,這種行徑絕不容忍!”
四、前車之鑒:李美越事件的警示意義
此次風波并非孤例。此前網紅李美越因翻譯時曲解原意、貶低中國粉絲,被央視打碼處理,粉絲掉粉超 30 萬。兩起事件驚人相似:均是外籍華裔藝人,均在中國市場撈金,均因不當言論翻車。
公眾的憤怒不僅在于被欺騙,更在于價值觀的扭曲。當藝人將中國市場視為 “提款機” 而非真誠交流的舞臺,當 “兩面人” 行徑成為行業潛規則,整個娛樂圈的公信力都將遭受重創。
五、結語:流量時代的生存法則
李凱馨事件撕開了娛樂圈的遮羞布:在全球化語境下,藝人的言行早已超越個人范疇,成為文化交流的窗口。中國市場始終向尊重中國文化的創作者敞開,但對 “吃飯砸鍋” 者,公眾永遠有說 “不” 的權利。
從 “德藝雙馨” 到 “德不配位”,李凱馨的教訓警示所有從業者:流量紅利終會消散,唯有真誠與尊重,才是長久立足的根本。正如網友所言:“我們不缺演員,但缺真正熱愛這片土地的藝術家。”
這場風波尚未平息,但有一點已十分清晰:在民族尊嚴面前,任何僥幸心理都將付出慘重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