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印巴兩國?;饏f議生效之前的半小時,印度軍隊做了一個相當有破壞力的事情。印度用導彈襲擊了巴鐵本土,巴鐵空軍基地爆炸,其損失后果超過了損失10架殲10C,給巴鐵空軍帶來了不可逆的傷害。
那具體的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印度軍隊在停戰前的半小時對巴鐵境內的至少2個空軍基地發射了導彈,其中的一枚導彈在命中目標后發生巨大爆炸,基地內的5架梟龍3沒事,但包括巴鐵空軍梟龍飛行中隊中隊長在內的5名飛行員在印軍的轟炸下全部陣亡。
為何印度要對巴鐵的飛行員動手?原因在于,飛行員是比飛機更加珍貴的空軍資源,巴基斯坦可以制造梟龍來彌補前線梟龍的損失,但飛行員陣亡后,新的飛行員的培養就變得難上加難。
巴鐵和各國空軍的訓練一樣,都把飛行員作為其核心的作戰力量進行打造。根據可靠資料介紹,巴基斯坦全軍總兵力60萬人,但空軍飛行員也就3000多人。這些飛行員是巴鐵軍方當中的“黃金中的黃金”,巴鐵空軍院校和部隊訓練一名合格的戰斗機飛行員,至少要花掉3600萬美元,而5名飛行員的損失加起來至少超過了1.8億美元。印度單枚導彈的成本也就120萬美元到300萬美元之間,印度這次襲擊單純從軍事角度看,一方面體現出彈道導彈對敵軍重點目標襲擊的高性價比效果,另一方面也能體現出印度對巴鐵飛行員的恨之入骨。
損失10架殲10C可以繼續造,損失有經驗的飛行員,這培養周期和花費就長的很了,巴鐵這次的損失要比損失10架殲10C大很多,印度是要把巴鐵空軍的戰斗力來個連根拔起。
靜心而論,巴鐵飛行員讓印度恐慌早在第二次印巴戰爭和第三次印巴戰爭期間就已經開始了。
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戰爭,巴鐵僅有120架飛機,而印度空軍裝備了770架飛機,不論是軍機性能還是數量都對巴鐵構成絕對優勢。
但當時的巴鐵飛行員是美國教官親手訓練出來的硬核飛行員,作戰風格繼承美國空軍的長處,還和巴鐵自身的作戰特點有機結合,整體來看是作風硬朗頑強,戰術還相當的靈活。1965年9月6日的空襲,巴鐵32架F86和8架F104襲擊印度本土的5個機場,在空中擊落11架印度飛機,炸毀地面上的印度飛機24架,而巴鐵僅僅損失3架飛機,就連印度剛從蘇聯購買的米格21都被巴鐵給擊落了。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巴鐵空軍作戰同樣是很精彩的,11月22日的空戰行動,巴鐵打出了3比0的輝煌戰果。巴鐵在整個戰爭期間以損失14架飛機的較小代價擊落印度飛機50多架,雖說巴鐵陸軍戰敗,但巴鐵空軍的成功給巴鐵三軍增添了很多的榮譽。
所以,以上的戰例就能證明,印度空軍極其害怕巴鐵空軍的存在,這里面不光是巴鐵的飛機本身,還有這些在美國教官,以及中方教官培養下成長出來的卓越的巴鐵飛行員。
如果說美國教官培養了冷戰時期敢打硬仗的巴鐵飛行員,讓巴鐵在對印度和蘇聯空軍的戰斗中屢獲戰功。那進入21世紀以后,中方教官培養出的新一代巴鐵飛行員駕駛梟龍3和殲10C翱翔長空,繼承前輩的輝煌并創造新的戰果。殲10C移交給巴鐵空軍前后,中方對巴鐵參訓的飛行員進行了手把手的嚴格培訓,讓巴鐵飛行員熟悉殲10C的同時,盡快的制定各種有利于殲10C的戰術和技能。這就使得巴鐵迅速掌握了殲10C的技戰術性能,讓巴鐵能獨立駕駛殲10C升空作戰。
梟龍飛行員的培訓基本上由巴鐵自己完成,但中方手把手培養殲10C之后,也給巴鐵梟龍的培訓帶來了間接的良好影響。巴鐵殲10C飛行員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經驗傳遞給梟龍3的飛行員,各種機型在日常的訓練演習中互相磨合,共同成長。這就在短期內讓巴鐵梟龍戰斗機的實戰化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巴鐵所有的飛行員都達到了敢打硬仗取得勝利的標準。
所以,在5月7日的空戰正式開打以后,巴鐵空軍飛行員駕駛殲10C和梟龍3主動出擊,在ZDK03預警機的引導下迅速行動,將包括3架陣風、蘇30MKI、幻影2000在內的6架印度飛機全都給打了下來,5月10日巴鐵空軍又擊落一架陣風,印度損失了4架陣風,造成了50年來前所未有的失敗。
這還沒完,近期巴鐵空軍對印度本土展開的轟炸還讓印度差點損失了12架蘇30MKI,70%的電力設施癱瘓,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空軍自然對巴鐵空軍恨之入骨,既然沒法擊落梟龍和殲10C,就將巴鐵空軍的戰斗機飛行員直接團滅,讓巴鐵空軍迅速陷入到飛行員不足來不及補充的尷尬狀態,為印度日后再次挑釁巴鐵掃清障礙。
所以說,印度空軍的襲擊給巴鐵空軍敲響了警鐘,暴露出巴鐵軍方的很多不足,巴基斯坦空軍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飛行員,絕不能讓印度的安全機構盯上巴鐵飛行員,確保巴鐵空軍的有生力量在未來的空戰中再給印度空軍以更為沉重的打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