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2025年5月7日,印度軍方發動代號“辛杜爾行動”的突襲,試圖摧毀巴基斯坦的殲-10C戰機以削弱其空中優勢。然而,不到24小時內,巴鐵以一場“銅墻鐵壁”軍事行動發起反擊:新德里爆炸、印度電網癱瘓、S-400防空系統被毀……這場沖突暴露了印度“萬國牌”裝備的致命缺陷。
印度出動72架戰機(包括法國“陣風”、俄制蘇-30MKI),試圖通過防區外打擊壓制巴方。但巴軍憑借ZDK-03預警機與殲-10C組成的“殺傷鏈”,在超視距空戰中擊落6架印軍戰機,包括3架單價2億美元的“陣風”,創下中國戰機首次擊落西方頂尖戰機的記錄。
巴軍通過電子戰切斷印軍通信,迫使印飛行員使用民用頻道呼救,而殲-10C搭載的PL-15導彈與電子干擾系統,直接讓“陣風”淪為“睜眼瞎”。
印度為挽回顏面,動用“哈洛普”游蕩彈和地地導彈攻擊巴防空系統,但僅摧毀外圍電源車,核心設施未受損傷。
巴鐵以“法塔赫-2”導彈精準打擊印度邊境雷達站、彈藥庫,并發動國家級網絡戰,癱瘓印度70%電網,新德里等城市陷入黑暗。同步關閉領空阻斷印軍支援,特種部隊突襲軍事基地,形成“多維度絞殺”。
巴軍無人機或導彈穿透印度防空網,在首都關鍵區域引發爆炸,直接擊碎印度“本土絕對安全”的自信。
ZDK-03預警機、殲-10C與紅旗-9B防空系統通過數據鏈實時共享信息,形成覆蓋200公里的戰場透明化。相比之下,印度俄制A-50EI預警機與法系“陣風”數據鏈互不兼容,指揮依賴語音通信,導致協同作戰能力歸零。
巴軍電子戰飛機壓制印軍雷達與通信,而印度“陣風”的SPECTRA系統在紅旗-9B面前形同虛設,暴露出“重單機性能、輕體系整合”的致命短板。
殲-10C的四張底牌:超視距空戰、遠程偵測、網絡中心戰、精準對地打擊。巴空軍司令稱,僅用前兩種能力便擊落6架印機,若全力出擊“印度難以招架”。
PL-15導彈的威懾力:射程200公里、抗干擾能力極強的PL-15,在實戰中碾壓印軍“流星”導彈,成為打破西方“技術霸權”的標志。
印度企圖通過快速局部打擊震懾巴鐵,但巴軍依托北斗系統實時情報網,早將突襲化為“甕中捉鱉”。
印度媒體宣稱“大勝中國防空系統”,卻對戰機殘骸與S-400被毀避而不談。莫迪的“嘴硬”遭巴軍將領公開打臉,淪為國際笑柄。
中巴合作不僅限于基建與民生,更延伸至軍事領域。殲-10C、ZDK-03預警機等裝備的實戰成功,強化了“中式體系”的全球吸引力,尤其對中東軍購市場形成沖擊。
印度若繼續挑釁,可能迫使中國深化對巴軍事支持,甚至直接介入沖突調停。
西方媒體對“陣風被擊落”輕描淡寫,試圖淡化中國武器的成功。法國雖私下確認戰損,但為避免軍售市場崩塌,選擇低調處理。
美國試圖充當調停者,但其“印太戰略”本質是拉印制華,南亞局勢升級反而暴露美國區域控制的無力。
印巴均為擁核國家,沖突若持續升級,可能觸發核威懾邏輯。巴總理夏巴茲直言“有核力量兜底”,而印度“冷啟動”戰略包含核模糊政策,進一步加劇風險。
短期印度為安撫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可能發動更大規模報復,但巴鐵的體系化防御與中巴協同將使其難占便宜。
印度或加速采購美制F-35、俄制S-500,但“拼湊式”升級無法彌補體系缺陷;巴基斯坦則可能引進殲-20或更先進中國裝備。
中方呼吁和平,但若印度觸碰紅線(如攻擊中巴經濟走廊),中國或從“幕后支持”轉向“前臺威懾”。
印度對殲-10C的覬覦,最終演變為自身“大國夢”的破碎鏡象。而巴鐵用中國武器與體系化作戰證明:現代戰爭已從“裝備競賽”轉向“系統融合”,獨立自主的國防工業與戰略盟友的深度協作,才是真正的“降維打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